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设计与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张慧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对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产生新的冲击和挑战。面对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从“双主体”向“多主体”转变、供需对接结构从“线性关系”向“复杂关系”转变、供需对接方式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等新形势,都要求加速构建智慧化的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基于生态、共享和协调理念,构建职业教育智慧化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包含数据资源、技术处理和对接服务三个层次模块,并通过区域产业、岗位需求、人才供给、供需关联、供需调控和供需监控等六个数据库,以及数据聚合、语义引擎、智能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等四项关键技术,为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提供供需匹配、供需分析、供需调节和供需管理等四项服务。职业教育智慧化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建设与推进应优化共建共享机制,健全供求趋势发布制度,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关键词:新一轮科技革命;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2-0062-0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突破,引发了产业组织结构、发展模式、产品制造、管理体系和全球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1],由此给众多职业和岗位带来颠覆性变化,对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系统产生深刻影响[2]。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有效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而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高质量适配和精准性对接成为实现科技发展、市场繁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最后一公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亦呈现出新形势:其一,供需对接动能从“双主体”向“多主体”转变,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不仅要依靠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推动,更要激发政府、行业、社会力量的参与动力,促进人才供需对接的准确性,同时扩大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的价值功能;其二,供需对接结构从“线性关系”向“复杂关系”转变,多元、快速、开放的环境使得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产业—专业—就业”的线性逻辑已经很难满足这种复杂关系;其三,供需对接方式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尽管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效率,但新一轮技术浪潮下,基于智能技术构建具有复杂关系分析能力的智能平台和系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为此,本研究以供需对接为切入点,基于生态、共享、协调理念和应然的设计视角,探索构建职业教育智慧化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并对其进行系统阐释。
一、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设计理念
人类实践活动的动机和核心是价值追求,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设计与构建是促进人的培养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探索实践,因此,其设计的价值导向尤为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建构并非只是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技术提升,还需充分利用新一代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增强人才供需对接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发展和市场活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价值实现。朱德全教授在分析智能化时代的职业教育学习空间时,提出职业教育空间变革的四大理念,即智慧的生态理念、交互的模式理念、具身的技术理念和整合的功能理念[3],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本研究基于朱德全教授提出的四大理念,结合研究对象特征及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构建需要遵循生态理念、共享理念和协调理念。
生态理念认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系统与外部环境也存在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4],其本质体现为关联性和开放性。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但实际上,平台始终保持着与外部环境的信息和能量交换,一方面从外部获取职业教育人才信息,包括供给与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也向外部环境输出供需信息。因此,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平台的构建必须考量各要素间、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将职业院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纳入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构成一个多主体参与且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系统。此外,从本体意义上看,生态理念还包含着尊重自然、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意蕴,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构建也应当注重其运行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共享理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指向发展过程,也指向发展目的[5]。共享,也就是要共同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结果,弱化归属权,让物品或信息的使用权能够人人共同享有[6]。共享理念内涵着平等、以人为本的价值意义。尽管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有助于岗位和人才匹配,但也容易导致人的异化。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建设,应当避免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岗位的机械对应,而是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满足个体职业选择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共享理念下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建设与使用范围还应当持续扩展,平台内容和资源建设要涵盖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等职业教育人才供需资源与信息,通过面向全体的开放性平台体制机制设计,不断扩大资源供给受益面和平台服务范围。
协调理念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强调在发展的基础上注重调适整体的关系和结构,提升整体效能。基于协调理念设计与建构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既是优化平台结构、内容与功能的内在需求,也是促进平台良性运作和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具体而言,一是要协调好平台各要素的共同发展,比如明确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的关键要素、结构布局、技术关系、服务对象等;二是要协调好平台资源数量聚合与质量优化的关系,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支持下,平台上的资源能够实现数量的爆发式聚合增长,但也应加强标准制定和数据筛选机制,保证数据资料的有效性和高质量;三是要协调好平台当下建设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长期和稳定发展,需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调适和改进,因而必须要加强平台运行的科学评估、监测和调节功能。
二、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体系架构
(一)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框架设计
按照供需适配理论,供给与需求要达到适配性,需要满足相关性、可及性、质量性和相适性[7]。在本研究中,相关性就是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既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当下需求,也要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本的发展性需求;可及性指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要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能力,符合企业雇佣和培育职业教育人才的能力;质量性和相适性即职业教育人才供需要考虑行业、区域差异,提供高效、精准和差异化的对接服务。基于生态、共享、协调理念,结合供需适配的基本要求,本研究设计了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机制的基本框架。
智能化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质,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机制以智能化对接平台为依托,实现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向互动,通过实时反馈、数据汇集、自动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形成开放动态的人才供需系统,满足职业教育人才需求与供给的耦合与协调发展。概括地说,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对接平台的整体框架包含三个层次,分别为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层、对接层和供给层。需求层是指对职业教育人才有需求的一端,其受科技、区域、产业、职业和人才情况等的影响;供给层是指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一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下,通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对接层是指供给层与需求层联通交互的场域,主体为职业教育智慧化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基于软、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通过数据聚合、技术处理和对接服务联通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层与需求层,实现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如图1所示。
(二)职业教育智慧化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结构解析
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职业教育人才能力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以及人才供需对接信息滞后等导致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对接出现错位现象[8]。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从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需求入手,通过数据实时聚合、语义描述、学习分析、可视化呈现和智能推送方式,实现职业教育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服务。智慧化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本质是依托“智慧硬件”和“智能服务”创设数据聚合、动态追踪、智能分析、精准反馈和高效对接的服务环境,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为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和需求侧主体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推送和对接服务,并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人才供需决策支持。具体而言,职业教育智慧化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基于三个层次模块,通过六个动态数据库和四项关键技术,为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提供四项服务。
数据资源模块是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基础,通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教育主管部门等主体协同联动,对相关数据进行抓取、分类、整合、分析和存储,促进“区域产业数据库”“岗位需求数据库”“人才供给资源库”“供需关联数据库”“供需调控资源库”和“供需监测数据库”等六个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区域产业数据库主要整合该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数据,包括核心产业、产业资源以及主要的行业、企业等;岗位需求数据库抓取的是整个区域或者更大范围内企业岗位的类型、需求数量、岗位要求、技能关键词等大数据信息;人才供给资源库聚合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专业、数量、技能特长等信息数据;供需关联数据库分析并整合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度、耦合性和协调度等关联信息;供需调控资源库聚合各类人才供需调控的技术和手段资料;供需监测数据库是开放的动态数据库,对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可视化呈现。
技术处理模块是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学习分析等技术收集与分析数据,对数据间的关系及隐含在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进行剖析,进而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进行个性化定制和推送。数据聚合指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同一类数据合并起来,得到关于目标对象的更为完整的信息,数据感知和爬虫技术有助于大数据的抓取和整合。实际上,关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各类数据信息,由于数据格式、命名方式、拼写错误、表述不一、术语差异、空值等问题,导致数据同步受阻是数据聚合中常遇到的问题[9]。因此,对大数据进行规范与清理就十分必要,利用数据网络与语义描述技术手段,将相关数据按照不同类别、不同主题和不同维度进行整合,存储进数据仓库中,并根据共建共享规则为各类数据建构统一的共享目录,为数据分析提供一致、稳定的数据来源[10]。
对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大数据进行分析是新一代技术革命背景下的需求,也是供需对接服务的必然趋势。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作为机器学习算法中的新技术,具有拟合超复杂函数的特征,运用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提取出不同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具有极强的数据识别和分析能力[11]。过程分析则聚焦于动态数据和数据演变过程,挖掘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人才需求及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输出个性化调控信息和方式,实现职业教育人才供需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智能分析。对于职业教育智慧化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来说,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数据应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根据数据内容和特征选择适切性、多样化的方式呈现数据,并据此实现个性化和智能化推送。
对接服务模块是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的功能表达,在大数据分析和呈现的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人才供需的匹配服务、供需分析服务、供需调节服务和供需管理服务。第一,通过智慧化共建共享平台,通过主体间的“互联互通”,在整体层面共享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数据,在个体层面形成个性化推送服务,如聚焦某一行业的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数据、某一企业所需的人才及供给现状等,形成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匹配机制;第二,该平台能够在相关模型基础上,以区域、行业、专业等为单位形成职业教育人才供需适配度、耦合度和协调度等数据分析结果,为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提供参考;第三,智慧化人才供需对接平台能够提供调节服务,即对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现象提供针对性调控措施及案例分享;第四,智慧化人才供需对接平台还具有自我管理功能,能够对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进行评估、监测,并对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数量、特征、走势等作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