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本土红色文化成为思政课堂的鲜亮底色

作者: 陈带娣

摘 要:红色文化是培养学生使命感的重要基础,是塑造学生人格和意志的精神指导,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中,通过延伸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重视课外实践等教学策略,提高思政课堂质量和效率,增强爱国教育,提升学生历史责任感。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政课堂;教学策略

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番禺区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番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岭南古邑,文化底蕴浓厚,也是传承革命先辈红色基因与艰苦奋斗精神的英雄城市。番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英勇战斗,铸就了一段段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近年来,番禺区积极活化利用红色革命遗址资源,将全区15个红色革命遗址,建设成党校现场教学点。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革命烈士纪念亭主要是对为国为民而奋斗牺牲的英烈深切的怀念,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何澄溪小学地处大岭村邻近,是一所由大岭村、岳溪村、官桥村合并成的农村学校,我校本着“追求心灵澄明,崇尚人生有为”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承。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打造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品牌,是我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借助番禺、大岭村蕴藏着的丰厚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我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继承和发扬番禺区石楼镇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学阶段是道德启蒙的重要时期,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的情感,强化建设社会主义意愿,深化思政课的教育内涵。如何让本土红色文化走进我们的思政课堂呢?

一、延伸教材内容,运用红色案例

小学思政教学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应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突出教材的有机延伸和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利用好思政课堂教育平台,能实现教材和红色文化的优化整合,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促进其在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引发思想共鸣,并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下产生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教学中,教师运用红色案例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石楼镇大岭村的革命烈士亭,将大岭村生动的红色故事带到课堂,引领学生在大岭村故事中探寻美德,感受大岭村红色文化的熏陶,展现了革命精神影响下中华儿女为国奉献、英勇斗争的高尚情操和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学生从中感悟美德的重要性和人格修养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体会传统美德与生活、国家发展的联系,强化自身道德意识,并在故事的激励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提升品质修养。这样的教学以弘扬爱国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品质,红色文化的渗透能够同步实现爱国教育和传统美德的传承。

二、创新教学模式,点燃红色精神

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弥补思政课的缺陷。在融入中应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转变,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深入探寻红色文化的内容和精髓,同时应突破教材和模式的限制,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强化红色教育,营造全面立体化的教育环境。教师应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趋势,通过组织红歌比赛、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现红色文化的真实化、具象化,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自主探究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点亮红色精神,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教学中,以观看红色家书视频的方式,以及挖掘石楼镇岳溪村何氏(何厚铧家族)的优良家风,使学生深切体会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先辈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也体现了不同的时代,为国家、为民族不计得失的精神,牺牲个人、献身革命的家国情怀,铸就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之魂。借此感悟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学习他们坚定执着、坚守理想、为国为民的节操,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

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革命年代较远,一味讲述和灌输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更难以建立情感共鸣,采用观影的方式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发展,站在历史的角度观看并分析历史资料,理解重大事件的必然性。又如,五年级下册“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一课的教学中,穿插播放了有关介绍大岭村烈士牺牲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真切看到革命前辈浴血奋战才争取到的民主与和平,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体会红色经典带来的震撼和思考,并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明确学习目标,吸收红色文化养分。

三、重视课外实践,实现红色价值

课外实践是思政教育的考验和拓展,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自主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全面立体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使红色教育不只停留在理论和课堂,还要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亲子探大岭活动。深入大岭村,感受乡村振兴的成效,感悟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每年清明节到大岭烈士亭祭扫活动、参加集团校举办的“红领巾潮墟红色宣讲”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聆听和触摸红色文化,深切感受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此驱动下提高自身修养和意志。学校还通过校地合作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将当地红色文化项目纳入实践活动中,开展相关红色文化研究。如到石碁镇塱边村松露小学的红色文化基地,与红色基地工作者进行互动,探究地域红色文化,引发情感共鸣。与广州市延安会共建,参与红棉舞台的红色文化活动展演,参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红色研学基地,在红色基地可脱离课堂的束缚,在环境影响下端正态度,积极探索,体验地域红色文化的理念。学生在基地中能够形成红色历史和人物地点的有效联系,减少对历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穿越时间,触摸历史。

红色文化资源是最生动的教材,将其融入小学思政课中,能使少年儿童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点亮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小学思政课是塑造学生品格、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事业使命的关键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红色文化是培养学生使命感的重要基础,是塑造学生人格和意志的精神指导,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中,能提高思政课堂质量和效率,增强爱国教育,提升学生历史责任感。

[*本文系番禺区十四五规划课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PY2024-JC216)阶段性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