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革命传统教育篇目教学策略探寻
作者: 游婉冰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实践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根基,也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文章以部编七下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立足语言运用,从最贴近学生文本情境入手,带领学生感受革命形象,从语言品析中深刻体悟革命精神,在朗读涵咏中激发爱国情感,真正发挥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篇目;教学策略
为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自2017年以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加重了革命传统篇目的比例,旨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陶冶性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学科具有以文化人的特点,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通过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篇目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是使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落地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革命传统教育篇目在教与学方面还存在不少有待提升完善的问题。为此,我们重点在龙华区三所学校展开问卷调查,形成报告结果,为革命传统教育篇目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择定、教学活动设计以及评价等方面提供可参考的真实的依据。在此基础上,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语言运用,通过使用评价量表,让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问题的发现
为更好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篇目的教学研究,我们重点在龙华区三所学校展开问卷调查,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真实客观地掌握革命传统篇目的教学现状,形成调查报告。通过分析发现,在革命传统教育篇目的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学”的问题。学生普遍对革命传统教育篇目感兴趣,但时代的隔膜、历史背景欠缺、课堂学习方式单调等问题,阻滞了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篇目的进一步学习。
二是“教”的问题。教师在革命传统教育篇目的教学上,方式方法单调,既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不能调动学生真实深刻地体悟革命精神、理解英雄形象。
三是目标和内容的选择问题。在革命传统教学篇目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择定上,教师没有比较明确的指向。
此外,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英雄模范形象理解不够深刻,容易流于口号化、标签化,革命传统教育篇目语文课缺乏语文味。
二、紧扣语言实践 厚植革命情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四个方面,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的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根基,也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
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既是革命传统文化的历史写实,又是革命传统文化的艺术凝练和表达。”语文学科具有以文化人的功能,要避免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上成道法课、历史课,让学生真正深入体悟革命精神、体认英雄形象,就要从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基本特点出发,在革命传统教育篇目的教学上应坚持语言运用,在语言实践中进入文本情境,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立足语言运用,从最贴近学生文本情境入手,带领学生感受革命形象,从语言品析中深刻体悟革命精神,在朗读涵咏中激发爱国情感。
(一)对话品读切入,感受革命形象
《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松骨峰战斗、火场救朝鲜人民、防空洞谈话三个故事,塑造了志愿军战士高尚的革命斗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刚毅不屈、舍身忘我、英勇无畏、“可爱”的英雄形象。
学生在初次阅读课文时,容易对志愿军英勇战士英勇战斗后的牺牲场面描写产生错误认知,不理解马玉祥火场救朝鲜人民的语言与行为,更难以把这些英雄形象与他们日常理解的“可爱”挂钩。
不过,与其他两个人物形象相比,作者对防空洞边吃雪边谈话的志愿军战士的描写,如真诚坦率的回答,又如反复出现的“笑”的形象,与学生所理解的“可爱”更接近,也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形象所蕴含的“可爱”内涵——爱国主义精神。
因而,我们从这一形象切入,设计以下活动,让学生感受“可爱”形象,走近“可爱”内涵。
学生在文字支架的帮助下,迅速从志愿军战士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中感悟其可爱形象,提炼“可爱”的第一重内涵:
小战士的可爱,就可爱在憨厚的笑容里,潜藏对保家卫国的使命担当;
小战士的可爱,就可爱在质朴的语言中,蕴含对祖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小战士的可爱,还可爱在小小的渴求下,闪耀着完成卫国使命的荣耀。
(二)语言鉴赏品析,体悟革命精神
防空洞对话这一事例中所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基础。通过上一活动的对话品读,为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形成对“可爱”形象和“可爱”内涵的基准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松骨峰战斗中战士们牺牲的场面,以及战士马玉祥冲入火场救助朝鲜人民的立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紧扣语言品析,设计以下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革命精神。
首先,通过对课文第5段志愿军战士牺牲场面表现手法的品析,体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通过总结学生的回答,提炼“可爱”的第二重内涵: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可爱,就可爱在弹尽粮绝时刻,仍然誓死拼搏的不屈精神;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可爱,就可爱在生命最后时刻,仍然刚强无畏的战斗意志。
学生对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精神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体会。再顺势引导出马玉祥舍身救人的事例,点出“可爱”的三重内涵:国际主义精神。
然后,启发学生根据结构图,思考三个“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形象的关系。
至此,完成了对志愿军战士形象的立体塑造。在防空洞里就着雪吃炒面的小战士不只是一个人,冲入火海舍身救人的马玉祥不只是一个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也不只是一个人、一支部队。他们相互映衬、互为阐释,多侧面、共同构筑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共同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三)朗读涵泳品味,激发爱国情感
通过对志愿军战士语言、动作、神态、场面的描写分析,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精神,体悟英雄形象,并深刻感受到这种间接抒情方式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除了通过描写来塑造形象、传情达意,其直接抒情方式非常值得学习。作者用反复、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与感染力;用反问、感叹、祈使等句式,引起读者思考;用人称、称呼,拉近与读者距离,引发共鸣。
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如:
第8段: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第12段: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作者用“朋友”“你”称呼读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并用连续发问引起读者思考;又用反问句明确表达对志愿军战士的赞颂。
第14段: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这些句子同时既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又使用感叹句式,二者相结合,更强烈地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颂之情。
第15段: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作者使用了祈使句、感叹句、陈述句等句式,把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和祖国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层层推进,深深打动读者,并与读者发生共鸣。
(四)以语言运用为纲,以革命传统为本
革命传统教育篇目区别于一般的课文,应更注重这类课文对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特质,提升文化自信素养,实现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育人任务。
根据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设计时,就应处理好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由于革命传统教育篇目的特殊育人价值,人文主题在设计中应该摆在首要的、突出的地位,语文要素则以阅读策略的方式潜藏于革命精神的体悟、英雄形象的体认中。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文,它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精读,涵泳品味,调动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抒情方式(人称、句式、修辞);学习做批注描写生动细腻的句子;朗读。
因而,笔者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把对话品读、语言品析作为阅读策略运用到对人物形象的体认中,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方式融入对革命精神的体悟中,并通过朗读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部编版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体裁以诗歌、散文居多,所分布的单元语文要素也多以精读涵泳语言、品味形象意象为主。因而,将语言运用作为方法策略,渗透到革命传统文化的体悟中,不仅有助于落实语文要素,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体会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呈出有语文味的革命传统教育课程。
三、运用量表评价 准确反映学情
《评价量表——快捷有效的教学评价工具》一书指出:评价量表能让反馈更及时、更详细且更容易理解;让学生获得详细的反馈,而及时、持续、标准统一的反馈是形成动力和进行学习的理想反馈;培养批评性思维,量表的维度描述阐明了对批评性思维基本构成要素的需求,让隐含的期望变得明确,为批判性思维提供支架;还能提升教学水平,通过标准化的学生评价,可以让我们确定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改善情况和不足,让我们更清楚认识到教学中的盲区、疏漏和优势。
革命传统教育篇目教学由于其情感价值教育的特殊性,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程度,成为大部分教师困扰的问题。评价量表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解决这一困扰。
结合《评价量表——快捷有效的教学评价工具》这本书的阅读,笔者对《谁是最可爱的人》进行反思,发现如果能把评价量表运用到教与学中,就能给学生的学做出更具体的引导、对学习的状况也有更准确具体的评价依据。
在《梅岭三章》这一革命传统教育篇目的教学中,笔者设计量表的过程中,我们“以始为终”,预设对学生的期望、创建任务的动机等:
为什么要设计朗读的任务?
以前布置朗诵任务时,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可能有哪些问题?
学生在这次朗诵任务中,需要具备哪些分析诗歌的能力和方法?
在这项任务中,我对学生总体表现有哪些最高的期望?
除了未完成朗诵以外,我能想象到的最差的完成情况可能是什么?
罗列完成这一任务的具体细节以及希望任务完成时实现哪些具体的学习目标:
能够了解作者相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
能够通过对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的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够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
能够通过对典故的分析和理解,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深层精神意蕴;
朗诵时,发音标准、吐字清晰;
朗读时,表达流畅、语速节奏适当等;
朗诵时,能适当注意轻重音、停连等;
朗读时,能够注意到平仄、韵脚,做到平长仄短,韵脚音拖长。
再对以上具体目标进行分组和标注,最终,形成评价量表。(如上表)
借助这样的评价量表,将抽象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可观测的标准,既便于学生准确、一目了然地明确学习要素,也为学习提供具体支架,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教师也能通过量表,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并依据评价结果优化教学内容和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革命传统教育篇目的教学应立足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涵泳革命精神,体认革命英雄形象,并将评价量表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做到“学教评一体化”,便能在有语文味的课堂中,厚植革命传统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建先.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指向[J].江苏教育,20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