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情怀,笔墨共鸣
作者: 王慕结摘 要: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探索欲望强烈的成长阶段。基于此,文章提出将小学语文写作与具体劳动实践相结合,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实践;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当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劳动情怀似乎逐渐被淡忘。但当我们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依然能发现劳动情怀与笔墨之间的奇妙碰撞。这种碰撞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让他们在写作中体会到劳动的美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指出“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如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所以,文章将对小学语文写作和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行探究讨论。
一、劳动实践是写作灵感源泉
(一)培养劳动情怀
劳动情怀,是一种对于劳动的热爱和尊重,主要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感悟和对劳动者的尊重敬意。小学语文教育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情怀,让其在劳动实践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并认真思考整个劳动过程,力求将劳动情怀融入写作之中。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草莓采摘活动,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两两一组合作,通过亲手采摘感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的体验能够丰富学生写作内容,积累写作素材,在作品中表达对于劳动自然而然所流露出的热爱和敬意。借助劳动场景描述、劳动经验分享和劳动过程体验等内容,在无形中锻炼了写作能力,并让学生领悟劳动的珍贵价值和内涵,珍惜成果,避免浪费。同时也让劳动情怀和笔墨之间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开展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的工作实施对学生的性格、品质、智力等方面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实践能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真实情感体验,在劳动过程中感受生活点点滴滴,细致入微地去观察。开展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并在劳动中树立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正确理念。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尽管详细讲解文本内容,让学生认识文中角色形象所具备的可贵品质,但无法产生直观性感受。而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以另一种动手实操、亲身参与的途径进行学习,就能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记忆性理解。
例如,在教学《春晓》时,传统的朗诵和分析文意确实能达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但这种方式缺少趣味性和直观性,所以可以将教学讲授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户外踏青,种植花卉的同时感受春天的气息和魅力,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春天的景色变化,听鸟鸣、闻花香、播撒种子,并不断引入诗歌中的诗句,对应情境。同时,安排实践任务,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几句关于春天的美好感受,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技巧。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已接收的语文学科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劳动习惯,加深对劳动价值的体验。
二、写作是劳动情怀表达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写作教育是培养他们表达能力、思维敏捷性和创造活力的关键环节,是反映内心世界、传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虽然,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育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如学生写作兴趣匮乏、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以及与现实相脱节等,但是,我们已经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尝试途径,即劳动实践。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意事物状态,注意观察变化,将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用文字一一记录下来,尽情抒发自己的劳动情怀。
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全校大扫除活动,教师安排班级学生擦黑板、班级洒扫、擦桌椅和玻璃等。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积极劳动的习惯,在实践中掌握一系列实用的生活技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技巧,却是书本阐释和口头说教代替不了的,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劳动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将劳动的具体过程与心理活动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在对劳动进行感悟总结的同时还锻炼了文字表达能力。这不仅仅是对于劳动经验的叙述过程,更是一场播种人生智慧的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三、写作与劳动实践交融
低年级小学语文写作与劳动实践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现实生活是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而劳动实践则是学生接触和体验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借助文字表达体现出自己的劳动情怀,抒发真情实感和思考成果。
(一)培养劳动意识,树立正确观念
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往往在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会了解到收获劳动成果需要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对珍惜有了具象化的概念,从而深刻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劳动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更愿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
(二)创设劳动环境,提供写作素材
构建一个具有支持性的劳动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劳动资源和条件,确保劳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清洁、花草养护等劳动实践活动,然后结合此次劳动过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任务写作,可以是劳动日记、劳动场景描述、劳动心得等,引导学生用文字再现劳动过程和感受。
(三)学校支持与教师引导
语文学科强调文字表达和情感体会,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和使命。而写作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资源整合,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字总结领悟劳动的真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感受语文的魅力。作为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低年级学生年龄段发展特点,设计合理的劳动实践活动,并在课堂组织进行劳动主题的阅读与讨论活动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拓宽写作思路。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相关课外阅读与写作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劳动情怀。
实现小学语文写作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对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培养劳动情怀和写作能力的同时,实现心灵与笔墨的和谐共鸣,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J].教师博览,2023(33).
[2]禹玉珍.劳动创造美·我手写我心——浅析“小学语文跨学科写作力提升”课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2(31).
[3]蔡文琴.四随进阶:劳动教育融入小学中段“微写作”的实践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