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吟咏中品味文本魅力

作者: 张丽丽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事实上,吟咏自古以来便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书读百遍”自能“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便可“下笔如有神”。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凸显诵读理念,品味文体魅力呢?

一、范读激情,诱发阅读欲望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很多文质兼美,适合吟咏诵读。在教学此类文章时,教师可用精心准备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体味作者的情感。

至今记得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朱则光老师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过程笔者记不大清了,唯独记得他的朗诵,一开始便把听众引入到沉郁悲凉、慷慨激昂的氛围中。他的诵读简直惊天地泣鬼神,有着极深的感染力。也记得我校赵新老师,她在教学《白杨礼赞》时,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深深沉醉,当她读到最后一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时,在“赞美”后略做停顿,随后以高亢嘹亮的语调一字一顿突出“白—杨—树”三个字,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教室里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以此表达自己的感动和敬意。笔者在执教《纸船》《未选择的路》《在山的那边》《郭沫若诗两首》《诗经两首》等诗歌时,也都以范读激情,营造一种如诗如画的氛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方法引路,读出文本内涵

文章吟咏的基本方法,一般要遵从语音标准、语调自然、表达流畅的基本要求。并处理好音调高低、音量大小、声音强弱、速度快慢等关系。含有庄重、敬畏、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相通。”可见吟咏要走进作者心灵,不同的文段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情感。如《关雎》一诗共分三个小节,第一小节表现见到美丽的姑娘,萌发爱慕之情。可读得舒缓平正。第二小节写出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读起来可略显忧愁。第三小节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可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如果朗读古典诗词,还要注意韵脚的处理。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晓”为韵脚,“鸟、少”为押。当吟咏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少”字的音量逐渐减轻,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无奈和惋惜心情。

王尚文教授说过:“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学生在吟咏中倾听作者心灵的声音,传达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也为后面的品味语言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读品结合,领悟文本妙处

吟咏和品味是水乳交融的,只有通过品词品句体悟了词语内涵,才能更好地读出句子的意境和情味;当学生由衷地动情品读时,又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和运用的精妙。诗歌、散文音韵和谐,尤适宜在吟咏中品味,在品味中吟咏。如笔者在执教《纸船》时,启发学生边吟咏诵读,边品味语言。

教师:哪位同学先把自己或自己组的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1:“爱和悲哀”好,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情感除了爱还有因思念而不得见而产生的悲哀。

师:你觉得“爱和悲哀”应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生1:重读。

师:这句诗中有没有别的词语也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2:至爱。

师:“至爱”什么意思?

生2:最亲爱的意思。

生3:“万水千山”也不错,因为它表现冰心和母亲相隔久远,但无论多远,作者都希望纸船能到母亲身边去,表现冰心对母亲的思念很深。

师:请你带着刚才的理解把这一句朗读一下。

生3:读完。

师:读得较有感情了,但在“爱和悲哀”后应当延长一下,声断气不断,再吐出“归去”二字。

先吟咏后品味,在吟咏中品味,在品味后吟咏,吟咏与品位融为一体,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通过吟咏全部品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领神会,感同身受。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一文中指出,学习语文要遵循汉语学习的规律:多吟诵,多品味。就是要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在吟咏诵读中品味。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让学生在吟咏中“得他滋味”,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的能力,释放个体的创造力,获得一种终生的启示。

上一篇: 在生活中学习生物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