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自然育人方式概念分析
作者: 张咏梅摘 要:在学科育人方面,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段。通过查阅书籍文献,明确“自然”育人方式的实践研究应首先确定育人的效果标准,然后以自然教育思想为育人行动原则,由自然教学法带来的启示选择育人行动的路径方法,原则和路径方法有机结合制定育人行动方案,在实践中完善方案并评价育人效果,即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对育人从行动到实施评价的体系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育人方式;自然教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5-0004-03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设为课程目标,将“实验探究”与“跨学科实践”归并为物理课程内容的一级学习主题,并提出相应的学业要求和教学建议,突出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在学科育人方面,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段。教师对于如何通过物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等问题存在诸多困惑。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教师在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之间的类型差异以及知识之间的组织结构等内容上还是浅层教学。部分教师对知识背后存在的物理方法、学科思想和学科价值挖掘不够。在系统关系方面,师生之间良性互动不够充分,特别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给予学生思考与创新的机会不够充足。在学情反馈方面,作业方式传统单一,作业内容实践性不突出。以上问题使得很多学生难以体会到物理学习的真正意义,阻碍其学习态度与信心的正向发展。
综上,笔者开展初中物理“自然”育人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以探索如何在物理课堂、家庭、大自然等多维空间有效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形成育人的行动策略及评价方法。教师应厘清人的发展规律及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重视教学的“生态环境”建设,看见学生的心理与思维发展的需求。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并保护初中生的好奇心,以“寻物理”为线索,引导学生以探索的眼光和物理思维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界,发现、质疑并解决问题,保持对学习、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锻炼良好的意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自然、人”的和谐共长观念。
二、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笔者以“自然教育”为关键词,查阅相关书籍文献,从自然教育思想、自然教学法、育人表征、育人方式等四个方面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
(一)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提出三种教育:第一,自然教育,指的是器官和能力的发展;第二,人的教育,人为的引导教育;第三,物的教育,通过体验获得教育。将这三种教育有机融合,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包含2层意思,一是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回归大自然,发挥大自然的育人功能。
笔者认为“尊重”的主体是教育者,教育者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做到尊重;“回归”则需要教育者引导着学生,“物的教育”之“物”就是大自然,也即教育的内容载体。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强调要看见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看见大自然,看见教育系统里有生、师的生命互动。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的相对论、量子论等,物理学一直引领着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因此,自然教育思想与物理课程的性质是相契合的。
(二)自然教学法
美国学者针对第二语言学习提出“自然教学法”的英语学习理论。其“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自然教学法的运用有四个条件。第一,有一个轻松的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第二,有停下来培养接收能力的机会;第三,有无意识地吸收语法规则的机会;第四,有在真正的交际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
笔者认为,自然教学法的运用条件给课堂教学的育人路径方法带来有益的启示。上述条件一的启示:课堂教学需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场域,学生大胆地体验、思辨和表达,允许、接纳出错;条件二的启示:要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比如给予时间来思考、讨论、书写,还要教给学生习得的方法;条件三的启示:在班、校、家要有物理环境,能浸润式学习,要设计各种适合的教学活动,比如劳动、体育、观摩、大自然采风,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去体悟和建构新知;条件四的启示:用中学,即创造解决实际生活、生产、科技等问题的真实场景,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运用综合性认知。
(三)育人的表征
上海徐行中学的刘蕾蕾老师从团队意识、世界观、做事态度三个视角对育人的效果表征进行了解读。育人的效果体现在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强化集体观念;感悟运用理论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思想,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笔者认为,育人的衡量标准不是根据“育”的行动,而是通过对比育人前后学生的认知、行为、思维、态度有什么变化,来评价育人的效果。因此,育人的探索,要有三看,即看行动,即怎么育;看效果,即育成什么样的人;看评价,即怎么知道育成了这样的人。
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学科育人的宏观效果是指学生能够建立和运用物理观念,建构科学思维,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笔者以统筹的思想,将物理学科育人的效果聚焦在建构科学思维与养成科学态度上。而建立和运用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将成为达成效果的必要路径。但是用什么微观具体的指标(表现性特征)来评价宏观的育人效果呢?这将是需要探索的重要内容。
(四)探索视角及地区分布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育人方式”关键词分析其研究趋势,可以看出2018年以来,该主题的研究热度陡增。这与2017年高中新课程标准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有关。
通过文献检索 “物理育人方式”关键词,可以看出研究主题(19个)主要分布在育人方式(6),课堂教学(5),实验育人(4)(实验题1、实验素养1、实验2),课程(基地)建设(2),物理学史(1),评价(学业水平1)等方向。由此看出,对课堂教学育人的探索相对普遍,实验育人方式的探索相对较多,在物理学史育人方式、育人的评价方面也有成果。但是跨学科实践、学生必做实验和家庭实验结合、大自然中的物理学习等主题在育人方面的探索还少有成果。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期刊发表的“物理育人方式”相关成果的作者分布在北京、江苏、甘肃、福建、吉林、天津、山东等地,在江苏和天津的作者的研究有基金项目支撑。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戴苾芬老师研究了如何通过高中物理课程基地将课程的多样化实施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势,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育人方式的转变。即通过课程基地建设,着力推进课程与资源开发、实验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很多地区和学校受经济条件、教育观念及师资的限制,不能全盘借鉴。故应基于本地实际,开发符合《课标》的初中物理育人方式。
综上所述,“自然教育思想”与“自然教学法”是基于如何育人;“育人表征”是阐明经过“育”得到什么样的人;“物理育人方式”探索的视角及地区分布现状则说明本省物理教学对育人研究相较其他地区是有很大空间的。笔者关于初中物理“自然”育人方式实践研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的内容有创新,即首先确定育人的效果标准,然后以自然教育思想为育人行动原则,由自然教学法带来的启示选择育人行动的路径方法,原则和路径方法有机结合制定育人行动方案,在实践中完善方案并评价育人效果。该研究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对育人从行动到实施评价的体系研究。
三、自然育人方式的理论界定
笔者对研究的初中物理自然育人方式进行了的相关理论界定,研究中的“自然”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规律,尊重和遵循。人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有个体差异。第二,大自然,是重要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物理课程的性质。第三,顺应课程。基于《课标》,落实课程目标。
研究中的“育人方式”指的是育人的行动方式,以及育人结果呈现的方式。初中物理“自然”育人方式的实践研究,是以《课标》为依据,以“自然教育思想”为育人行动原则,以建立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为育人的必要路径,由“自然教学法”带来的启示,结合实际选择育人行动的方法,制定育人行动方案。在由人、课程、环境(人、课堂、生活、大自然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内,强化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心理建设,创造解决实际生活、生产、科技等问题的真实场景,在课内外实验或跨学科实践中,启发并引导八九年级学生在参与中思考、质疑,体悟建构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实现育人行动方案。
育人效果聚焦在学生能否建构科学思维与养成科学态度。通过抓住物理学科特点,研究具体的表现型特征指标(学生的行为、认知、思维、态度有什么变化)来评价育人效果。即在物理教学中,回答三个问题:即怎么育人;育成什么样的人;怎么知道育成了这样的人。
参考文献:
[1]刘蕾蕾.好课追求自然育人重在无痕——兼谈“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26):64~66.
[2]戴苾芬.强化高中物理课程基地建设促进育人方式的转变[J].物理教学,2018,40(1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