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审题构思,有效规避误区

作者: 曹振国

近年高考作文出现了较多的三元概念型作文题,如2021年全国乙卷“修身、矫思、立义”、新高考Ⅱ卷“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浙江卷“终点、起点、过程”,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新高考I卷“本手、妙手、俗手”、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都属于这一类命题。相比之前的二元概念型作文,三元概念型作文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认识与驾驭能力,也能有效规避猜题、押题或宿构等不良写作习惯。从实践看,近年高考作文的区分度确实越来越高,也充分检验了这类命题的选拔功能。但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作文的思辨关系越来越复杂,审题立意难度越来越大,考场作文中较多存在“立意不准”“内涵不清”“关系不明”“构思不严”“逻辑不强”等致命伤。研究这些问题,理应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综观近年这一类型的高考作文题,笔者认为,在审题立意和构思布局时要对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重点考量。

一、着眼整体,宏观把握

虽然“着眼整体,宏观把握”是任何形式的材料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时的基本要求,但对于三元概念型作文,这一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一元或二元概念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往往会出现关键句,把握关键句,审题障碍往往就可以迎刃而解;但三元概念型作文题涉及概念更加多元,关系更为复杂,材料命意往往不是一个句子所能概括的,尤其需要整体观照才能审清题意。

从写作实践上看,这一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理解视角偏狭,立意过于片面。以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为例,如果考生忽略作文材料和任务指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解视角过于偏狭,仅仅着眼于作文材料或任务指令中的某一点来思考问题,就会出现诸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照搬也不错”“合理的借鉴化用,何乐而不为”“独创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个性追求”等等立意。虽然这些立意并非完全偏题跑题,但显得片面化、局限化和单一化。审清达道作文题的命意,一定离不开宏观把握:“移用”是直接照搬,属于浅层次运用;“化用”高于“直接移用”,其中有鉴别与吸收,体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作用:“独创”是高层次运用,涉及到知识的吸收、迁移和转化,是一种创造性发挥与运用。进一步说,从“移用”“化用”到“独创”,是一个逐步发展进步直至升华创新的过程——这样理解材料,不偏执一端,不拘于一隅,体现了明显的层次感、整体感和递进化思路,真正达成了审题立意过程中高屋建瓴的要求。对于三元概念型作文采说,只有着眼于整体的角度,才是最佳的角度;只有着眼于整体的观照,才能有效规避“立意不准”的误区;只有着眼于整体的立意,才不会流于单一层次的片面解读,从而给行文过程带来层次上的变化与深入。

再以2021年浙江卷(“终点、起点、过程”)为例,如果视角偏狭,就会出现“立足得失起点,追逐快意人生”“得失天下事,寸心自知之”“在过程中感悟得与失”等相对浅层次和单一化的立意。这道作文题,实际上是以“得与失”为话题范畴的三元概念型作文题,三元概念为“终点”“起点”“过程”。“得与失”可以简单替换为“得失观”甚至“价值观”,大体理解为世俗中的“名利、地位、成就”等,而“终点、起点、过程”就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材料整体理解为:把“得失”看成是人生的“起点”,即把“得失”当作对自己现阶段成绩的评价,可以激励自己奋发努力;把“得失”看成是人生的“终点”,即把“得失”当作自己生命的终极目标,也能起到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但把“得失”看成是人生的“过程”,即看淡世俗人生的功名利禄,重在人生追求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进而抱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坦然豁达态度,这才是对生命意义最深刻的理解与洞察。站在这样的宏观把握角度,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考场佳作。

二、厘清概念,辨析内涵

三元概念型作文,有的题目中概念内涵比较直接显豁,如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材料对“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概念分别进行了精准的诠释;有的题目概念内涵则稍显间接晦涩,设置了审题障碍,如2021年全国乙卷“修身、矫思、立义”、新高考Ⅱ卷“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对于后者来说,解读概念内涵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环节是理解思辨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写好这类作文的重要前提。如果不能厘清概念,对三元概念的本质或差别认识不足,思辨往往会缺乏针对性,深刻性也就无从谈起。

从写作实践上看,这一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概念认识不清,论述捉襟见肘。以2021年全国乙卷(“修身、矫思、立义”)为例,材料中的概念较多,“修身、矫思、立义”三个概念都与“理想”(“目标”)有机关联,“修身、矫思”是实现理想的途径,“立义”则是理想的本质——这是整体把握。具体说来,“修身以为弓”的内涵为:“弓”是射箭的基础,“修身”指人在才德方面的修炼,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正如“弓”质坚韧厚实,箭才能射得远一样,基础打牢,人生才能行稳致远。“矫思以为矢”的内涵为:“矢”是“弓”的价值实现的关键因素,“矢”可以理解为实践,就像箭需要不断的锻造、打磨,才能洞穿目标一样,一个人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矫正,不断地锤炼,才可能达成最终目标。“立义以为的”的内涵为:“的”是箭靶,比喻符合道义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意思是人生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从大的方面说,要服务国家、民族;从小的方面说,要服务他人、社会。结合任务指令,可以得出这样的立意: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当代青年要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将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弓”)、实践(“矢”)、目标(“的”)等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发展洪流之中,融入到服务社会他人的实践之中。如果达不到这样对概念的认识层次,论述往往会含混不清或捉襟见肘,很难做到左右逢源。只有辨析概念本质,厘清概念内涵,才能得出精准的立意,才能准确把握思辩关系,为主体论述奠定坚实基础。

再以2021年新高考Ⅱ卷(“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为例,漫画中“人”字书法描红分三步:起笔“藏而不露”,中锋“不偏不倚”,结笔“缓缓出头”。书法之道暗喻为人之道,书法文化蕴古人生哲理。具体解读其中的概念,“逆锋起笔,藏而不露”蕴含的处世内涵为:为人要学会在逆境中起步,迎难而上,低调内敛,韬光养晦,不过度张扬。“中锋用笔,不偏不倚”蕴含的处世内涵为:为人做事要居中守正,平和适中,不过分也无不及。“停滞迂回,缓缓出头”蕴含的处世内涵为:一个人身处徘徊踌躇和曲折弯路之中,要力戒急躁,隐忍克制,稳扎稳打,顺势而为。如果不能理解概念和厘清内涵,写作这道题目时可能会感觉茫然无措,甚至无从下手。

三、梳理关系,注重关联

这一步是三元概念型作文构思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写作三元概念型作文,要善于梳理辨析概念向存在的关系,并善于从概念间的关系出发,确定合理的论点与分论点,进而搭建文章的基本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关系梳理清楚,才会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抓住多方面关系进行整体规划,使行文彰显出思辨的色彩。常见的三元概念关系有并列、顺承、递进,有的也可能有对立、条件和因果关系的加入,形成比较复杂的概念关系。

从写作实践上看,三元概念型作文在这一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割裂概念关系,简单并列叠加。以2022年新高考I卷(“本手、妙手、俗手”)为例,如果忽略“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主体部分用三个层次分别论述“练好本手”“追求妙手”“避开俗手”,就会陷入简单并列叠加的误区。我们并非完全否认并列式结构,只是认为,完全不顾逻辑关联的并列叠加,从根本上说是认识与构思的浅表化,也是忽视命题意图的主要表现。具体说来,“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概念之间,本手是妙手的必要条件,只有本手扎实,才有可能下出妙手;俗手是妙手的对立面,二者是对立关系,不可兼容;而俗手与本手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条件或因果关联——忽略本手工夫,容易导致俗手;俗手是本手基础不够扎实的体现,是有本手基本功却对本手理解得不够深刻的体现。这三个概念之间关系就比较复杂,立足三者关系的分析与梳理,才能准确立意;打好本手的基础功底,方能达成妙手的境界;基础功夫不扎实,则容易落入俗手的境地。基于这些思考,论述重心应该为:基础功夫很重要,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无论着眼正面,从妙手达成的角度论述,还是着眼反面,从俗手的鉴戒角度论述,都要始终围绕“基础的重要性”这重心来展开。

再以2022年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为例,这道作文题中,三位人物职业“选择”不同,研究方向不同,都有共同的创新思维,且都能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发展,时代呼唤联系在一起,但论述中不可采取简单并列式思路。三个概念“选择、创造、未来”大致呈递进关系:先选择一种人生方向,然后在岗位上创造发挥,进而为美好未来而奋斗。如果仔细思考,“选择”与“创造”之间、“选择”与“未来”之间、“创造”与“未来”之间,也可以解读为条件或因果关系,即正确选择影响着创造活力,正确选择决定着未来结果或创造活力决定未来结果。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注重其内在关联,是彰显作文思辨色彩的重中之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决定着一篇文章的重心甚至格局。

四、兼顾三元,合理布局

三元概念型作文,相比二元概念型作文多出的一元,在写作中不能被视为可有可无,就如“三足鼎立”的“三足”不可缺一,缺失“多出的一元”,三元概念型作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意义。所以,在谋篇时,我们一定要做到兼顾三元、合理布局。至于如何合理布局,主要依据三元概念内在的关系来确定。一般说来,如果三元概念属于单纯的并列关系,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这一类,采取均衡用力的思路,大体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三元概念存在主次、轻重之别,如递进关系(“移用、化用、独创”)和组合型关系(“本手、妙手、俗手”)等,采取“不分主次轻重、一律均衡用力”的思路,则显得呆板有余而灵活不足了。

以2022年新高考I卷为例,“本手、妙手、俗手”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主次之别,一般采取重点论述“本手、妙手”兼及“俗手”的思路,重心放在“本手如何转化为妙手”这个核心点上,具体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和主次轻重,即:有长期的“本手工夫”,才可能有“妙手偶得”的条件关系;之所以“妙手”不断,出现质的飞跃,和之前的“本手”工夫和量的积累密切相关的因果逻辑;下足“本手工夫”,“本手”才会转化为“妙手”的转化之道。事实上,所谓“妙手”其实就是“俗手”的对立统一,将其作为次要内容安排较为适宜。即使是“俗手的反向进阶之路”之类的求异思路,重心依旧要放在“重视基础”之上。如下面的论述片段:

俗手的初心也是向往妙手之境的,无奈妙手之路说起来十分容易,践行起来却十分艰难。而且俗手多半是自诩聪明的,也许他们从心底里瞧不起下笨功夫的本手呢。《种树郭橐驼传》中与种树妙手郭橐驼形成鲜明对比的“他植者”,就是奉行“俗手理论”而执迷不悟的典型。对郭橐驼的做法,“他植者”先是“窥伺效慕”,可见这些人也是想做妙手的,但又只想窥而伺之,谈不上系统学习别人的种树经验,以“窥伺”得到一鳞半爪,就以为掌握了秘诀,实际上基础理论肤浅不实。之后,就开始了俗手“进阶”之路:“他植者”无视本手重视基础的一系列要诀——顺应木之天性、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捣土要结实,相反,他们动作快捷,导致树根蜷曲;他们思想简单,培土不是过多就是过少;他们求成心切,“旦视而暮抚”,甚至“爪其肤而验其生枯”,彻底背离本手之道。

片段中重点论述了“不愿下本手之功,却想得妙手之妙”的这一类人,指出他们轻视基础、急功近利的弊端,实际上是在从反面论述“重视基础”的重要性。这样的论述片段本质上依旧体现了有主有次、兼顾三元的布局思路。

再看2022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一篇例文的论述框架:

①许多成功的创作都离不开前期的参考和移用。(简单提及)

②对前人的模仿与借鉴往往会孕育创新的技芽。(重点论述之一)

③模仿与借鉴不是在前人的大树下迷失自我,而是要反思自我,找到自我。(转换过渡)

④借鉴化用,依境创新,贵在“化”与“创”,贵在开辟新境界。(重点论述之二)

这样的论述框架体现了内容的主次轻重,兼顾三元概念,布局比较合理,可以有效规避轻重不分、均衡用力的误区。

五、突出理趣,彰显思辨

有不少高中生认为自己写不出好的议论文,主要是因为事实论据积累不够。这其实是一种片面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说,事实材料可以是构成一篇议论文的重要内容,积累一定量的事实论据对写作议论文大有帮助;但即使没有事实论据,同样也可以写出好的议论文,因为议论文的核心在于说理,思想观点和逻辑思辨才是重中之重。在三元概念型作文的写作中,我们发现,不少考生流于简单堆砌论据材料,或以叙代议,大大削弱了议论的理趣。事实上,举出论据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同时,说理的核心是在事变分析、价值分析与因果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推断。针对材料与观点的契合点,达成事与理的结合、呼应与阐发,才是论述的重要意义。

平常我们反复强调的些基本思维习惯,如评价事物一分为二以凸显两面性,前瞻后顾以凸显发展性,思考问题由此及彼以凸显拓展性、因果分析以凸显逻辑性,分析问题由浅入深以凸显层次性、由表及里凸显深入性,等等,都可以在论述中有所体现。其中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常见的分析方法;或者由果推因,探究根源;或者由表及里,揭示本质;或者假设推论,递进深入;或者正反对比,求同求异:或者由此及彼,类比归纳等。以上这些才是议论文的思辨色彩与思辨力量,也理应是三元概念型作文相较一元或二元概念型作文的重心所在。

试看2022年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的例文片段:

科学家为完善北斗导航系统功能而选择致力科技攻关,这是创新创造的引力。同样,袁隆平选择“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毕其一生专注田垄,只为实现“禾下乘凉梦”:叶培建怀抱“一颗为国效力的激情的心”,从探月工程到逐梦火星,半辈子的选择都与中国航天紧密相连。这些伟大人物的选择,以振兴国家、创新创造为导向,他们的成长轨迹启示我们:既要向内看,选择适合自己的或自己热爱的,让其称为照亮人生的光束;也要向外看,把小我融入大我,心系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反观现实,一些优秀毕业生不管自身兴趣爱好,也不管国家发展需要,一心直奔热门专业,更多地还是考虑到自己未来的“钱途”。这种选择虽然无可厚非,但相比之下,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

段落着眼三者关系,着重从“创新”的角度展开论述;由北斗导航科学家引出袁隆平和叶培建的事例,论述“创新创造的引力”,并在此基础上由表及里地概括归纳。得出“将向内看与向外看结合,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推论;进而反观现实,进行正反对比,引发思考。如果仅仅只有袁隆平和叶培建的事例,缺少划线部分句子的概括归纳、推理演绎和正反对比等思辨性论述,那么,这个段落的理趣和力度都将会大打折扣。

(作者单位:湖北省枝汪市第一高级中学)

上一篇: “飞天梦”
下一篇: 错位中觉醒与阵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