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为先”视角下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作者: 吴启豪

“理解为先”视角下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探究0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和技能的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理解为先”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得以引入,旨在改变传统数学教育方式,以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文章旨在以“理解为先”视角下的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为主题,从核心理念、重要程度、课堂培养、评价质量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数学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理解为先;小组合作教学;评价与质量;数学教学模式

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核心理念——“理解为先”

“理解为先”教育理念,源自于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诺的教育思想。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深刻理解为出发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一理念强调学生的认知过程,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探究、理解知识,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传统教育往往侧重于灌输信息,“理解为先”教育理念则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从传统教育到“理解为先”的思维转变。

一直以来,大多数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课堂讲授、考试成绩和标准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简单僵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禁锢思维。“理解为先”的教育理念则提倡学生参与式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在“理解为先”的理念引导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育不再是一种单向传递的过程,而成为一种双向互动。

数学是一门需要深刻理解和主动思考的学科,核心理念上的转变,对于数学学科教育而言尤为重要。传统数学教育往往强调记忆公式和机械计算,而“理解为先”的数学教育是鼓励学生深入探讨数学的概念和原理。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培养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而言大有裨益。

二、“理解为先”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促进数学理解,成为推进“理解为先”数学教育理念的有效策略。在小组合作模式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则在小组内共同学习、探讨概念、合作分析、解决问题。以理解为导向的小组教学方式,不仅仅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更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特定的角色,贡献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共同推动学习进程。

在一节数学课上,教师提出一个复杂的几何问题并要求学生合作解决。学生被分成不同的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有: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在限定时间内提出答案。在小组合作形式下,从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记住了几何公式,还通过一题多变,探讨变化中的图形关系,深入理解几何问题的本质。

例如:已知:如图1,▱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EF过点O与AB、CD分别交于点E、F。求证:OE=OF。

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学生经历推理、归纳,进一步理解和总结知识应用所蕴含的方法和数学思想。

再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应变能力:

变式1:在图1中,连结哪些线段可以构成新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图2、图3)

变式2:在图1中,如果过点O再作GH,分别交AD、BC于G、H(如图4),你又能得到哪些新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变式3:在图1中,若EF与AB、CD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F(如图5),这时仍有OE=OF吗?你还能构造出几个新的平行四边形?

变式4:在图4中,若过A作AH⊥BC,垂足为H,连结HO并延长交AD于G,连结GC(如图6),则四边形AHCG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

变式5:在图6中,若GH⊥BD(如图7),GH分别交AD、BC于G、H,则四边形BGDH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

变式6:在图7中,若将“▱ABCD”改为“矩形ABCD”(如图8),GH分别交AD、BC于G、H,则四边形BGDH是什么四边形?若AB=6,BC=8,你能求出GH的长吗?(这一问题相当于将矩形ABCD对折,使B、D重合,求折痕GH的长。)

通过改变条件或结论,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判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判定解决有关问题;在分析过程中渗透类比思想,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理解为先”的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培养深层次的数学理解。学生不再只为正确答案而努力,而是更注重理解问题的背后原理。对数学原理的深层次理解,远远超越了表面知识,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

数学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以理解为导向的小组合作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技能和有效沟通能力。

数学小组合作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有助于他们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评估不同的解决方案,推理和论证他们的观点,这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与此同时,数学小组合作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技能和有效沟通能力,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三、改革实验探索:课堂教学和培养模式

与时俱进地,笔者在课堂中贯彻“理解为先”这一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执行,学生普遍反馈良好。“理解为先”小组合作正成为实现高质量教学的有力工具。

举例来说,在一堂代数课上,教师提出了一个复杂的方程问题。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方程,并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仅在数学上互相学习,还分享了解题策略和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并提供必要的指导。这种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他们的深刻理解。

从学习方式而言,小组合作模式是鼓励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知识构建者。在小组中分享观点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能接收知识,还能够自主探索和建构知识。举例来说,一个小组中,一名学生可能擅长解决代数方程,另一名学生可能擅长几何问题。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他们可以合作共赢,互补彼此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成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积极效果。这种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主动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沟通,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思维角度而言,小组合作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和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小组中,学生需要评估讨论问题,学会分析状况,提出论证反驳,并制定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晰表达各自的思路,并且还能学习他人的思维和解决办法。一方面,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极大锻炼;另一方面,学生也更容易在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中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逐渐清晰认知。理解为先,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正成为一种数学学习的新模态。

四、教育教学评价与质量提升

基于“理解为先”的评价体系,要贯彻“理解为先”的小组合作,不仅需要关注课堂和模式,还需要关注评价体系的改进。教育模式和评价模式相伴相生,一体两面。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侧重于考试成绩和标准化测试,而“理解为先”的教育理念则更为全面和多元化。

基于“理解为先”的评价体系,教师适当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深层次理解和批判性思维上。例如,在数学教育中,评价维度可以包括: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的合作和沟通技能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仅需要得出正确的答案,还需要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合作过程和分析方法。这样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合作方法和自主规划,而非仅仅是结果。

提升数学教育的质量,需要综合考虑教育教学评价、课程设计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教育教学评价需要更加全面和多元。评价不应仅仅侧重于考试成绩,而应包括学生的深层次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应积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项目作业、小组合作评估和口头报告,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术表现。其次,课程设计需要根据“理解为先”的理念进行调整。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刻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和计算。教师应适当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多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最后,教师培训也至关重要。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关于“理解为先”教育理念和小组合作教学的培训。这不仅有助于教师理解贯彻“教育为先”的理念,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能力,有效引导小组合作、设计任务及改进方法。

五、结论

综上所述,“理解为先”视角下的数学小组合作教学呈现出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一教育理念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提倡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探究来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从“传统教育”到“理解为先”,促进数学理解,培育核心素养。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究数学概念中积极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中融入小组合作,在小组中构建学习模式。

今后,要取得更大的成功,需要有机结合课程理念与实际教学实践,完善基于“理解为先”的评价体系,在多样化教学和多元化评价中提升教学质量。只有将“理解为先”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提升数学教育的质量,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深刻的理解,培养更全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宁.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化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丁浩,黄金泉.例谈基于数据推理的化学教学实践[J].化学教学,2019(07).

[3]潘虹.浅谈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3(0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