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有品质的数学阅读

作者: 郝艳虹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語言。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注重思维,探索创新。而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人们借助语言,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又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数学语言阅读理解、思考、转换的心理活动,我们要指导学生有品质的数学阅读,是数学语言学习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学生对于图形、数字以及蕴含的规律的阅读,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多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语言转换能力,形成有品质的数学阅读。

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理解数学内容或解题错误是缘于没有精读、深读而出现了偏差,如若我们能在数学阅读时注重指导,及时改变阅读习惯,明确阅读方法,那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概念中关键词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带着兴趣阅读就可以变枯燥无味的强迫性阅读为“悦读”。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采取讲故事、做游戏、巧妙设疑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提高的效果。根据不同层次的同学,从特点和需要入手,对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视角策略和教学方法,主动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乐观性,除此之外,利用课外培养阅读习惯,例如,读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形成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阅读。另外,要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同学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舞标新立异,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索、质疑。

二、用好数学阅读媒介,培养阅读课本的好习惯。数学教学的基本素材是教材,它是许多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数学阅读媒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理解概念或规则中的关键字、疑点、难点、重点,比如“平均分”“零除外”等等。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创设阅读情境,提高阅读效率。小学生以具象型思维为主,在情境中会产生情绪高昂和振奋的内心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力,所以教学中要尽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让阅读材料的题意、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学生那里复制,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例如超市购物等,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体验,实现认知的迁移,逐步实现由感性的素材向符号性强的抽象素材过度。丰富了内涵,提高了阅读品质。

四、在数学课外阅读中,老师可以倡导学生运用标注符号把重要内容做好记号。引导学生寻找“批注点”进行数学课外阅读批注,采用眉批、首批等形式注明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教师进行阅读指导,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以读为本、读出过程、读出思路、读出方法。在数学阅读一段时间后,老师在班上开展数学阅读交流会,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把阅读内容进行分解和内化,通过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五、改编和续写。在学生读懂原来数学故事的基础上,以故事的结局为起点,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写出原来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有读就有感,数学课外阅读,可以从书中领悟出来的数学知识或数学思想。通过数学阅读感受的书写,学生们可以在不断的思考中进一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阅读的最终追求是要让学生能对文字、符号、图表感知等理解并形成图表、图象、符号及文字之间流畅切换。让我们走出、走好数学阅读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充满童趣和数学味的阅读中成长。

总之,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教学,老师不要只讲数学,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数学,要懂得文字背后的数学原理,教师要适当给予阅读指导,多给一些阅读的时间,多给一些阅读的材料,多进行一些阅读实践,依据数学学科阅读的特点和学生阅读的水平,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品质的数学阅读,理解把握好数学语言以及蕴含的信息,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数学学习更高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