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 倪洪福(一)逐层推进、由浅入深,问题带动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学生从表面逐步深入到问题本质的学习过程,教师要让学生从浅层思维开始,通过问题的指引,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在深入的过程之中开展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让深度学习真正地实现,进而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所有的教学工作进行都需要逐步推进,从而才能确保各个阶段的教学效果达到标准,对于学生数学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样道理,必须要逐层推进,进而确保数学深度学习策略应用的教学成效达到最高,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增强。教师在实际教学阶段以及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提高难度,持续添加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步习惯这种学习模式再去接受,进而才可确认学生对各个阶段学习任务有十足把握,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有效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实践引领、由易到难,探究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探究中,才能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转化,收获数学学习的体验与经历,从经历中积累学习经验,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实现数学抽象理念的积累。自主探究实践中,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不断地深入问题本质,达到知识内部,实现自我抽象理论的构建,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
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题,往往挑战性的数学题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但这也是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最佳途径。以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例,找到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6cm2 的对象,提供的已知条件还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都是整数,没有给出常规情况下的底与高的具体数值,仅仅提供了面积的数据以及若干个图形,让学生通过自己已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结合图形确定教师提供的图形中,哪些是面积为6cm2平行四边形。这样的问题考察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不仅仅要熟悉面积计算公式,还要结合底与高的数据是整数最终确定出我们要找的符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教师问题的提出,就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去探究,去实践,去研究,通过计算以及实际的尺寸测量,不断地否定、肯定,深度挖掘已知条件与未知因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究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对象,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促进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娴熟应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主动出击、层层深入,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生活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将理论知识与体验相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才能在动手体验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奥秘,才能更加深入地挖掘数学知识,更娴熟地应用数学知识,实现课堂深度学习的开展。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一种直观的、多维化的感受,这样的切身经历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才能让学生有深度学习的渴求,激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动机,从而在动机的指引下,主动出击、层层深入、探究未知。针对各阶段不同难易程度的数学知识来讲,需要采用对应的理解方法和思考模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由浅至深的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从而保障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和对新知识的积极探索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将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可以快速的理解相关知识,有效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
为了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的深度学习中,教师可采取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构建合理的数学学习情境不只是外在的自然环境,而是指学生的内心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氛围、学习心理提供全面的深度匹配,有助于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养成。结合教师的情境教学论来讲,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收获了事实性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收获了更加具有价值的心灵慰借和意义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