由言及文探心境,挑战盲区练思维
作者: 童志国【设计说明】
苏轼经典名篇《前赤壁赋》在教学实践中,一般被这样解读:客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心存纠结,在苏子一番雄辩的劝说下,客喜而笑,压抑黯淡的情绪顿时烟消云散。事实上,绝大多数读者都被苏子雄辩的言辞折服,但苏子的论述有无漏洞?在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这一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并使之成为教学内容,从而真正将思辨性阅读落到实处,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次教学着重在“思维发展与提升”上发力,通过有效问题链的追问,利用伙伴思维相互激励,将学生思维推向高阶。
【学习目标】
1.随文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2.通过诵读、提问等方法,厘清文章思路,体悟苏子情感的变化。
3.运用假设法和跨学科知识,探究苏子观点中的谬误,锤炼思维的敏锐性。
【学习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导语入境】
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一种人生态度,凝练幸福生活的秘诀。猜猜看,这三句话概括的是谁?
【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适当地运用猜谜、推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活跃课堂紧张氛围、推动学生思维进阶等等。笔者引用央视九套6集大型人文纪录片《苏东坡》中的解说词介入本课学习,一是因为其语言的整齐美,二是因为这句话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苏轼精彩的人生。
活动一:审读标题,初步感知
问题1:请读一读文章标题,其中包含了哪些信息?
(教学预备)文章标题信息有二:一是“赤壁”,表达的是地点;二是“赋”,是一种文体,如杜牧《阿房宫赋》。尤其“赤壁”会让学生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所在地的赤壁。
问题2:请对各自认知的“赤壁”作出陈述,要求理由充足。
(教学预备)认为文中赤壁非赤壁古战场的同学,会举出以前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认为文中赤壁就是古战场的同学,可能以文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来反驳,不是真正的赤壁之战的赤壁,苏轼怎么会写到曹操和周瑜?
问题3:既然文中赤壁非赤壁古战场,苏轼在文中为何写到曹操和周瑜呢?
(教学预备)事实上,一般认为真正赤壁古战场在武汉市的赤矶山,而苏轼所游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博学的苏轼应该不会将两个赤壁弄混淆。此赤壁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苏轼借它传达自己的情感。清人朱日浚在《赤壁怀古》诗中写道:“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说的就是此意。
(设计思路)语文学习中没有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就会陷入“满堂灌”的泥淖,学习效率低大都不高。“赤壁之辨”这一环节,就是要激发学生去思考,回顾旧知、聚焦文本,为自己的观点找寻理据。论辩式的阐述观点,既历练思维,又提高了表达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氛围,一举三得。
活动二:细读文本,理清文脉
(一)一问:苏子为何“愀然”?
(朗读)学生朗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释义例举)
投影呈现:解释“危”的意思:①正襟危坐。②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③噫吁嚱,危乎高哉。④危言危行。(归纳:①中的“危”意为“端正”;②③中“危”意为“高”,④中“危”意为“正直的”。)
(正音例举)
投影呈现:属客、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溯流光、嫠妇、愀然、山川相缪、舳舻、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举匏樽以相属、无尽藏——随文积累文言字词
问题1:上面正音的词组中,有一个是表现人心情的?请找出来,解释一下。
(教学预备)“愀然”。“愀”意为容色改变,字形为竖心旁,说明这个字跟人的心情、情绪有关。“愀然”的意思是“容色改变的样子”。
问题2:苏子为何“愀然”?
(教学预备)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必须回到文章第二自然段,先梳理本段中苏子的情感。文章第二段中表现苏子情感的句子很明显:“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乐”点明心情,“乐甚”就是很快乐、快乐到了顶峰;如何表现这种极致的快乐呢?“扣舷而歌”,用唱歌的方式抒发快乐到达巅峰的心情。问题随之而来,“乐”从何来?单从这句话来看,是“饮酒”,但又不仅仅是主客之间的畅饮,于是第一段自然进入学生的视野。本段主要描写苏轼与客在月下泛舟游玩赤壁,赤壁美景让苏子产生了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感。赤壁美景主要有:怡人之清风和多情之明月,以及月色笼罩下的江面朦胧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主客饮酒吟诗),让苏轼一时忘记了贬谪生涯烦恼,甚至产生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梦幻感。此为苏子“愀然”之前的心情——乐。
很可惜,苏子这种快乐的心情没有持续下去。在苏轼扣舷高歌时,同游中有一人擅长吹洞箫,他用洞箫为苏轼伴奏——“倚歌而和之”。然而,与苏子快乐心境不同的是,洞箫的声调是悲凉低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与苏轼乐而歌的情感极不匹配,所以苏子听后“愀然”。
问题3:客人为何演绎出如此悲凉的洞箫之声?这不是在做煞风景的事吗?这是读者的疑问,也是苏轼的疑问。苏子听后果有所问——“何为其然也”?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一下应该以怎样的语气去读苏子的发问,并解释理由。
(教学预设)不可否认,一开始有学生认为要以生气,甚至责备的语气来读。理由听起来也很充足:月下苏子与客饮酒高歌,徜徉山水,忘却现实中的不快,一时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解脱,但客人洞箫之声很悲凉,扫了苏子的雅兴,破坏了苏子快乐的心境,所以苏子很不开心。“愀然”就是苏子改变脸色,面露愠色,于是“正襟危坐”,神情严肃,责问客人:“何为其然也?”——你为什么要吹奏这样悲凉的箫声?
(教学预备)乍一看,学生的理解合情合理,但细究之,应该是误读。这一问题难度很大。因为按照常理说,此情此景下,客人“倚歌而和之”的洞箫之声应该与苏子的快乐的心情是吻合的,可能是轻快、愉悦的旋律。如何解释这一矛盾?应该指导学生从苏子歌唱的内容来寻找答案。苏子的歌词共有四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二两句是描绘月夜泛舟江上的情景,月色迷人,水天一色;后两句抒怀,抒发了一种惆怅和失落的心情。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本词作于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句中“美人”绝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一个女子,而应该指自己的理想和志业。“美人在天一方”,意味着“美人”可望而不可即,也就是理想可望而不可即,所以苏子内心深处的纠结和抑郁的。这种心思原本是隐秘的、不为人知的,苏子在歌唱中含蓄地点露了出来,这是潜意识不经意的外露,令苏子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潜藏的心绪被客人听懂了、捕捉到了,不仅听懂了,而且用洞箫悲凉的乐音给演绎出来了。于是苏子心里充满了惊讶和疑问,外在表现为容色改变,正襟端坐,神情也变得严肃庄重起来。基于此,我们认为用疑惑、吃惊、惊讶的语气来读苏子的发问,应该是对此时苏子“愀然”情态的正确解读。
问题4:“疑惑、惊讶”的语气主要通过哪个词来传递?
(教学预备)文言虚词虽然没有实在的意义,但在表达语气和情感方面不可或缺。本句中苏子“疑惑、惊讶”的语气主要由虚词“也”来传递。另外“何为其然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为何其然也”——为什么是这样呢?
(设计思路)文本解读要有一个抓手,否则,在文本中横冲直撞且毫无收获。在这一环节,笔者抓住苏子神情变化的一个细节,由此勾连上下文,读出苏子的真实表情:表面上豁达洒脱,内在是对朝廷念念不忘。文本细读,不是死抠字眼,而是揣摩语言的所指和能指,挖掘出文字背后丰富的含意。与此同时,文言文教学不能脱离“言”,只单纯地进行“文”的分析,而要“言”“文”相融,“言”中有“文”,“文”中见“言”。
(二)二问:客人悲从何来?
问题1:面对苏轼的疑问,客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教学预设)不排除有学生认为客人的回答是答非所问。因为苏子问的是“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客却拿曹操来说事。其实这是没有读懂文本的表现,需要加以引导,甚至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思辨的靶子,指导学生来分析。
(教学预备)先要求学生理清客人回答的四个层次:一是慨叹像曹操那样盖世无双的枭雄,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化为尘埃,英雄早已了无痕迹,让人顿生感伤;二是平凡如你我这样的芸芸众生,生命短暂得如蜉蝣,渺小得如浩瀚无涯大海里的一粒粟,令人不由得悲从中来;三是在浩浩汤汤的长江面前,在长存高悬的明月面前,个体没有办法超越生命的局限,不可能与神仙同游、与明月长在。四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人又不能及时地建功立业,成就自我,从而蹉跎岁月。正因如此,所以客才“托遗响于悲风”,即将自己悲伤、怅惘的情感寄寓在箫声里。
问题2:客人回答中也有一个文言特殊句式,请指出。
(教学预备)“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而今在安哉”——“但是如今在哪里呢”。
问题3: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虚词“哉”,才能体现客的情绪?
(教学预设)或许有学生认为可以用不屑一顾的语气来读。在客看来,曹操当年是多么地不可一世,一代枭雄,无人匹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风流散尽。在客人的眼中,曹操没什么了不起的,和普通人也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客说“曹操现在在哪里”,明显带有一种不屑一顾的语气。
(教学预备)如果联系客吹奏悲凉洞箫之声来看,不难发现客用“哉”表达的是一种叹惋、悲伤的情感。因为在客看来,像曹操那样的英雄豪杰最终都难免化为一抔黄土,更何况普通的你我?人生无常,生命短暂,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躲避的事实,所以客用“哉”表达的是叹惋和悲戚之情。
(设计思路)这一教学内容紧承上一环节,体现出逻辑上的连贯性,解释客人悲伤的原因。对理解力弱的学生来说,客人的回答似乎偏题,但通过引导,学生能梳理出客人言说内在的层次,再次通过倒装句及虚词的解读,指导学生由言及文,与文本、作者对话,从而步入苏子的内心世界。
(三)三问:苏子如何劝客?
问题1:面对客人思想上的纠结,苏子是如何劝解的呢?
(教学预备)这一问题从表面上看,总体难度不大,文章有具体的呈现:第一,苏子善于就地选材来说理。因为此时泛舟夜游赤壁,所以苏子就拿眼前的江水与明月来取譬说理,这样容易使客接受。第二,苏子抓住了江水和明月的特点来说理。江水的特点是一直向东奔流而去,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连绵不绝,如同没有消逝。明月的特点是缺而复圆,圆而复缺,始终没有增减。概言之,就是江水与明月总是在变化,但最终都没有变化。第三,苏子辩证地认为,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我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所以,你用不着也不必羡慕自然永恒。
问题2:苏子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来论述,最终得出不必羡慕自然永恒的结论。除此之外,还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教学预备)苏子还认为,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主,如非我们所能拥有的,一丝一毫都不要去占有,不可强求;然而大自然中的清风和明月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取之为“吾生”享用。这是从“不取”与“取”的角度,强调人要抛弃虚名和功利心,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命的乐趣、感悟人生的真谛。苏子劝客着眼于两个维度说理:取江水和明月为喻,先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后阐述“不取”与“取”的选择智慧。苏子认为,调适心态,多角度思考问题,人生自有其乐,不必羡慕自然和宇宙的永恒。
问题3:“而又何羡乎”表达出苏子怎样的情感?
(教学预备)苏子在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后,得出“而又何羡乎”的结论。虚词“乎”字,既是对客耐心真诚的劝慰,劝他不要执于一念、不必自寻烦恼,又是苏子信心满满、洒脱淡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