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N”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

作者: 李溢兰

新一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程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阅读实践,提倡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要求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以适应未来培养跨学科、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1+N”(1代表的是语文学科,N代表的是多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应立足于生本课堂,通过将语文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融通和串联,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与生活场景中深度体验并应用语文知识。小学语文“1+N”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于充分发挥学科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当前,伴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全面、深入实施,小学语文“1+N”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兴未艾,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理论下合理开发学习任务群、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问题和情境、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科知识杂糅化,学习主题不突出,语文学科核心主导地位弱化;学习目标不明确,未能与课堂教育深度结合,忽视语文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跨学科表达缺乏专业性,其他学科知识的储备不充分,设计主题任务情境时素材不丰富,多学科的特色体现不到位;跨学科主题任务设计缺乏系统性,选择形式单一,未能很好地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教师合作,最终导致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融合,等等。基于此,本文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语文课上卓有成效地进行“1+N”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明确主题,定准目标

新课程理念引领的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主旋律是“跨”,往语文学科之外、课堂之外、学校之外“跨”;主基调是“有价值”,“跨”的话题要对学科学习、学生成长、社会生活有意义,而不能简单地为跨学科而“跨”学科,更不能无厘头、任性地“跨”;主渠道是“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氛围中紧锁眉头、积极探索、豁然开朗,是语文跨学科学习应该呈现的样态;主目标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也是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其他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区别所在。基于这一认知,在开展“1+N”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教师必须明确学习主题与学习重点,定准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应当坚守语文立场,强调语文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功能,有助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学习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知识体验,提升学生的个性化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目标必须包括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多个维度。

例如,《梅花魂》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第4篇课文。它是归侨女作家陈慧瑛创作的一篇寓意非常深刻的文章。课文标题“梅花魂”中的“梅花”,指的是“祖国”;“魂”,指的是“精神”“品格”。“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而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坚韧不拔、傲雪凌霜、自强不息、高洁自守的品质上。这里的梅花精神是作者借物喻人,用其象征身在异国的外祖父(老华侨)的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我的中国心,我的爱国情”为主题,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推进“1+N”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入开展。

(一)生本阅读,读懂老华侨的爱国心

生本阅读是指以学生为本的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梅花”和“魂”这两个关键词进行目标定位,引领学生把梅花的高洁坚强、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精神品质,拓展到文本中老华侨十分珍爱的那幅“墨梅图”和那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领悟老华侨心中的“墨梅”是品格、骨气和灵魂的象征,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则代表着老华侨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生本互动,理解老华侨的爱国心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诸如《我的中国心》《我是中国人》等作为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情感体验氛围,使他们更深切地体会老华侨深沉而丰富的爱国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解答、讨论引导等师生互动方式,以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辩论、交流分享等生生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老华侨的中国心。

(三)生本探究,感悟老华侨的爱国心

生本探究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配乐(如二胡曲《江河水》)、朗诵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引领学生探究课文中的另一条线索——老华侨的不绝的乡思和无边的乡愁,从文本中三次写到老华侨的眼泪:读诗词泪雨纷纷;回不去祖国,呜呜地哭;送作者上船,泪眼朦胧,感悟老华侨浓浓的爱国心。这种将诗歌的情感表达融入生本探究之中,有助于学生与文中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发展爱国主义情感。

二、统整内容,优化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语文学科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的全新要求,要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逻辑的语文学习任务,需要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通过主题研讨、项目实践、任务导向等多样化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基于这一认知,在设计“1+N”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需要教师更加全面、深入地研读解析教材,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优化实践活动思路,在创设真实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加强综合实践中扎实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并将其作为推动课程综合化、加强课程实践性的重要途径。

例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聚焦于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与理解。本单元选编的三篇课文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作品,且都为长篇,分别为《鲁宾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其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领略世界文学名著的奇妙与精彩,去敲响“新”领域的大门,开启“新”的心灵天地,随之发现“新”的自己[2]。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理清本单元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细化目标要求、找准本单元教学的目标原点的基础上,运用单元统整的思维进行教材解读和统整教学,使“1+N”跨学科主题学习思路更优化,目标更清晰,各学习内容和要素之间更具整体性和关联性。

(一)借助信息技术读梗概、悟内容

作品梗概是指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书或一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包括主要人物、时间地点、情节发展和结局等关键元素。借助作品梗概,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为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外国名著,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作品梗概与学生个性化认知、情感体验融合起来,制作成创意短视频,进行“碎片化”展示,在帮助学生深入感悟外国名著的同时,提升个性化的解读能力。

(二)融入美术元素品人物、谈感受

在外国名著中,有许多人物和情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和交流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外国名著的鉴赏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渗透一些美术元素,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以手抄报的方式呈现:一方面通过融入绘画元素,为学生提供一个图文并茂的展现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认知;另一方面,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以文字的形式展示。这样,既可以升华学生认知,又能加深学生记忆。

(三)通过推荐活动写梗概、强实效

引导学生写作品梗概,既是单元教学目标,又是单元教学重难点。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我最喜爱的一本图书”推荐活动,并要求学生对推荐图书的内容进行精炼概括和深入提炼,并以梗概的形式简述其主要情节、关键角色和深层主题。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已积累了不少写梗概的经验,他们以文本中的梗概为范例,梳理出写梗概的步骤: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精选概括,合并成段;锤炼语言,表达连贯,最终形成600字左右的作品梗概。然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逐一点评,使整个单元的学与教形成一个封闭的圆。

三、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教师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3]。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国民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也明确指出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逐渐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经验”[4]。基于此,在开展“1+N”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方法迁移等策略,夯实实践基础,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例如,《北京的春节》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第1篇课文。它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于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本课以时间为顺序,细腻地勾勒出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传统民俗风情画卷,生动地展现京城独特的节日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通过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习俗,突显新社会通过移风易俗展现出的一个更加欢乐且健康的春节景象,由此体现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个热闹而喜庆的世界。基于这一认知,在开展“1+N”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可以以“趣说春节”为主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一)播放背景音乐,激发情境体验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佳节。在对其进行庆祝时,除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包饺子、“彩排”、大扫除、做年菜、贴春联、放鞭炮外,还有拜年、逛庙会、逛天桥、听戏、走马灯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诸如《春节序曲》《喜洋洋》《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充满喜庆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关联起来,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老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并从文本的描写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二)融入科技元素,跨越学科边界

航天员生活在远离地球的太空环境中。那么,航天员过春节是什么场景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跨越学科边界,开展“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活动,将航天员在太空过春节与人们在地球上过春节的方式进行对比,尽管二者截然不同,但彼此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节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跨越空间的共鸣,让学生在表达对春节个性化认知的同时,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科技实力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强化生活意识,夯实活动基础

除了引领学生从音乐、科技等角度解读春节的文化内涵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写一写:写春节期间的所见所闻;画一画:创作一幅与春节相关的美术作品;做一做: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灯笼、窗花、红包等与春节相关的手工艺品;说一说:以班级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创作感受;演一演:让学生扮演春节期间的家庭成员或社区成员,模拟拜年、吃年夜饭、放烟花等场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春节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四、互通互融,提升成效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基于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的“活教育”理念,十分注重儿童通过自身感官去主动探索和发现周围环境与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这一教育理念强调儿童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的重要性,认为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和感受,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基于此,在开展“1+N”跨学科主题学习时,也应强调以生活为中心,以实践为方法,以课程为抓手,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世界,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去体验生活的真实与情感。

例如,《白鹭》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1篇课文。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优美隽永,深受学生喜欢。这篇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郭沫若的作品,创作于1942年10月。这个时期的作品以爱国反奸为中心内容,赞颂爱国的忠义,揭露卖国者的奸恶。本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通过描写白鹭的颜色美、形体精巧,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给自然增添了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进而表达了作者对鸟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全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开展1+N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