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开发运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 宋颂 赵华夏 张宇宙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红色乡土资源,是落实和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聚焦河北省红色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发运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红色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红色乡土资源更好地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
关键词:中学历史;红色乡土资源;开发运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96-03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红色文化传承做了专门批示,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提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对于祖国的认同是从对家乡的认同开始的,利用红色乡土资源,是落实并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河北的红色乡土文化是河北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牺牲奉献的重要见证”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能有效增强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此,课题组在课题研究深化阶段聚焦河北省红色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发运用的现状,为红色乡土资源在河北省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探索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现状及问题
(一)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
(2021年·河北高考·17题)(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河北省部分文物单位分布示意图
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任选一处文物单位,举出一条与该文物单位所蕴含历史信息密切相关的重要史实,并加以阐释。
这是2021年河北省高考第17题,以地方红色乡土资源为着眼点,创设情境,考查核心素养。本题入手简单,有很多学生熟悉的内容,但阅卷后学生作答情况不尽人意:满分:13分;平均分只有:5.19分:标准差:2.58;区分度:0.73;难度达到了:0.40。
通过和阅卷老师交流,发现学生作答集中在西柏坡和李大钊故居,学生按本地域资源作答情况并不明显,与命题者的预设有偏差。学生主要是选择了统编教材中讲解的知识,而且是按课本知识照本宣科,没有与同时期发生的其他重大事件进行联系,作答史实很匮乏。
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在河北地区的知名度较高,与初、高中统编历史教材的部分知识点联系性较强,这是学生选择答题最多的一个文物单位,但在列举史实时,大部分学生只能写出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及部分会议内容,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指挥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基本完成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构想,能够答出相关知识的学生并不多。
这种答题情况值得深思,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红色乡土资源在河北省中学历史教学应用的现状,课题组针对河北省内部分历史教师和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座谈,发现了红色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二)红色乡土资源在教学中的问题
第一,教师对河北地区红色乡土资源缺乏系统整合。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有将红色乡土资源引入课堂的意识,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获取相关资源困难、一线教师个人整合难度太大等因素,大部分教师都只是选取部分相关内容,致使知识碎片化。
第二,学生对家乡红色资源的相关知识掌握匮乏。调查显示,仅有25%的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家乡的红色资源,而75%的学生对家乡红色资源具体内容了解较少、甚至不知道。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红色乡土资源信息不多而且获取的渠道比较单一,基本来自统编教材对这些知识的介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零星涉及当地红色乡土资源,呈现的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欠佳。
第三,学校及社会相关部门对中学历史教学运用红色乡土资源没有给予很好的重视和配合。大部分学校没有开发与河北省红色乡土资源有关的校本课程,社会资源的利用也不太方便,馆校合作的渠道不畅,缺乏红色乡土资源的数字化平台。没有为教师、学生了解学习相关内容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因素。教师开发与运用红色乡土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由于教师对红色乡土资源储备有限,获取史料资源困难,教学任务繁重等,大多历史教师虽有开发红色乡土资源的意愿,但很难实践或是形成体系。“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要加强对本地区红色乡土资源的学习,加强与专家学者以及社会部门的合作;博物馆、图书馆详实史料资源”加大对外界的开放,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只对统编教材的内容和考试重点进行讲解,学生从课堂渠道了解的乡土历史知识有限,造成了宝贵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浪费。导致学生只知道历史的宏观,对家乡的历史没有微观的认知,家国情怀素养养成中无法产生对家乡历史的强烈共鸣。
2.学校因素。长期以来,国家课程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大部分学校没有深入理解和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对于课程实施的三个层次的要求,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不重视后两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将国家课程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在这种状态下,很多学校通过班会、团会等校内活动学习红色资源。在时间上,只有遇见重大红色节日和事件时,才会有意识地宣传,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给予的重视明显不足。
3.社会因素。红色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不够多样化。有的地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展览、文化节等方式上,忽视了互联网、数字博物馆等现代教学方式的运用,使红色乡土资源的教育功能被弱化。一些地区的红色资源被过度商业化运营,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和挖掘,导致很多红色乡土资源只有故事而没有承载故事的实物载体,如故居、纪念馆之类,这也影响了红色乡土资源教育的开展。
三、问题及对策
1.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合作关系。高校专家、学者在研究红色乡土资源方面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可通过合作,使其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素材。重视社会其他与红色乡土历史相关的人力资源,如红色历史的亲历者、家人、红色资源所在当地的群众等,他们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2.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习惯等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于知识的把握更为精准,能够根据不同的知识要点开展有效的教学计划。”如果有充足的红色乡土资源的资料,教师可以在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利用,这也是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搜集家乡红色历史素材、历史人物,教师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补充与进一步的梳理,将其有效地利用到相关课程中。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4.与当地博物馆、图书馆联动。各地市博物馆、图书馆可与河北省内中学建立共享的红色乡土资源数据库云平台,将博物馆文物、图片背后的故事,以及图书馆中地方志放至平台,为教师收集素材提供便利,加强馆校合作。
5.建设红色乡土课程资源库。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红色乡土课程资源库。选择某一分类方法收集、整理某一特定区域的相关资源作为教学素材,为教师提供便利。课程资源库已经基本解决了红色乡土资源教学开发中“有什么”的问题,而建设教学案例库则是着眼于“怎么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深化教育行动研究,将自己设计的教学案例归纳、整合积累,并通过教学反思逐渐完善,形成个人红色乡土课程资源教学案例库,在此基础上统一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收录个体研究成果,提供给一线教师,实现交流共享。
综上所述,红色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是探讨其如何为课程实施服务的过程,也是课程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国家“自上而下”地提出方针政策来引导,更需要教学研究人员、讲师和受教者“自下而上”的探索。在多样的课程开发下,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红色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将本地区已有的红色乡土资源妥善运用到教学中,凸显课程资源的区域性和独特性,从而厚植家国情怀,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