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存深意 细析明形象
作者: 张忠森文言文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对文言字词的意义梳理上,存在“重言轻文”的现象。本文以《鸿门宴》为例,从语言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文章细微处的语言细节进行分析理解,从而全面把握课文中的形象。
作为文言文经典篇目,《鸿门宴》具有相当的语文教育价值。那么,作为语文课文的《鸿门宴》该学习什么呢?
根据统编本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要求,笔者作出如下梳理:(1)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2)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3)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上面的三点要求,是在教学这篇文章时需要落实的。其中第(2)点要求是语文课上最为重要的,也是与语文课关系最密切的;第(1)(3)点则是一种价值观的学习,是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的要求,是在第(2)点的基础上完成的。
此外,我们来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的要求。
首先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但并非是并列关系。课标对此具体阐述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1]这段话明确了语文学科最核心的任务是语言学习,其他三方面都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和完成的。基于这样的思考,《鸿门宴》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文,教师应该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心放在语言学习上,通过对课文语言一些细微之处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完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把握以及对历史文化与思想的传承。
这正是笔者所提倡的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文言文学习的要旨所在。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提到的文言学习,绝不限于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对特殊句式的把握及对重要句子的翻译,更在于语言的真实情境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文言字词的分析来理解语言背后的思想。
一、客观叙述的语言与作者的态度
所谓客观叙述的语言,是作者在讲述客观事实时的一些陈述性语言,相当于戏剧中的舞台布置说明或背景说明,这样的叙述性语言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历史态度或评价。在学习时,教师应引导学习发现这样的语言,理解语言背后的深意。
(一)多用一字,意义不同
经典作品的语言一定是非常精炼的,不会多用一字或少用一字,而是恰到好处。有时候,一字蕴有深意,看似客观,实则有态度。比如课文开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这句很平常,是在交代当时的背景。如果不细读,一眼看去就放过了。但细品这句,却大有深意,这深意就在“得”字上。如果将“得”去掉,就变成“沛公军霸上,未与项羽相见”,意思就完全不一样。没有“得”,沛公成了一种主动行为,是故意囤兵霸上不和项羽相见,有要和项羽开战的阵势。沛公先入关破秦,不需要去和项羽相见,刘邦没有义务去拜见项羽,这在历史上也是说得过去的。如果司马迁这样写,则似乎写出沛公的霸气,但这霸气一定是建立在力量的基础上的。而当时沛公的力量是很小的,所以司马迁没这样写,而写“未得与项羽相见”;言外之意,就是沛公是想来拜见项羽,只是外界客观原因,沛公暂时不能够拜见项羽,这是作者的态度。作者认为,此时的项羽完全处于力量的绝对优势。但刘邦是不是这样的想法呢?从这一课不好看出,但从历史来看,可能“未与项羽相见”更符合历史实情。
再如:“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客观事实,当然是沛公到军中杀掉了曹无伤,不加“立”,也同样讲述了历史。但作者加了一个“立”字,则表现出刘邦的杀伐果断,也由此表达司马迁对这件事及刘邦本人的态度,褒贬自在语言当中。
(二)多写一句,文气贯通
经典作品不会有可有可无的句子,有的语言看似闲笔交代,但在前后文连贯上有着桥梁作用,少了则文气不贯通。比如:“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这句前面是项羽大怒,说了一句怒气冲天的话,后面则是范增献计说的一段话,前后句读起来很连贯。但加了这一句,则使上下文在文气上更贯通,语义上更流畅。这一句,看似交代项羽和刘邦的兵力情况,实际上暗示了项羽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有着绝对的优势。而沛公很担心这件事,也是因为兵力与项羽相差太多。所以就能理解开头所说的“未得与项羽相见”,明显就把刘邦的地位处于劣势给暗示出来。但如果没这句的交代,后人就很难理解,刘邦和项羽地位一样,且按之前约定,沛公先入关也应称王,为何项羽还发出如此的狠话。
再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是当时的宴会座次安排说明,如果司马迁不交代这一背景,在文意上并不影响读者理解,也不影响故事的发展。班固《汉书》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就没有宴会座次的交代。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把它交代出来呢?
先来看这个座次的安排,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原本这样的座次安排没大问题,但如果我们细心一看,“项伯”的座位很奇怪,他是和项王坐在同一个位置,而范增作为亚父又是谋臣,却比项伯坐的位置低。这可以看出,项伯与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也为后文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这就是叙述的一种连贯的文气。在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句子,强化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二、动作说明的语言与人物的形象
史传类的文章,重在写历史人物的相关故事,从而展现出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而在展现人物鲜明形象时,就需要有动作细节的描写部分。就这个角度来看,动作说明的语言与人物形象的展现有着密切关系。
(一)展现人物性格的动作性说明语言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写这些人物时,每个人身上的性格特征是非常鲜明的,我们从他们的相应行为中就可以感受得到。
比如课文中写到“樊哙闯帐”的时候,樊哙进来的动作描写为:“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即”字既表现时间紧迫,也表现樊哙做事的豪爽风格。“带剑拥盾”这一动作,可以看出樊哙闯帐是有备而来,誓死也要保刘邦的架式。按理,他进入宴会账营是不准带武器的,但他又带剑又拥盾,这是要与人决斗的阵式。“侧其盾以撞”表现他做事急迫,力量大。而后面的一些神态动作,则表现他当时的极端愤怒。这就将樊哙形象鲜明表现出来。
再比如刘邦等人逃走的描写:“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置”在此处应理解为放弃、丢下,一个“置”字足以表现刘邦做事果断,能在危急时刻快速做出决定。后面的“持”字,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动作。前面张良问及“大王来何操”,用的是“操”字,而刘邦在回答时却说“我持白璧一双”,用的是“持”。“操”和“持”字典义都差不多,可理解为“拿着”,但在具体语境中,却不一样。“持”的这一动作行为,是用力紧紧握住,这就形象地表现出当时刘邦及其他几人在逃走途中的谨慎备战形象。
(二)展现心理活动的说明性语言
在读《鸿门宴》时,我们会发现,史公会对人物的一些心理反应作出说明,以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而这些表心理状态的词背后体现的却是人物的形象。透过这样的词句,我们可以推想出此人的性格,可以说是“微言展人物”。
比如项羽听了曹无伤使人来告之的话,书中这样描写:“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大怒”表示非常生气,这是一个神态词,也是人物心理的表现。通过这一词,可直接感受到项羽缺乏理性思考,太容易动怒。再往深层思考,项羽为何要“大怒”?是因为有人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然后他就大怒。我们要思考,刘邦如果真在关中称王,难道不合理吗?要知道,刘邦和项羽是怀王事先有盟约说谁先破秦入关谁称王,刘项在名义上级别是同等次的,刘邦称王就没有不合理的地方。那项羽为什么还要“大怒”?根本原因还是当时项羽自认为自己的军事力量绝对胜出,刘邦不堪一击。这又表现了项羽的自高狂妄形象。
再比如在宴席上,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时,项羽的反应是“默然不应。”“默然不应”四个字是写当时项羽对范增行为的反应,也刻画出当时项羽的心理状态。他应该很清楚范增的意图就是要杀掉刘邦,但他的反应却是“默然不应”。为什么?一方面,我们可以解读为他对范增的这一做法并不认可,其实也就是对范增意见的不重视不采纳,这是他刚愎自用的一面。另一方面,他也有不屑这样杀刘邦的心理,他觉得没必要这样杀刘邦,或者这样杀不光彩,以后有的是机会杀他。这是他轻视刘邦所致,既展现了他的自高自大,也展现出他在政治谋略上的不成熟。
三、人物说话语言与表达者需求及心理
这篇课文有着大量的人物对话语言。人物的对话,是人物内在表达需求的外在语言形式。在对话中,会涉及到对话的环境、对象以及对话人的性格。认真分析人物说话的语言,可以从中发现说话者在表达上的需求以及说话时的心理状态。
(一)说话的语言表达说话者内心需求
说话的语言,通常情况下流露出说话者内心的需求,这就是表达心理。表达要达到目的,满足心理上的诉求,在表达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说话的对象。
在一开始,张良和刘邦有一段对话,刘邦在当时深感危险即在眼前,急需有人出谋划策,哪怕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会紧紧抓住,他时刻保持着高度谨慎之心。这是他们的对话: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刘邦一听到这事,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他这时很想听听张良的高见。“为之奈何”表明他当时的心理状态。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没有乱了自己的阵脚。当张良问及是谁出此主意的,他内心应该知道,这肯定是刘邦的决定。
但刘邦作为自己的主上,张良当然不能直接说,故委婉问之。刘邦这时说是“鲰生”的主意,这就是在给自己找台阶,暗示张良不要再问下去了。张良是何等聪明,接着转移了话题,回到眼前最紧急的事情,即如何解决问题上来。沛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不放心,是担心有诈。他既是担心项伯有诈,也是担心张良会不会有阴谋。但刘邦最终是选择了信任张良,相信张良的话。在细心阅读之后,我们会发现,刘邦在称呼张良时始终称“君”,这是对张良的极度尊重。这些说话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刘邦的心细谨慎、信人用人的形象。
再看后面有一处对话,就是沛公借如厕已出,对身边的樊哙、张良等人说的一段话,从这些话语当中,我们也可以读出当时刘邦内心的诉求。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