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

作者: 李涛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历史、革命文化、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深刻的历史教育意义。宜宾不仅山川秀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且作为革命老区有众多革命遗迹遗址遗物,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同时,宜宾光荣的革命历史,在四川乃至全国的中共地方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各地区教育行政部冂和学校要统筹规划历史课程资源设工作,建立、健全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制度、机制,探索运用历史课程资源有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方法,促使历史课程的有效实施。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加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积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因此,作为宜宾历史教师,要加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开发和利用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此,笔者对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作了一定的研究。

一、充分认识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教育价值

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及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先进文化类型,它是中华先进文化的结晶,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大力弘扬宜宾本土红色文化,可以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操、铸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宜宾本土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光荣历史,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性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渗透着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持。宜宾本土红色资源蕴藏在宜宾大地的每一方土地,蕴藏在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烈士陵园、纪念碑、革命遗址中,蕴藏在革命先烈的遗稿遗物中,蕴藏在英雄模范人物的身上。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是生动的历史学习与教育的“教科书”。宜宾本土红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用血汗培育起来的宝贵资源,更深地发掘、更多地激活、更充分地利用这种特殊重要的文化资源,能助力高中历史的学习,开展高中历史教育,要重视、研究与运用宜宾本土红色资源。如,高中历史教学中带领学生参观赵一曼纪念馆。赵一曼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烈士,于1960年修建的。纪念馆位于翠屏山山腰,馆内共设有三个展厅和一个宜宾地方党史陈列室。第一展厅陈列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及赵一曼烈士的大事年表、生平简介;第二展厅介绍赵一曼从一个大家闺秀演变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过程;第三展厅介绍赵一曼在东北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杀敌的光辉业绩及被俘后英勇就义的悲壮情景。赵一曼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学生参观后深深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发展历程及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无私献身的英勇奋斗精神,感悟共产党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搜集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

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发动学生搜集当年红军在宜宾留下的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历史故事,将这些历史故事穿插到教学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实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发生在家乡的红色历史故事,并讲述搜集到的故事,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搜集故事资料,学生认识到宜宾群众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贯彻正确的群众路线,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铁一般的纪律,认识到严明的军纪是中国革命取胜的法宝,同时明确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坚持贯彻正确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各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实现抗战胜利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组织学生到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搜集抗战史料。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分主馆、分馆。主馆设在张家祠,分馆设在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月亮田,同济大学校本部旧址——慧光寺,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院旧址——东岳庙,同济医学院旧址——祖师殿,同济纪念碑广场,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主分馆共22个展厅。其分馆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东岳庙、祖师殿都有展板展出,展出书籍105本、图片48张、大中小展板145张,汇票、支票91件,纸币、铜银币58件,各种文物23件,共展出珍贵文史物品及文史资料495件,集中展示了李庄厚重的多元文化,展示了人文李庄的无穷魅力。2017年3月21日,李庄被省委统战部命名为“四川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全面激活了李庄基地的展示、教育、桥梁、宣传等功能,成功将李庄打造成为“可看、可学、可为、可感”的具有统一战线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现在的文明成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因此要培养学生“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使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生动的事例、鲜活的语言,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运用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弘扬长征精神

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深度挖掘宜宾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用以教育和激励全校师生,可以使红军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断地鲜活起来,让广大师生在耳濡目染中牢牢确立教书育人、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坚持把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重心,放在“学红色历史、讲红色传统、做红色传人”上。长征精神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广大师生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宜宾这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坚持在挖掘中重温红色历史,在感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就是亲近历史、感悟真理的过程。红色文化具有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力量,具有越掘越深、越学越厚的魅力。如,高中历史教学中带领学生参观余泽鸿烈士纪念馆。余泽鸿烈士故居位于长宁县梅硐镇泽鸿村大窝沱,故居内设有余泽鸿生平事迹、生产生活陈列室和相关红军革命文化陈列室等。游客除了参观烈士故居外,还可参加体验重走“长征路”,吃“红军餐”,赏格桑花等系列活动。又如,高中历史教学中带领学生参观石菊古地景区。石菊古地,位于四川省兴文县石海镇,与兴文石海景区毗邻,占地600余亩,这里曾经是明代苗族栖息地,也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古道漫漫,繁花似锦,风景优美。独特的古苗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在这里交融生辉,浑然天成,铸就了今天的乡村人文胜景。高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宜宾本土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英雄模范中传承奋进力量,从历史启迪中把握前进方向,切实把学习传承中焕发出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宜宾本土奉献青春的强大动力,真正让红色的精神基因代代相传。

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呈现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的发展,都要建立在掌握历史信息的基础上。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拓宽有关历史的信息源,开阔历史视野,使师生获取更多、更具体的历史信息,有助于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更重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应信息时代人们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单一转向多样,由被动转向主动,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和交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尤其是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当代的历史教学,不仅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展示手段,而且要着眼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拓展和深入,如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开放空间,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借助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建设一批红色教育资源网站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实现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化。为了使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学校和各级政府及社会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可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红色网站和远程教育机构,使红色文化资源借助网络走出深山僻壤,让更多人通过远程方式接受红色资源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等教育机构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专题教学资源库,广纳具有红色文化资源属性的图片、视频、文本资料、教学课件等电子资源,以供教学教育使用,同时,借助网络优势,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网页,将资源库中的图片、视频、课件和文字资料等发布到网页上,供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浏览下载。

综上所述,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宜宾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加强对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充分挖掘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资源并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