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赋能视角下的中职特殊学生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黎影雪

摘 要:面对问题视角下特殊学生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文章尝试从优势赋能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的成功案例探讨特殊学生的有效教育策略,同时将优势赋能的有效教育策略向家庭教育延伸,充分发挥特殊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减少心理无力感,达到长善救失、有教无类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优势赋能;特殊学生;教育策略

特殊学生是一个含有多重意义的名词,包含了学习或行为困难的、生理上有障碍、感官有缺陷的学生及资赋优异和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今天讨论的特殊学生,是指中职的轻度智障与自闭症学生。在接触特殊学生后,你会发现他们的特殊性,都能在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行动能力等方面找到表现各异的障碍特征。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因纠正他们的特殊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弄得焦头烂额。这不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还会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国外有学者认为优势赋能是个体自身心理感知的过程,运用相关策略给予个体优势赋能,可以促进个体向积极方向发展,达到发掘潜能,发挥优势的目的。那么,尝试从优势视角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工作中已有的成功案例探讨特殊学生的有效教育策略,同时将优势策略模式向家庭教育延伸,发挥特殊学生的优势,达到长善救失、有教无类的目的。

一、问题视角下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分析

(一)强化问题出现的频率

在面对特殊学生时,由于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缺陷,我们经常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障碍、缺陷、能力不足、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的异常表现上。那么,这种只关注“不会”,而不去看他们“会”什么,会导致我们想办法去纠正问题。可是,如果纠正的方法不正确,反而带来反效果,强化了问题出现的频率。

(二)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

标签往往会让人联想学习困难是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所造成的结果,因而会让人认为无须对他做系统化的评量及转换教学方法。于是,教师会对特殊学生有着较低的学习期待,也会对他有较少的要求,这样反而造成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不佳,从而缺失了习得正向行为的机会。

(三)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过多的干涉特殊学生的问题会让教师指责、嫌弃学生,这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他们焦虑、紧张的心理,对生活充满无助感,而且还会引起同学对他们的拒绝与嘲笑,使他无法较好地融入集体生活,适应社会的要求。

二、优势赋能视角下教育策略的研究意义

优势赋能的意义在于可以减轻无能感、无力感,增强对生活的意义,增加工作的信心。有研究表明,优势赋能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思维和批判意识,使其形成准确的自我角色定位,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减少越轨行为等。那么,优势赋能理论是一种看到人的潜能与可能性的理论。运用优势赋能视角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研究有效的教育策略,有利于保护特殊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能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和身边的有效资源。

三、优势赋能视角下特殊学生的教育策略运用

(一)优势赋能的基石——发现优势,了解学生

“你说,我记”成为两个老师包班的重要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在观察、记录、分析的过程中,笔者总能找到一些行为发生与变化的规律,也会找到适合特殊学生的学习方法。班上的小乐是自闭症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自言自语。一开始,笔者想尽了办法来控制他的不良行为,结果都不行。笔者开始反思,如果方法不行,那是否说明对他的了解还不够?如果方式不适合,那是否说明,关注的焦点不准确?于是,笔者放下一切假设,静下心观察,把小乐自言自语的频率、神态、情绪状态、发生时的课堂情境等一一观察记录下来。就是这样,时间久了,记录的内容丰富了,笔者开始发现小乐的一些学习规律:1. 他看似心不在焉,但笔者讲的内容,他能理解并能接收;2. 他也存在一些安静的片刻,虽然短暂,但可以专注;3. 原来自言自语是他排解苦恼、自我放松的重要方式。

(二)优势赋能的重点——分析优势,教育个别化

特殊教育最首要的工作在于设计有目的性的介入方案,以消除或克服学生从学校和社会中获得成就的阻碍。一开始,特殊学生吸引我们的就是那些怪异的行为方式、奇怪的语言逻辑、学不来的风趣。但当我们拨开眼前的云雾,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个特殊学生,哪怕是同一类群体,都拥有着特殊的优势。那么,对特殊学生进行详细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发展状况,而且可以详细地分析学生的优势、劣势,并根据优势设计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发展,达到有目的的介入,为他参与学习而获得成就提供助力,并消除不必要的阻碍。小乐的优势包括:1. 理解力较好;2. 记忆力较好;3. 词汇量较丰富;4. 反应较快;5. 认知能力较好。

(三)优势赋能的关键——运用优势,强化行为

特殊学生经常会伴随着多种的问题行为,如果我们把焦点放在问题行为上,就会忽略了正向行为的形成。纠正,往往无法让特殊学生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而特殊教育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要为特殊学生提供有目的性的、功能性的学习内容。那么,当他学会了一个技能,我们就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其成长上。笔者发现了小乐的“胡言乱语”是一种自我放松的表现,当他焦虑时、紧张时、不耐烦时、兴奋时,都会“胡言乱语”。于是,笔者开始抛开对小乐奇怪语言的关注,忽视他的胡言乱语,把焦点放在如何发挥他的优势上,当出现一个正向行为时,笔者就及时强化,慢慢地,他开始可以安静地坐半个小时。

(四)优势赋能的补偿性介入——创造优势,满足需要

补偿性介入专注于教会特殊学生替代的技巧,好让个体不因其障碍也可以执行他的工作。“教无定法”,对于教育特殊学生来讲,更是非常重要的尝试。我们坚持,学生学不会,并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教学的方法出现了问题——不适合他!那么,如何才能为他们创造优势,笔者根据不一样的课程、学生不一样的障碍特征,创新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自信。

1. 辅助工具开发。在上面点课时,针对特殊学生对形状、份量、大小等的认知能力的缺陷,我们设计了不同的辅导工具,包括形状框、份量冰格、大小格子、标签配对纸等,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不同环节的学习。小乐很喜欢上中式面点的课,每次做花卷、合桃酥,他都能参与。但在操作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乐对面点的形状、份量、大小等无法作出准确的把握。每次到这些步骤,他就紧张得开始自言自语。但是,通过使用辅助工具,他开始可以操作一种面点的所有步骤了。这时,他自言自语的情况减少了,专注的时间就增加了。

2. 朗朗上口的口诀。理论知识的识记常常会成为特殊学生的共同难题,因为他们的理解力、记忆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那么,笔者大胆假设,在某些学习上,尝试用不一样的方式——口诀,记住相关的内容。计算机一级证考试和中式面点师考试,理论题占有一定的比例。虽然小乐的记忆力相对比较好,但他难以专注。笔者想到他喜欢唱歌,于是,笔者将理论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尝试让小乐来唱。结果,他非常喜欢读口诀。后来,又将口诀变得更口语化,让他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结果,其他自闭症学生和智障学生也轻松地记住了大部分的理论题。

3. 工作分析法。特殊教育里的工作分析法,就是把学习的任务切分为不同的小单位,分部分、分步骤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一级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一套题拆分为几个部分,把一道题拆分成数十个操作步骤。当学生完成一个步骤的学习时,及时给予强化,再进行下一个步骤的学习。当学生完整地把一道题目做下来后,再重新复习,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一道题的所有操作步骤的目的。在面点课与烘焙课的学习,笔者也是用这种工作分析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延伸

优势赋能视角下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那么,与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也用同样的教学策略模式来培养学生,使学生的进步更大。对于小乐的“胡言乱语”,家长也表示相当的无奈,妈妈更是经常因为孩子的这一怪异行为与他起冲突。笔者经常家访,并帮助家长分析小孩的行为原因,让家长明白,这是他的特点,要学会忽视“胡言乱语”的怪异行为,关注他的正向行为。为了使学校的发现、成效在家里复制,让家校形成合力,笔者成立了“监督小组”,让同学监督他的学习,家长鼓励他的正确行为,他开始在家也能形成好习惯。

五、小结

关注问题的视角,只能使特殊学生知道什么不好、什么不能做,却无法让特殊学生知道该如何做、怎样做。而关注优势赋能的视角,不仅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而且可以使学生充满信心地习得相关的技能与新的行为模式,达到“有事可做,有能力完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明.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理论对特殊教育实践研究的指导意义初探[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7(02).

[2]赵小霞.论特殊儿童社会化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通用过程模式运用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7).

[3]赵明思.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模式[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08).

[4]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0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