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
作者: 胡桂斌在农村小学之中,数学老师们经常会在教学过程中碰见一些没有身体缺陷以及智力障碍存在的学生,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学习费劲、成绩也显著低于同龄学生。这一类同学因此被称作“学困生”,除了上述表现之外学困生还存在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消极怠学、厌恶做题,缺少数学学习的正确方法。
一、探讨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存在原因
(一) 自身因素
1.基础知识不扎实
许多学困生基础知识薄弱,对题目及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也存在欠缺现象,数学思维及逻辑能力不强,最终导致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认识和能力与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相比来说存在不足。
2.学习兴趣不足
在学困生的认知当中数学知识表现为单调无味、枯燥无趣的特征。所以他们上课表现出对老师所传授知识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等一些不利于数学知识学习的表现,有的甚至表现出对数学学习产生了讨厌和反感的不利于数学知识学习的情绪。表现较多的是不及时完成作业,不及时订正作业等。
3.学习方法不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数学学困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上课老师所讲的数学公采取式采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佳方法。也有部分同学上课无法跟上老师的步骤,其中也是注意力不集中,不远动脑思考,产生畏难心理。课后也缺乏对上课所学知识点的自我概况、归纳和总结,从而难以实现面对数学问题时举一反三的能力。缺少属于自己的思考,也是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外在因素
1.家庭层面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大量的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纷纷去往大城市等一些工业发达地区打工,因此造成了农村儿童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缺少来自父母监督与关爱,成为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2.教师层面
在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严重的城市化现象,除此之外其依旧被传统教学理念所影响。
3.同学层面
学困生由于成绩落后与同年龄段其他同学,常常会引起班里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在有意无意间的嘲笑。
二、对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学困生的转化还需要学生本人、学校教师、家庭成员以及社会参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以及共同努力,以下就是我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探究出的几点措施。
(一)合理引导,树立信心
学困生大多数会有不自信的表现,要想转化学困生,那么第一步就是帮助他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欣赏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
(二)因材施教,优化方法
针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老师不能进行“一刀切”的错误判断,而是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因材施教“的正确教学方法。比如大多数学困生存在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承接方便学困生理解新知识。
(三)家校联系,共同努力
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对于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不仅仅需要学校老师的关注,还需要家长的扶持,只有在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才会发挥出有效作用。
三、反思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存在主要是由于各种方面的各种因素导致累积而造成的现象。在面对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这一难题时,我们不能单靠学校和老师这两方面的力量,而是需要各方面因素共同建立起一个对学困生长久的指引和帮助,从而使其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与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