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浅析初中学生心理的主要矛盾及引导

作者: 张香岚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一名班主任,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而是要带着研究的意识去工作。从“用心育人”提高到“用心智育人”。如何“读懂孩子”是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教育不仅仅可以整合于班级管理,而且可以成为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班主任面向整个班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实现德育和心育双赢,达成教书育人工作短期和长远效果的平衡。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梳理和思考,对初中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的主要矛盾和如何引导有一些 浅显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年龄约在12—15岁之间,这是人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一个时期,是由不成熟的童年走向逐渐独立成熟的青少年人生道路的转折时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有巨大的发展变化,加上紧张的学习和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

(1)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由小学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心理也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家长和老师的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它”的不正常现象。

因此,我在带初一的班级时,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家长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从起床、早餐、收拾书包等小事做起,培养责任心,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初一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求知欲特别旺盛,然而,他们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与其旺盛的精力和动力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当那些超过其能力水平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心理上会不断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极易在内心产生彷徨、消极情绪。并且,他们识别力有限,加上心理闭锁性,他们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也不愿请教,这样就使他们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

(3)心理闭锁性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初中学生不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心理上表现出闭锁性;而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期望别人的理解,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或与同龄人倾谈思想、感受生活,这就形成了一对内心矛盾。针对这一矛盾,班主任要充分体谅学生的心理闭锁性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不要轻易责怪他们,而应尊重他们,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关心他们,和他们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针对这一矛盾,在教育过程中,我通过家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家校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教育。我们学校有彩虹信箱,学生反应的问题有心理老师进行跟踪辅导,并和班主任积极配合加以疏导。学校采用导师制,每周开展导师制活动来配合班主任工作,多渠道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初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我召开主题班会“自我、本我、超我”从心理学的视角引导学生如何达到“三个我”之间的平衡。比如当面临学习生活中的冲突(上课很困)这一矛盾时,“我要做好学生!这是遵循道德标准的超我”、“老师看不见的时候,眯一会这是根据现实的自我”、“ 睡!逃走!打断老师!这是追求快乐的本我”让学生讨论如何选择解决这一矛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认清并意识到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只有了解自己、调节自己、控制自己,才能更好地成长,而不会迁怒于家长、老师和学校。通过这一活动他们逐渐学会了周密地思考问题,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能有效地控制自己,减少冲动事件的发生,有效地促进了班级的稳定。

(5)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初中学生情感非常强烈,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

(6)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的矛盾

初中学生富于幻想,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存在一定的距离,逐渐形成心理上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处理不好,容易使他们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急躁的情绪,甚至会放弃理想而悲观消沉。

读懂孩子是班主任的第一要务,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和需要,抓住教育时机。班主任自身需有完善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育技能,了解学生的一切:生活、成长环境、甚至内心世界。做教师要有大爱,要让自己活成一束光,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读懂孩子,成就自己教育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学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