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错题分析与研究

作者: 郑诗嘉

内容摘要:数学错题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必然现象,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题目不是名师出的题目,而是自己的错题。”小学生由于年龄、生活阅历、认知能力、思维与表达方式等方面限制,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实属正常。成长和进步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在学习中一定要好好利用错题,这样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弥补,实现错题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题分析

小学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出现错误,有些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实,有些是生活性的经验错误,还有是学习习惯影响。数学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学生的错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视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还能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作业错题的分析与整理

面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应仔细地分析学生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

在数学课堂作业本或者数学测试卷发下时,同学们总是难免要一声叹息或者几声叹息。“这个问题我明明会做怎么错了?”“哎呀,掉陷阱里了,我怎么没想到?”,“这么简单的计算我居然算错了?”,“我怎么旁边算对了,答案上却写错了?”……这些题目的失分非常冤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短时记忆差: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如果一个人的短时记忆有限容量为5,那么他一次瞬间只能记住5个单词或数字之类的东西,当他想一次记住7个时,就会出现记忆错误。例如:四则运算,前面计算的结果需要暂时储存在记忆中,在下一步计算中再从记忆中提取处上一步答案,才能顺利完整算出最后结果。一年级下册学习进位加法忘记进位,学习退位减法忘记在前一位数上减1。

(2)写错、抄错题目:小学数学题目都是由一些数和运算符号构成的算式,小学生由于认知感不全,对题目的感知比较粗糙,主要包括抄错题中的数据,比如疏忽了运算符号:把3+4错误等于12,是由于学生思维上觉得题目简单我一定不会出错。再如四则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中,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抄不参加运算的部分。如在竖式计算中计算正确,到横式上又误抄,口算、验算马马虎虎,漏写漏抄等,必然会引起计算结果失误,所以在做题时必须看清运算符号。

(3)看题不仔细:没有一个字一个字读题,以及分析文字背后的“小陷阱”。

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题,7个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游戏,已经捉住了3个小朋友,还有几人没有被捉住。有的学生没有仔细看题,就很容易算成4个。但是学生其实忽略了还有一个人是“老鹰”在捉的。

(4)信息干扰:学生会主动将一些新奇的感兴趣的部分首先刺激脑电波,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从而忽略其他部分,容易被假象迷惑,造成感知错误。“0”和“1”就是数学中的佼佼者,通常以“凑整”来满足简便计算的要求,这些要素会以最快最强烈的形式摄入脑海,使得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忽略了运算顺序。如计算“125×8÷125×8”,他们会很快以为这道题是两个积相除,导致计算失误。

(5)习惯不好:书写不规范、潦草,做完题后不检查、检验。比如题中是6,后面书写潦草却抄成了0。把题中43抄成34。小数点“.”写成顿号“、”。计算时从不打草稿或者草稿凌乱。这些不良习惯也是引起错误的原因。

(6)考虑不全,丢三落四: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时,重点注意新学的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忽略了原来的知识点。如:250×4=100,学生只知道在积的末尾要添上一个“0”,结果却把25×4等于几的末尾也有0当成了积末尾要添的“0”了;再如:初学竖式除法,试商的时候往往出现忽略余数比除数小的知识点。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遗忘。比如: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忘记加上进位 “几”;在计算多位数的连续进位和多位数的连续退位时,往往“进”了却忘了加,或只记得个位满十向十位上进一,而忘记十位上也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7)个性差异:不同个性造就不同的计算表现。

(二)客观因素

(1)概念不清: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之上。如一年级两位数竖式加法就需要懂一些数学概念:“数位”“个位、十位”“相加”“满十”“进一”“后一位”等,概念模糊随之无法根据计算法则计算。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学生必须清楚“未知数”、“等式”的概念,来推断是否是方程。

(2)未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知道涉及到的知识点却无从下手。1+1-1+1错误得0,所以我们平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积累典型例题。

(3)思维定势:积极的思维定势有助于知识迁移,消极的思维定势会干扰知识的发展。数学中会出现原有的计算法则干扰新的计算法则。如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学生会受整数加减法则的干扰,不是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末尾数对齐,如计算24+7.6错误得100.

(4)计算失误,口算、笔算能力不强:一年级学习的20以内、100以内加减法(包括进位加退位减)、表内乘法和除法都是计算的基础。基础的口算不熟悉,错误率会随之增长。

二、作业错题的讲评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作业中出错的个别错误、一般错误、非常错误进行分析,并作简单的归纳与总结。

(一)保障错题讲评时间

数学作业错题是最好的学习资源,为了让错题资源利用率高,可使用课堂穿插讲评。学生作业中错题若不及时纠正,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应当把作业错误反馈在数学课的前5分钟或课后5分钟,也不干扰数学课的正常运行。

(二)有针对性讲评

(1)对于概念、法则不清的讲评:每种题目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如在计算题中,让学生明白运算法则、定律、性质、规律。不仅知算法,还要懂算理,以此提高计算知识的掌握水平,提高计算能力与速度。

(2)对于思维定势干扰的讲评:这种干扰非常普遍,学生对此干扰也无法避免,其中以运算及运算定律之间的相互干扰最为典型。讲评时,提醒学生注意简便运算的顺序与格式,同时进行针对性练习,把握规律。

(3)对于题目理解能力弱影响的讲评:

讲评时引导学生用画图、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等技能技巧帮助理解题意。例如栽树、排队等应用题等都可用画图的方法。

(4)对于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错题讲评:小学生的注意品质不佳,特别是低年级儿童,还不擅长有意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他们的有意注意转移技能较弱。屡屡表现为,头脑思想与书写不同步,注意力不是聚集在“笔尖上”,而是一则手中在抄写,一则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下一环节计算上。小学生这个特点就使他们容易形成计算错误。

三、错题讲评后的再练习

作业中的错题千态万状,错题讲评之后的练习宗旨是: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题时能理解题意,降低错误率。

方案:在平时批改作业时,教师摘录学生差错较高的习题,每1~2周汇、归纳总一次,对这些错题涉及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进行统一编排,然后出一份相应的习题设计并安排学生限时完成。练习题量中等,完成时间调控在30分钟以内为宜。

题目的来源有三方面:一是错题原型,二是错题改编,三是错题同类。练习的方式最佳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要进行再分析、再统计,确定错误率高的题目,将这些知识点摘记下来,并在下一次独立练习中再现,以确保这些知识点的高过关率。

总之,真正有效的错题讲评必定讲求一定的方法,因“错题类型”施教,使学生理解题意、把握解题技能;真正有效的错题讲评必定保证有相应练习的机会,特别是在课堂讲评时,教师可以根据错误情形,发挥教学机智,随机补充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解答。 学生的错因千差万别,不但会犯同样的错误,而且同样的题目也会出现两次不同类型的错误。教师除了注重错题分析和讲评外,还应该让学生多反思,改变作业的态度,养成书写工整、思路清晰、专心致志、善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作业习惯。 不仅有效地利用了错题资源,学生对错题的原因更深层次的认识,减少了差错的产生,从而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错题”是一个介质,刨析、钻研、转化,有很多具体的事可做,通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来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全面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亚军.浅析小学数学错题归因与措施研究[J].中华少年,2017(36):175-176.

[2]王焱烽.我们是怎样找到错误原因的——基于298例访谈实证的小学数学错题的错因分析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05):83-85.

[3]陈国活.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利用策略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7(07):60-63.

[4]张学桃.小学数学错题的成因和纠正错误的策略探析[J].教育革新,2015(04):64.

[5]孙国强.小学数学错题教学的探索[D].聊城大学,2014.

[6]王丽荣.试论小学数学错题的分析与再利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8):161.

[7]何利利.错误也精彩——谈小学数学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6):124-12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