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渗透
作者: 宋晓娟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与其他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体系的创新。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如何处理好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把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达到以学科育人的效果呢?
1.创设活泼生动,平等和谐的氛围。
为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进行,并且在其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首先应该着力创设活泼生动和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孩子们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枯燥乏味的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手段,严重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方向和创造性的发展,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心理负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创设安全课堂环境的能力,只有平等、轻松愉悦和和谐的环境才能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环境之间进行充分互动,并且让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当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能积极主动向周围的同学或者老师寻求帮助,而教师应该不吝啬鼓励和表扬,在孩子们取得成功和进步的时候给予诚挚的祝福和鼓励。
2.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接纳别人
综合实践课程中有不少小组合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教学契机,让学生学会接纳别人。教师可以采用指定分组的办法。让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指定小组活动中去直面矛盾冲突、进而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改变自己。例如:一个女孩聪明能干、成绩优异,但同时她很霸道,以自我为中心。鉴于这样的情况,我有意让其学会和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一开始她因为分组没有分到和自己关系好的女同学一组而不高兴。甚至不参加小组活动。这时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须要学会和每一个同学相处。”她想通这个道理后,很快地融入到小组中,并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
3、紧抓活动细节,促进心灵净化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过程的实施、到活动成果的呈现并不会完全按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有着自己的认知、兴致、情感,经过心理活动过程不断发展生成。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积极参与的,但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小部分学困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卑,在活动中缩手缩脚。在开始阶段给予该类学生特殊的指导,鼓励他们从较容易的问题着手,让他们容易得到成功体验。“我终于完成了任务。在完成任务之后才感到自己其实还是蛮能干的,这样的活动其实也很好玩,又能学到东西。老师真的谢谢你!”
4、善用积极评价,增进学生正向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校更趋向于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判学生学习好坏和人格优劣的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过度夸大了成绩的作用,而且大多数时候无法与学生的真实情况相符,甚至会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产生不健康的情感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过程中,我尽量多用激励性的评价,来增强学生求知的自信心。如在“废物利用手工制作”活动中,一位男生用废报纸叠了一个纸菠萝,虽然不怎么美观,但非常有创意,而且看得出这个作品是花了他很多时间与心思的。我非常佩服这位男生的耐心与细心,他在学其他科目时可没有这样认真过啊!在作品展示中,我对这个作品表示了肯定。其他同学也对这个同学刮目相看一个大男孩竟然那么细心。这位同学脸充满了喜悦之情,在后来的活动中表现得更热情,而且越来越认真。在活动中为了既让学生进步,又不伤害学生自尊心,我采用“少批评,多表扬”和“批评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达到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最终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心理健康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自然的心理训练场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尝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内容,让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化,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心素质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