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概括人物形象教学策略浅析
作者: 关真江摘 要:赏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文言文概括人物形象,重在理解文本。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人物形象的积极性,借助搭建的理解人物的支架,以读代教,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可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出自己的理解、分析、概括和体会,内化成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创设;人物分析;以读代教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25-0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人物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教学比现代文教学枯燥,难度大,所以教师一般在上课之初就发出招募令,以海选课本剧演员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一堂课虽然不足以圆学生一个明星梦,但是可以让学生过一把表演的“瘾”。通过表演,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可以用语言动作揭露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
二、循序渐进,搭建理解人物的支架
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孤立的。我们分析人物的时候,要寻找一个“快捷键”,将其放到事件背景中去。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小国,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安陵在他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策士唐雎到秦国谈判,以期摆脱当时的危险处境。教师给学生拓展这个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让学生对秦王易地有清醒的认知,可以对分析人物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教师还专门给学生准备了三则关于疫情背景下中美外交的材料,以及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图片和《辛丑条约》的图片,帮助学生通过对比两个辛丑年不同的状况,理解“士”这一英雄形象的精神内核,理解大国担当。让学生感受正是因为有了国家这个后盾,才让“士”的精神有了支撑。
三、立足整体,以读代教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唐雎不辱使命》出自于《战国策》,主要记录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在教读《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形象时,师生一定要把握人物“士”的特点,立足整体,从“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在多次朗读中,师生需把握音准、停顿、节奏、感情,开展合作式朗读,由浅入深地去感知人物精神。此外,在学生预习时,教师要设置朗读技巧的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展开试读,在反复试读中摸索规律,使其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激发阅读兴趣。其次,设置多角度、形式各异的朗读活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同桌对话读、小组展示读、演读和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形式中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可以为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带着感情色彩去读人物。根据文中人物的对话,为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可以创设一些表演的活动。在活动中,揣摩唐雎与秦王性格的不同点,能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问题导读,重视教师的言语引导
教师的言语引导是学生有效阅读文言文的关键推力。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课堂的发言情况,把握课堂的自由生长度,灵活调整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与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整体”对话,可提高学生的人物鉴赏能力。
在教读唐雎这一人物时,课堂中可先让学生由故事背景谈起,然后再进入文本,找到一个分析人物形象的钥匙,“士”的精神就会跃然纸上。教师设计问题:说说唐雎为什么要出使秦朝?唐雎为什么能让秦王屈服?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快速找到理解人物的抓手。之后再让学生根据人物对话内容去猜想人物的动作、心理和神态。这样唐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形象就跃立心中。一连串的问题推进,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方法。
五、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沉入文本
生生对话:同学互助,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这一点重在让学生感知课文,并让大家借力于同学、小组,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字词难题,让学生对情节有整体的把握。然后教师以检查重点词句的形式促学,这既是理解文言文人物的抓手,也是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的重要方法。
生本对话:从文中勾画关键词句。教师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先给学生一个示例,教给学生怎样从文本中抓住关键的句子,以及怎样从句子中分析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从而分析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用此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事半功倍。情感被渗透、被传达,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找到突破口,走进文本,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和认知,这比空洞的说教要有效得多。同时适时的方法指导,可以画龙点睛,能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感情中和被概括的人物身份两个角度去思考,进而对概括人物形象有整体认知,不会出现用词失误。
与人物对话:利用文本细读文中的人物,鼓励学生细读文中精彩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与组内同学的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内心,透过现象感知内涵,整体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唐雎在文中被描绘为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善于应对危机的英雄形象。面对秦王的威胁和欺骗,唐雎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他的言语和行动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当秦王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唐雎并不惊慌,而是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与历史、中国和自己对话:培养学生的思辨力,鼓励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从历史和眼下两个不同角度对爱国精神做提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弱国无外交”,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理解唐雎在弱国背景下,敢于出使秦国的勇气,也能更好地理解外交上的胜利必须要有国家的强大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