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形象助读系统教学应对探究
作者: 郭龙飞 王亚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指出:“教材要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规律,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形象助读系统(插图)围绕课文建构,或作背景铺陈,或是局部点缀,形象生动,志趣高雅,既能够为教师教学增光添彩,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理解文本的重要参考和抓手,是课标精神在教材编写中得到贯彻落实的体现。但是,形象助读系统在一线教学课堂中往往并未引起重视,这无疑是对课程资源的漠视和浪费。
一、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形象助读系统概况
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插图共105幅,分布在封面、单元导读、课文等各个版块。插图数与课文篇数比,必修下为110.3%,选择性必修上94.7%,选择性必修下69.2%,选择性必修中66.7%,必修上52.8%。比例最高的必修下几乎每一篇文章配一幅插图,比例最低的必修上也是每两篇课文配一幅插图。可见,形象助读系统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每个阶段都必不可少。
通过观察插图自身内容所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可大致将插图分为五类:人物肖像、故事情境、人文字画、风景静物和其他(如地盈等内容)。
人物肖像类的插图大都是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画像、照片、雕塑,共31幅,占比29.5%。通过观察照片中人物的神态、外貌、衣着,读者会有一个直观感受,可以尝试触探作者创作时的心理,进而知人论世,辅助文章解读;也可以探究主人公的形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哦,香雪》中王玉琦作的香雪画像,画中的香雪头扎围巾,手举竹筐,面靥绯红,额头紧蹙,眼神怯弱,学生能够借助这个画像建构香雪的人物形象。
故事情境类的插图以描绘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具体情节或情境为主,大多契合课文中描述的某一场面,共17幅,占比16.2%。故事情境类插图能够直观地将某个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且多以人物为主,对文本进行补充阐释。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戴敦邦所作林黛玉进贾府的插图,贾母独坐其间,众人环簇,贾母神态忧虑,黛玉拘谨羞涩,凤姐深情凝视,众人举目相望,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红楼梦》第三回的场景。
人文字画类的插图多以人文景观和名人字画为题材,比如书法、题诗等(大部分国画以风景为主,故将其归入风景静物类),大都笔走龙蛇、气势磅礴,人文气息浓厚,共13幅,占比12.4%。或作为文本的背景,或置于文本之畔,无疑为单调的文本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如《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手稿,毛体独具风流,磅礴气势跃然纸上。
风景静物类的插图以自然风景或实物为主体,渲染文中描绘的自然风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共24幅,占比22.9%,占比最大。如《故都的秋》中林铭述拍摄的北京的屋顶。
其他类主要包括地图、示意圈等图片。此类插图占比不大,但对读者理解文章意义重大,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春秋列国形势简图》。这些插图能有效帮助读者掌握当时的天下形势,理解文章描述事件的背景;或对文章描述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形象展示。
二、形象助读系统的作用及意义
鲁迅先生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说道:“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插图绝不只是在点缀文本,增加教材的色彩,它是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其直观性和形象性能给读者以文字不能带来的视觉感官的冲击,更彰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质。对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以图补文:拓展教师教的资源
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以及作业系统共同构成语文教材的有机整体。不可否认,范文系统是教材编写的主体,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以及作业系统则是对范文系统的补充延展,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是它们尤其是形象助读系统(插图)经常被教师们无视,并未在各课、上课过程中提及,更不用说恰当使用。叶圣陶先生说:“好的插图是语文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强课文的感染力,加深读者对内容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加清楚更加深刻,它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教师想要完善地实施教学过程,就要充分地、恰当地运用教材中的每一项内容,将其巧妙的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厌其烦地搜索、使用色彩鲜艳却又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的插图来增强课件的美感,往往却忽视了课本内的插图对教学的价值。《祥林嫂》一文中祥林嫂的画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文中对祥林嫂外貌(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的描写,比原文更直观,更能给学生视觉冲击,更能引发学生对祥林嫂的同情,教师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对导致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原因进行探究。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插图的价值,并恰当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打造亮点。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同为苏轼的诗文,同为赤壁插图,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使用的插图不一样。前者选用的插图是当代名家傅抱石的《赤壁图》,后者选用的插图是金人武元直的《赤壁图》。缘何如此,不免引人思考。傅抱石的《赤壁图》实为《后赤壁赋》所作,编者将其用于《念奴娇·赤壁怀古》必有特殊用意,需细细品究。断崖赤壁作为背景,山石斜矗,奇谲惊险,似乎即刻就要倾倒下来,于磅礴大气中见精微,于蓬勃生机中见率真。苏东坡与其友于山下提篮论道,位于中间的东坡表情深沉严峻,若有所思。武元直的《赤壁图》大江浩浩汤汤,烟波渺茫,绝壁陡立,山势延绵,树木葱茏,与之相对,一叶扁舟,几不见人。一个突出人物,一个隐匿人物,与诗文所表达的情感极为契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东坡凭吊古迹,借古伤己,一抒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愤懑,突出个人境况。《赤壁赋》则是抒发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之理,人生短暂,不过天地蜉蝣,沧海之粟而己,自不必凸显人物。
筒言之,插图可以用以补充作者生平,知人论世,可以展示人物外貌,品味形象,可以再现故事情节,辅助理解,可以展示古今风情,丰富见识,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以图生发:激发学生学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文字是抽象符号,但是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教学中运用插图,能够调动学生的自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插图或是文本内容的展现,或是文本内容的补充,或是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学生自主建构插图与文本的内在联系,思考插图在教材中的作用,能够培育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善于精耕、不善想象的。插图作为静态的图像如何与动态的故事情节相勾连,是需要发挥想象的。教师通过插图进行情境设计,生成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或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人与海》中第二幅插图展示了圣地亚哥老师与鲨鱼战斗后,背着一副鱼骨架沮丧前行,这照应了文中结尾部分,请结合全文,展开想象,思考此时圣地亚哥在想些什么?《促织》插图描绘了成名抱着死去的儿子悲怆痛苦,请展开想象,此时成名会和死去的儿子说些什么?
(三)以图促长: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新课标将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并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插图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正是审美鉴赏的载体,毫无疑问承担着培育和发展学生审美鉴赏与创作素养的重要作用。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极具形象性、直观性、文化性、多元性。现代散文插图极具生活韵味,如《故都的秋》中京城金黄的屋顶上驯鸽翩飞,故都的秋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意境美在这一动一静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与地坛》中红墙金瓦旁苍翠的古柏显得庄严肃穆,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与体悟史铁生的人生思考。古诗文插图大都意蕴十足,值得反复品味,如《琵琶行》中手抱琵琶、背对而坐的琵琶女。虽不见其面,亦可借其曼妙的背影,感受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之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宋代《论语》剪影古朴陈厚,《离骚》中屈子行吟的孤寂无助,给人庄重之感。这些工具性、人文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插图,对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情操大有裨益。
三、统编本教材插图运用策略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将教材插图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有机融入教学设计,创造性地开发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一)巧用插图,打通学科壁垒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要在各个学科之间寻找相关点,建立起各学科间的联系,并将其作为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应该大胆探索跨学科学习之路。教材中的插图正可以作为各学科的联结点,帮助打通学科间壁垒,在教学过程中,在以语文为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
文史结合一直是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探索之一,自古便有文史不分家之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一直比较关注文史知识的有机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春秋列国形势简图》展示了周、秦、晋、楚、郑等诸侯国的地理位置,以及秦晋围郑的形势,是历史学科的知识,它可以作为《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背景知识,用于介绍“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的原因。由地图与历史知识可以分析出两点内容,一是郑与秦并无宿怨,二是秦晋分开驻军,且相距较远。这都为烛之武说服秦君退兵提供了可能。也可以在观察地图时讲解“晋公子重耳之亡”“退避三舍”等文学典故,拓展学生的知识。需要明确的是,跨学科教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语文学习中去,背景的介绍与历史故事的拓展都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
(二)重组插图,补充课程资源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日常教学效率”。插图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然而,有部分重要的课文并没有配置插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者的主观能动性,将不同版本教材、不同课文中的插图进行重组,用以补充课程资源。
如统编本必修下册《六国论》,文章并未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以及魏韩楚如何赂秦,赵燕如何抗秦,齐如何附秦。如果单纯通过教师口头讲述或文字展示,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也难以施记和理解。不妨将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中《秦灭六国示意图》挪用至《六国论》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又如,统编本必修上册《登高》一诗并未附杜甫画像,但人教版必修3《杜甫诗三首》中配置了蒋兆和先生画的杜甫画像,引导学生通过杜甫画像,感悟晚年杜甫因漂泊羁旅、年老体衰、思乡难归、壮志难酬、忧国忧民而愤懑难平,伤国伤己。再如,统编本必修上册《琵琶行》中配置的插图是背对读者的少妇,而人教版必修3《琵琶行》的插图则是怀抱琵琶、低头不语、侧面示人的女子。哪个插图更好呢?不妨拿来对比,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加深对琵琶女的认识。
(三)自补插图,提升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以此达到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同时要“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结合插图鉴赏和品读文章,就教材插图提出问题,生成教学内容,填补教材文本的空白。真正做到以文解图,以图促文。通过对插图内容的描述、对插图内涵的解读、对插图缺失部位的补充,既能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在表达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美的表达与创造。
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背对读者的,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想象琵琶女此时的外貌、神情,有绘画能力的同学请画出琵琶女的面容,如不能画出,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这里学生可以结合“干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暮去朝来颜色故”等诗句,把握琵琶女羞涩腼腆、满面愁容、年老色衰等特点,展开描述。如《荷塘月色》未配图,请根据文章第4、5段对月光下的荷塘的描绘,画一幅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似是一道绘画题,但极需学生对文章描绘的荷花、荷叶、荷香、荷波、流水的特点进行把握,才能绘出朱自清笔下淡淡月色之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塘的美。
总之,插图是教材的重要部分,不仅美化了教材,也美化了文本,更能够用以美化教师课堂,美化学生心灵。教师要合理运用插图,精则多用,敝则简用,生成独特的教学空间,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