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有效教学策略例谈
作者: 范惠宁摘 要:长期以来,笔者所在的山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美术鉴赏课堂低效的现状,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游戏活动、开发本土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策略,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来,让美术鉴赏课更充分地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山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一、“五问”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视美术鉴赏课
美术鉴赏教育不仅能教会我们学会发现美的存在,更能教会我们如何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然而,山区高中生并没有意识到美术鉴赏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认出作品,知道作品的名称就足够,并不需要鉴赏。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取“五问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改变观念,重视美术鉴赏的学习。在高一的第一节美术课上,笔者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一些经典美术作品展示出来作对比,如南宋时期李唐的中国画《采薇图》和法国高更的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然后向学生提5个问题:你喜欢这些美术作品吗?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美术作品吗?你知道这些美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吗?你知道这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吗?他们这两幅作品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呢?学生往往能借助教材及其他资料回答出前面两个问题,而鲜有能回答出后面三个问题的。这时,笔者抓住契机告诉学生,身处读图时代,我们除了要知道美术作品的名称外,还需要透过作品认识其背后的文化现象。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认识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与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成及其发展,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陶怡情操,还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使我们的艺术素养与人文修养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五问”,激发出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意识到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性,以端正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组织游戏活动,习得美术鉴赏方法与技能
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免不了要讲解相关美术鉴赏的知识和理论。不少教师采取的直接讲解的方法,将知识和理论灌输给学生,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导致本来就缺乏美术基础的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笔者尝试将学生喜爱的竞赛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习得美术知识和技能。
如在学习第五单元的民间美术这一主题中的“文化与习俗——从泥土中诞生的美”时,上课伊始,笔者就把平时用橡皮泥捏成的具有民间特色的小雕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那些可爱的小雕塑立即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此时趁机引出课题,讲述有关民间美术与习俗的故事,然后公布游戏规则,如学生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只小雕塑作为奖励等,学生的兴趣顿时大增,课堂气氛立即就活跃起来。在游戏过程中,笔者将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及其主题内涵从何而来这些知识向学生进行讲解。最后,拿出一些橡皮泥,让学生根据课堂上学到的关于民间美术的知识尝试做一只小雕塑。整节课,学生在比赛、体验与小组合作中一直保持了高度的专注,学习热情高涨,既明白了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及其主题内涵从何而来的理论知识,提升了审美判断,也在动手制作小雕塑的时候,进一步感受民间艺术的价值,进行了美术表现能力的实践,教学效果明显。
三、开发本土资源,让美术鉴赏与生活融合
课程标准倡导“帮助学生在现实中通过图像识读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作为欠发达地区,山区高中的学生虽然难以随时到美术馆、博物馆去参观,但是山区往往更好地保留着自然的景观和历史的印迹。开发山区本土资源,制作成图片、视频或绘画作品,在课堂上运用,把美术鉴赏与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保护身边的美。
笔者所处的县区有多处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民居,分散在不同的几个镇,各具特色。在教学第四单元建筑艺术中的“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这一课时,笔者展示此前收集到的有龙山镇上岳古民居的旅游宣传片、摄影协会的摄影作品以及本人、他人所作的绘画作品等。学生看到家乡的古民居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都非常惊讶,想不到在自己身边的这些建筑到了摄影师和绘画老师手中竟变得如此美丽。此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古民居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建筑上面的镬耳形状和花纹包含着怎样的中国文化?学生带着问题,从生活中的这些美术作品开始,逐步进入到教材提及的我们中国其他的传统建筑。笔者接着引导学生以故宫和上岳古民居为例进行对比,探讨传统社会礼仪制度对建筑群组构成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增强了对古代建筑的热爱之情,产生了要保护文化遗产的强烈愿望。
四、开展跨学科教学,让美术鉴赏更加多元化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学会用美术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能促使学生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与认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这一理念,笔者将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融入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鉴赏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基于高中生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认识,在教学“中国传统绘画”时,笔者就将山水诗与山水画的知识融合,告诉学生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往往因诗而作,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描写山水或与山水有关的古诗词。在课堂上,先播放观音山瀑布的视频与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在自己搜集的诗词里哪些适合为这些风景配诗。在简单引导学生比较诗歌与视频、图片的区别后,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山水画与山水诗创作的异同,重点指导学生归纳补充与总结古代山水绘画的艺术特征。在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牢记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和其他科的知识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
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美的艺术
在美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提高山区高中学生美术鉴赏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如在讲授完第四单元建筑艺术中的“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的相关知识后,先组织学生安全有序地参观校园建筑,感悟其中的建筑美,然后将其与现代新农村建筑和一些改造后的古民居建筑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有效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自主进行新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提高学生的自主认知与学习能力。此外,让家长带领学生参观展览,参观当地古民居建筑或者新农村,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定期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写生,也能锻炼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力与感知力。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感受美的艺术的魅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美术是一种高雅的视觉艺术。美术鉴赏不仅是用我们的眼睛感知美的存在,更是要我们学会积极主动参与到美的鉴赏中来。上好山区高中的美术鉴赏课,我们要充分结合山区高中生的特点,开发山区的特有资源,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周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
[3]张倩.“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思考[J].艺术评鉴,2018(02).
[4]覃春柳.在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学探究[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7.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山区高中生在中国传统绘画鉴赏中提升图像识读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YJQK52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