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学法在中职学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龚园园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策略,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言:“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导读”的“导”,即指“多方设法探究、运用才智,摸爬滚打,最终达到不待老师讲授而‘自能读书’的境地”。通过近几年课堂教学的探索以及对中学新课程的研究,笔者对导读教学法在中职学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予以探讨。

一、读懂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线索

读懂英语教材,起点是“读”。“读”英语教材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要做到“读懂”英语教材,则必须在“导”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训练,从而对于英语课本从标题到引言、课文、习题、插图等熟记于心,对课本中模块与模块、课与课、段与段、图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能了如指掌。(1)读懂课文,总体认识教材。通读教材,就是指每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认真阅读教材内容,但不是盲目地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和思考。一是要求学生读后粗知教材大意,知道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二是学生读后能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最后,在学生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让少数人向大家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再组织大家进行讨论、补充,形成一份较为完整的阅读提纲,便于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教材。(2)利用表格和图片,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英语教材上的表格和图片都是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精心配置的,它们多为正文内容的补充和说明。但由于它们是揭示课文内容的重要直观教具,有其特殊的直观效果,所以往往花时间不多,就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从近年来高考英语作文命题对表格和图片相关知识的考查趋势来看,通过以展示表格或图片的手段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组织语言的能力的题型会逐步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表格和图片也要“导读”。要指导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表格和图片做到会看、会读、会分析、会联系;还要利用表格和图片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将文、表、图融会贯通,逐步读出表格和图片背后隐藏的内容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精读教材——把握教材的脉络

精读教材,从教材中归纳出英语知识,将教材化厚为薄,再变薄为厚,把握教材的脉络。(1)学习引言,总体认识教材。中职学校英语教材每一模块开头都有一部分引言即“Introduction”,其中包含有围绕本模块内容而设置的问题及相关图片的展示,以帮助学生理解本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能力要求。而在每个阅读章节之前又都提出有关本课的主要问题,其内容是为完整地把握英语教材提供思维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每一课学完,对全文内容总结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看引言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对教材的认识自然就会深刻。(2)归类梳理,再生知识体系。再生能力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源于教材而又突破各章各课各节内容,自行融会贯通、加工制作、编排组合而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的能力。如知识归纳、分类比较、整理专题等。在一课内容学完后,指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归类;在一册教材学完之后,指导学生按纵向、横向,规则、特例、注意事项等将知识进行梳理、编排。经过这样反复的读、梳、编,学生的脑海中较容易形成知识体系。

三、读透教材——实现知识的迁移

读透教材,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内涵,了解课与课、节与节之间的联系,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的过程。使学生能透过教科书的行文,逐渐看到藏在教材背后的“潜台词”,并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与隐性知识,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1)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职能由过去单一的教学转变为教养、教育、发展三者的统一。英语作为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同样体现着这三方面职能,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三重重任。其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是英语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中有许多思想教育因素是体现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或行文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导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在联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达到“培养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目的。(2)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可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必须与培养其英语思维能力相结合。

总之,“导读教学法”的运用是为了“教会学生阅读”。如果我们所教的学生都能达到一打开英语课本,就知道如何去分析每一章、每一课内容,如何划线、旁注、思考、质疑,如何读出自己的体会,如何检测阅读的效果等;都能做到读有其法,思有其序,答有其略;都能完成一个从“要读”到“自读”、“会读”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那我们就真正做到了为学生“奉献真理”,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崇高教学境界和素质教育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