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特殊儿童得到最合适的教育
作者: 张凤山特殊教育是专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们设计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孩子们的伙伴和引导者。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帮助这些孩子克服困难,追求梦想。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特殊教育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存在的。阜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创秉持这样的目标,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发展成为集聋儿语训、聋童教育、培智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基地。近年来,学校在“文化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贯彻“用爱让每一朵花都在阳光下绽放”的办学理念,立足残障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启智儿童身心发展与康复教育规律,积极创新,大胆改革,走出了一条培智教育特色办学之路,达成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信、自强、自立、自养的目标。学校先后荣获“阜宁教育先进集体”、“盐城市特殊教育先进办学单位”、“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提质改造,营造温馨校园环境
学校紧抓机遇,把握国家、省、市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先进理念,抢抓机遇,理清思路,针对学生学习、训练以及教师教学和康复施训的需要,学校合理配备教学与康复仪器设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学校办公、生活及安全设备;根据学生康复需要建设了多感官、运动功能训练、感统训练、情绪行为干预、微机、心理、认知干预、语言训练、精细动作训练、检测评估等多个功能教室;建设了宽带网络系统、视频传播系统、多功能电教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学校校园内布局合理,教学区、活动区、运动区、生活区四区分设,学校各类教育教学用房、辅助用房齐全,设备齐全,装备超前,管理细致,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在全市特教都处于领先位置。同时,学校加大环境建设,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力争让每块墙壁都说话,每棵花草都传情,每处景致都育人。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以爱心、奉献、感恩为主题的墙壁文化,如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励志格言等,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每个教室的后面都设计了一块主题墙,学生表达心声、畅谈理想,展示优秀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完成了学校道路硬化,操场绿化,高标准的厨房餐厅和大型多功能室投入使用,提高了整个校园的品位。
二、锤炼教师,打造“四心”教师团队
学校有一支年轻有活力、稳重有担当的综合型教师团队。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打造具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的“四心”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教育。学校以宣传为突破口,举办师德演讲、推行师德考核、评选师德标兵,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百余人次在各级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奖。
加强教师培训。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安排多人次,前往先进地区学习,与周边学校建立友好结对关系,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同时邀请特教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及时更新特殊教育理念,切实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师训工程”“名师工程”,优化教师队伍。学校重视拔尖人才的重点培养,形成“一科一优师、一室一优师、一课一优师、一类一专家”的人才培养战略,并发挥他们的辐射引领作用。现在,学校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树行业新风的良好局面。
强化教师基本功。学校坚持三笔两画一技、课后反思、课例分析、课件制作、优质教案等教师基本功训练,以课堂比武为平台,以教学研讨为抓手,大力开展微型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个训课、同课异构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尊重差异,开设多元七彩课程
学生个体差异大,为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校整合学校能力,利用社会资源,践行‘尊重个性、多元培养,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的育人目标,开设多元发展的‘七彩课程’,并将其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根据国家要求,开设必修课七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劳动技能、生活适应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生活常识、审美能力。开设校本课六门:绘本与言语矫正、艺术与休闲、康复训练、计算机。旨在通过缺陷补偿,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劳动技能课程注重吃饭、穿衣、洗澡、刷牙、如厕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穿插烘焙、烹饪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生活劳动技能,为今后能独立生活、就业做准备。社会适应课程:开设生活体验、研学旅行、安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安全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建有感统活动室、音乐小屋、康复训练室、微机室、书法室等 5个专用教室,每个教室的教学康复设施配备齐全、先进,保障了能为残疾孩子做到更好的服务。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针对每位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教学特色,扎实做好“一人一案”工作,力争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接受最适合的教育,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五育并举,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学校坚持把少先队作为德育的主阵地,依托班队会,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设立小红花评比台、红领巾站岗、小标兵等,开展“我能行”、自强之星等评比,形成了以阳光活动为平台的德育模式。为了让学生们得到全面发展,学校除了设置生活语文、生活数学、沟通与交往、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等常规课程,还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设了康复个训课、绘画与手工、朗诵与舞蹈、音乐与律动等特色教育课程。同时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站、创办校刊、开通微信平台和校企通,及时发布校园动态,普及特教知识,让更多的人认识特教、关注特教、走进特校,把学校建成开放融合的新特校。为了培养孩子们学会感恩、乐于奉献,学校以劳动节、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了“孝敬师长,感恩父母”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活,向老师说一声“谢谢”“老师,您辛苦了”等感恩语言,听障学生制作贺卡送给老师或父母;重阳节到敬老院开展“我给爷爷剪指甲”“我给爷爷捶捶背”“我给爷爷唱支歌”“我给奶奶拖拖地”等活动;在校园开展“大手帮小手,大家一起走”活动,让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学会感恩,感恩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关爱、包容、成长”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阜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将不断加强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努力打造一所具有特色、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学校,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同时,学校也期待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共同推动阜宁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