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低年段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课程评价探究

作者: 秦文琰

【摘 要】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我是一张纸》一课的项目式学习方案为例,探讨了如何对低年段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进行课堂评价。首先描述了核心驱动问题的确定、目标体系的构建;紧接着详细阐述如何构建学习支架和整合AI资源;最后强调了素养评价和家校社共育策略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环保意识方面的作用,从而促进课程、教师和学生三方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生活德育;项目式学习;传统文化;家国情怀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 罗湖区“2022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评价研究——以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为例”(项目编号:GZLZX-2240)研究成果之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并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建议,其中就涵括项目式学习。本文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我是一张纸》一课的项目式学习方案为例,探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低年段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的课程评价。

一、三维目标夯基,育家国情怀之苗

1.基于目标体系,做好项目设计

本项目根植于真实情境,依托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的课程内容和学段目标对标,并结合PBL核心素养目标,从BESMART维度中挑选与本项目最相关的素养维度:具备社会责任感、主动探究和实践、主动探究和实践、有效沟通和合作,形成了该项目的目标体系,贯穿项目“研-学-评”全程,围绕“生活中我们如何和纸做朋友”这一核心驱动性问题设计四个子问题,从“纸从哪儿来”着手,探讨纸的生产历史和现状;从“纸到哪儿去”调研现代造纸技术的流程和新工艺;从“废纸能做什么”了解废纸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和途径;最终落实到生活中“如何和纸做朋友”,并提出纸在未来生活中具体替代方案的合理设想及实践行动。

二、问题链导航,启探索传统文化之旅

1.以生为本,构筑学习支架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和纸做朋友”这一核心驱动问题下,本项目基于功能视角,运用情境型、策略型、资源型、交流型和评价型支架,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学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必要的“学习支架”,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学生基于五个子问题,自主调控学习节奏,并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成为知识的搜寻者、整理者和创生者。

1.思辨创新为魂,人工智能添翼

而当PBL遇上AI,学习的界限得以重新定义。巧用教学智能体。创建了“蔡伦”和“造纸厂工人”两大智能体,与学生开展在线讨论,引导学习者自主提出项目的驱动问题。通过将预设的引导框架作为每一轮对话的目标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古法造纸术和现代造纸术,对两者的优劣进行思辨性思考和总结。广纳AI资源。在解决“如何和纸做朋友?”这一子问题过程中,AI助手能够打破二年级学生的资源和视野局限,引导学生发现更多与“纸张的再利用”相关的资源,拓宽学习视野,对比梳理观点再理性分析,完成调查报告《可替代的纸》。智用AI“助教”。本项目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实施路径与产品输出和所需支架各异。AI助手提供策略性支架,并对学习者的意见进行实时理解与及时反馈,逐步引导学习者共同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

三、素养评价织网,聚家校社共育之力

1.过程与总结并重,多元展评植情怀

评价前置是项目式学习实施的重要特征。本项目评价先行,项目伊始就向全体成员公布评价矩阵,让学生在项目一开始就清楚知晓项目的目标、评价的标准,并以此为依据指导项目始终。并且引入多个评论主体对学生项目活动过程与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指导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的相互评价、学生自评、家长、参与项目的其他社会人员等,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项目依据《我是一张纸》目标体系的核心维度设计评价矩阵,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进,并根据每个核心活动的特性设计差异化的评价表或评价量规落实评价矩阵。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展评方式展示所学所得。如在探究“如何和纸做朋友?”这一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代入“环保大使”这一情景角色,根据调查生撰写《可替代的纸》调查报告,参加《今时今日纸张可否被取代》主题辩论会。在争当环保大使环节中更是百花齐放,学生分别采用漫画、视频、手抄报、创作歌曲等多种形式参与其中,更有学生利用废纸动手制作手工艺品,举办班级、年级、社区“以物换物”活动。除此之外,诸如思维导图、感悟日记、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评价工具贯穿项目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有效沟通合作的能力、主动探究和实践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展现了项目式学习成果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多样化的展评形式和内容中增强了对传统“纸”文化的认知,并对现代纸张的利用进行了思辨性探索,家国情怀和环保意识在感悟和体验中进一步增强。

2.细啄课程评价,师生携手共进

对课程设计进行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学生、课程、教师三方面的共同发展与提升。[ 罗颖 桑国元 石玉娟,50个工具婉转项目式学习.[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12

]项目实施完成后,围绕问题驱动、持续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融合、产品导向和评价引领六个要素开展本项目的课程设计评价,评价主体既包含参与项目设计的老师,也包含深入参与项目实施的学生和家长。各评价主体参照评级标准从1-5分对每项进行赋分。为了让可优化内容更加直观,参评人员还需对每一评价要素进行文字反馈,指出具体改进方向或建议。

老师可以根据评价表的反馈对方案进行适时的调整与更新,以期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完善。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项目式学习主题依旧熠熠生辉,教师应借评价反馈之力,对其不断打磨与改良,以满足技术进步和学生需求的演变。教师在课程设计的循环往复中——设计、评价、反思、再设计,其课程设计能力亦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同时,学生亦能从这一项目设计评价体系中收获颇丰。最终实现课程、老师和学生的携手共进与跃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