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分析

作者: 温唱 李巧 段海宁

2021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分析0

摘   要:整体分析2021年河北省中考理综物理部分试题的特点,并以典型试题为例,剖析试题立意、归纳答题情况、找出关键问题、提出教学建议,以期借此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进而推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08-0031-07

2021年的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立足于课本,题型稳重又不失新意,考查方向全面又突出重点。命题者根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改革,从对物理知识的考查向对物理知识的表达和运用转变,从对计算能力的考查向对科学思维的培养转变,从对物理实验结论的考查向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考查转变,体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研,以评促进初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我们将从试题特点、典型试题、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试题特点分析

(一)突出实验,聚焦探究,再现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具备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今年的实验探究题考查的都是《课标》中要求学生必做的实验,中考理综试题第32题历来是变化比较大的试题,今年其从创新小实验回归到学生必做的凸透镜成像实验。第33题是力学实验探究题,测量吸水性物质的密度,即分别从基本方法和结合浮力测密度两个角度设置问题。第34题往年常考的热点是焦耳定律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而今年考查的是电学实验中最为基础的串联电路的特点。所有的实验探究题都从对实验结论的考查转变为更加注重实验细节,突出实验过程,考查具体操作,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考查学生有没有亲自动手做过实验。因为有没有真正动手做过实验,学生的收获是不同的,探究能力只有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养成。

(二)注重基础,考查能力,突出学习过程

受疫情防控形势的影响,参加本次考试的学生初二、初三阶段的学习都是在线上进行的,这导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知识浅表化和两极分化的情况。命题人针对这一情况对试卷做出了一些调整,即试题以大量基础试题和少量中等难度试题为主,基础题的占比达到了70%.例如往年的第16题一般从声现象和电磁波综合的方面进行考查,而今年只涉及到了声现象的基本特征,不仅没有考查电磁波,也没有考查超声波和次声波,噪声也没有涉及,并且还将正确答案设置到声现象中最为基础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点上。从题目的设置上看,主观题当中选填的题目达到了6问,从分值的设置上看,本套试题压轴的第38题中最简单的第一问的分值就达到了4分,这些做法都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本套试题的难度。

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审题能力往往是物理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本套试题中的多个题目将试题条件甚至答案放到了题干当中,如果学生能够认真审题,答案将唾手可得。例如第27题“车顶部装有高效的光电转换器,它可将

能转化为电能,”答案就直接放在了“光电转换器”五个字当中。此外试题还对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物理模型的能力进行了考查,第26题、第34题和第37题都将题目的关键信息隐含在图像和表格当中,学生能否从图像中提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同时今年的第25题还考查了学生做重力示意图的能力,做图能力是科学思维中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思维,进而帮助学生清晰地建构物理模型。

(三)立足生活,来源课本,落实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等要素,是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量学生物理观念是否形成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从物理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并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次考试中多道试题的设计都是以日常生活为情景,比如第20题的雾凇、白霜,第21题的拦河大坝、吸盘、火车站的安全线,第23题的天问一号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物理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第23题当中的“天问一号”发射时间为5月15日,而中考物理的考试时间为6月21日,仅仅间隔一个多月,这充分体现出中考试题关注国内科技前沿动态的特点。

今年许多题目的立意来自于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家庭小实验等内容,比如第20题的小实验就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上P66“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1题中拦河大坝的图片直接采用的是人教版“液体压强”一课中“想想议议”的原图。这些素材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这充分体现出中考物理试题紧扣课本,还原知识本质的特点。

(四)继承创新,强化表达,彰显综合能力

2021年的中考物理试题淡化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注重对物理规律灵活运用的综合考查。比如第24题,虽然从形式上回归了往年第23题的开放问答形式,但撑杆跳的情境要更为复杂,其中涉及到了两个对象和多个过程,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是不同的,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审题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用规范严谨的物理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又如实验探究题中的第34题,其中第4到第6问考查的都是串联电路中的基础知识,但学生能否用规范的物理语言将简单的结论表达准确是制约学生得分的主要因素。本次试题在继承经典试题精华的基础上,思维开放、内涵丰富,注重在知识和方法的交汇处进行有机迁移、巧妙整合,并要求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典型试题分析

(河北省中考物理第24题)如图1所示是一幅撑竿跳高的图片。关于撑竿跳高运动涉及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运动员对竿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回答:                                             。

(2)请从机械能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                                             

回答:                                             。

【解题思路】运动员撑竿跳高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因此提出的问题可以针对某一时刻,例如“被压弯的竿具有什么能?”“运动中的运动员是否具有动能?”“运动员运动到最高点时是否具有重力势能?……”也可以针对某个过程提问,例如“运动员在起跳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如何变化?”“运动员在越过横杆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撑竿跳高的具体过程比较复杂,涉及到人和竿两个主体及其之间的能量转化,因此在作答时应注意表述清楚问题的主体和具体情境。此过程大体的能量转化过程分析如下:1.运动员在加速助跑过程中,运动员和竿具有的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增加;2.当运动员开始撑竿,在竿从直变弯的过程中,竿的弹性势能增加,运动员的机械能减少,运动员的机械能转化成竿的弹性势能;3.在竿从弯变直的过程中,竿的弹性势能减少,运动员的机械能增加,竿的弹性势能转化成运动员的机械能;4.运动员从离开竿之后到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转化成重力势能;5.运动员从最高点下落的过程中,运动员的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由于题目中并未明确说明不计空气阻力,因此本题的能量转换过程中还有人和竿的部分机械能在克服空气阻力的过程中因摩擦生热转化成内能,但此部分内能相对机械能较小不是能量转化中的主要因素。

【试题分析】首先,这道题目源于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下第7章第2节“弹力”第6页图7.2-1撑竿跳高;教科版八年级下第12章第一节“机械能”第99页12-1-4(b)图),所以学生不感到陌生;其次,以撑竿跳高运动为情境凸显了体育运动对中学生的重要性,顺应了时代要求,凸显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第一问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属于比较简单的题目。第二问要求学生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回答,属于开放性题目,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考查。学生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题干中“请从机械能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的要求,即是在撑竿跳这个具体情境中提出与机械能相关的问题并回答,如果问题的主体不明确、情境不明确,或者提出的问题虽与情境相符但不是与机械能相关的,这两空也很难得分。

【答题分析】本届学生是在疫情防控形式相对严峻的2019~2020学年的下学期通过网课完成力学部分的学习的,因此部分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理解到“形变”这个层面上,所以第一问用相似的语言进行表述也可,如“使竿弯曲”“使竿变弯”等。后两空是从机械能的角度提问并回答,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不少学生不清楚自己问题的主体和具体情境,更不清楚自己提出的问题应该如何回答。部分学生笼统地问“机械能是如何变化的?”因为本题涉及两个主体,还有复杂的运动过程及能量转化过程,所以这是无效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在提出问题前要好好思考一下,怎么问才能方便自己回答,而不是使学生绕进自己设置的困境中,比如如果问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在某一过程中的变化就比较简单。

(河北省中考物理第25题)斧子的斧头变松了,人们常用撞击斧柄下端的方法使斧头紧套在斧柄上(如图2示),这是因为           ,这样斧头就会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斧柄下端撞击木墩时,以斧柄为参照物,斧头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请在图2中画出斧头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力与运动及惯性知识的考查,斧柄接触树桩突然停止时,斧头由于具有惯性会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继续向下运动一段距离,所以斧头就紧紧套在斧柄上了;第二问是以斧柄为参照物,判断斧头的运动情况,斧柄下端撞击木墩时,斧头相对斧柄是运动的;第三问画出斧头所受重力的示意图是常见的关于力的描述的考查,重心在题目中已经标注。

【试题分析】本题目的情境立足于生活,配图源于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下第8章第1节第18页图8.1-4利用惯性紧固锤头;教科版八年级下第8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第27页8-1-8(c)图的简单变式),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难度不大。第一问考查惯性知识,第二问考查相对运动,第三问做重力的示意图。

【答题分析】第25题总分为3分,在某地的网阅中发现学生的平均分不到2分,其错误主要集中在第一空关于惯性的表述上,所出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受到惯性力的作用”“受到惯性” “斧头具有向下的惯性”“斧头因为撞击产生惯性”“斧头的惯性比斧柄惯性大”……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进一步强化落实学生对于“惯性”的理解,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准确理解惯性既不是力,也不是作用更没有方向,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受力及运动情况无关。第二问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准确作答,最后一问作图题,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重力符号没有正确标注。

(河北省中考物理第34题)小明利用图3所示的电路来探究串联电路的部分特点。已知R1=2Ω、R2=4Ω、R3=5Ω、R4=10Ω,电源电压可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