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作者: 张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有效路径,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如何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标》指出:“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强调了主题引领和基于语境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认知层次和活动本质特征。

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7 “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 Section A 3a—3c阅读课为例,探讨基于英语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一、构建单元育人蓝图,进行大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以“ 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遗产”为话题分三个环节、六个课时展开学习:第一环节是“感受世界瑰宝之魅力(课时1:Section A 1a-2c自然景观 课时2Section B 1a-2c珍稀动物)”;第二环节“探寻世界瑰宝之奥秘(课时3:1. Section A 2d;2.Grammar focus;课时4:征服自然Section A  3a-3c;课时5:保护珍稀动物Section B2b-3c)”;第三环节“推广世界瑰宝之传承(课时6:Writing--Write a speech paper)”。本单元设定了“为世界遗产选拔全球宣传大使”这一任务做为主线,将上述三个环节串联成一个教学整体,帮助学生在感知——探索——应用的过程中实现由语言输入到输出,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本课时是单元整合后的第四课时,语篇内容包括珠峰基本信息、人类攀登珠峰大事纪、攀登珠峰的意义。

二、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设置本课教学目标:

1.能主动使用预测、扫读、等阅读策略获取珠峰的基本信息,人类登珠峰成就、攀登珠峰的意义, 梳理文本结构;

2.透过文本了解珠峰基本情况,感受大自然的广袤和神秘,理解攀登珠峰的重要意义评价,增强民族自豪感;

3.在小组活动中逐步提升审辨性思维能力,参与环境保护,提升情感态度和文化品格;

4.理解、分析与评价阅读材料的内容、结构和思想,在合作与探究中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以上目标符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指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语言、思维等能力的提升,引领正确的价值观。

三、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展开

1. 设计和开展学习理解类活动

《新课标》指出:“学习理解类活动是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的基础步骤,在本步骤中教师通过感知与注意活动创设主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围绕阅读主题“珠峰”,创设主题情境,和老师一起去爬珠峰,激发阅读兴趣;途中创设三个宿营地分别代表阅读材料的3个段落,每个宿营地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们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或解决方案;在学生完成教材文本的阅读后,设置了一个中转站,同学们被中转站的公告吸引:因环境问题,学生们被禁止继续前行,向学生抛出问题:是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继续登顶?以此引发学生作为环保大使竞聘参与者对于自然保护的反思,深化保护自然的单元话题。

本课例中,课堂伊始,教师基于阅读主题,出示老师爬山图片,让学生猜测老师今天的特殊角色(mountain climber),并询问学生是否想与老师一起爬山?激活背景,激发兴趣,切入主题。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地图找到今日要爬山脉的位置。回忆地理常识,引发现有知识的运用,为后续阅读铺垫主题词汇:southwestern, run along, highest.同时通过找山脉,激起学生的兴趣。

随后老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使用扫读策略获取段落主旨大意,同时梳理文本结构,以及文本类型(说明文)。

  • 设计和开展应用实践类活动

《新课标》指出:“应用实践类活动在学习理解类基础上,引导学生基于所形成的结构化知识开展描述、阐释、应用等多种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本课例中,老师设计分段解读:进入第一个大本营-para1, (1)获取描述珠峰事实的形容词和高度的数词,通过感知数字和形容词,引导学生使用标点符号去表达句子感情(.)。(2)感知危险:让学生去找出一些能体现出危险的形容词和副词,并跟着暴风雪的音效去感受爬珠峰的危险。(3)想像除去文本中的危险,登山者还可能遇到的其他的风险。(迁移创新类活动)同时引导学生记住今天的登顶目标,不能轻易放弃。通过感知描述危险的形容词和副词,引导学生使用标点符号去表达句子感情(!)。

进入第二个大本营-para2,(1)获取历史上的珠峰登顶成就。(学习理解类活动)(2)视频过渡:引导学生评价登山者的精神。(迁移创新类活动)

  • 设计和开展迁移创新类活动

《新课标》指出:“迁移创新类活动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与作者或主人公的态度和行为,开展推理与论证活动,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情感、态度、观点,促进能力向素养转化。”

进入第三个大本营-para3,(1)找出登山者的精神。(学习理解类活动)(2)体会这个精神的内在含义。(3)深度思考:珠峰到底是不是最危险的?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标点表达不同的意思,并用你的理由支持你的观点。

通过问题追问珠峰到底是不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为本篇文章选择标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不一样的句子意思和情感,引导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准确表达。

进入中转站,根据时事新闻创设情景:珠峰在一定高度禁止攀登。引导学生读告示,思考,珠峰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观看视频之后发现珠峰环境已经被破坏得非常严重,引导学生进入保护珠峰的思考。

小组活动:为珠峰筹集资金倡议,思考保护珠峰的措施,小组分部分介绍珠峰,号召大家一起保护珠峰。激发学生关于环保的思想。

再回归文本第三段思考 Humans can sometimes be stronger than the forces of nature. Why did the writer use “sometimes” ?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否能够战胜大自然。人类是否应该去战胜大自然,促使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环境对人类命运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通过合作研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强烈意愿和重大意义。最后归纳总结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回归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整体设计,即保护自然资源和动物资源,和主题设计呼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