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言警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导入环节的运用
作者: 黄翠容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中运用名言警句顺应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文章从运用名言警句应坚持的原则和运用名言警句导入的形式进行论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导入环节中运用名言警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核心素养,增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彰显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导入环节;运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环节如果设计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别开生面、趣味盎然之奇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名言警句是其一大特色和亮点。与原有的教材相比,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增加了名言警句,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富含哲理,是真理的再现,是“浓缩的智慧”,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在教学导入环节中正确运用好名言警句的价值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核心素养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
一、运用名言警句应坚持的原则
名言警句的选择和运用一定要适合,名言警句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必须把握一定的原则,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针对性原则
名言警句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涉及生活、学习、做人、立志、处世各个方面。教师运用名言警句导入新课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围绕着本节课的知识点,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否则就会让学生感到毫无头绪、不知所措,不明白教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这样的导入无疑是无效的。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心理状况等方面的特征,选择不同的名言警句,做到合理取舍、有的放矢。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环节中出示名言警句要有针对性,力求贴近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二)适度性原则
名言警句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知的切入点,既能浅显地道出深奥的道理,又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求知认同,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升华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它最终还是属于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运用名言警句导入新课时一定要把握数量、难度和时间上的适度。
第一,数量要适度。在导入时可选择1至3句名言警句,太多会显得累赘。
第二,难度要适度。教师应选择初中年龄阶段学生容易理解并感兴趣的古文经典名句的内容,才有助于顺利推进教学环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时间要适度。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更好地呈现完整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合理分配时间,导入环节的用时也有严格限制,一般是2~5分钟左右。有些教师担心时间不够,将导入内容一带而过,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导入环节对揭示新知的重要作用。有些教师采用较为新颖的方式展开,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时间把握不准,导致无法完整开展之后的教学内容,不能较好地突出重难点而影响到整节课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目标及时调整。
(三)新颖性原则
新鲜刺激的事物能强化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运用名言警句进行教学导入的形式要丰富多样,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导入模式。重复的导入形式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从而降低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启发性原则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方法,也理应成为教师运用名言警句进行教学导入的指导原则。教师可以利用名言警句,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此,选择的名言警句内容要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悟,能引起学生透过课题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名言警句导入的形式
名言警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对“生活、理想、工作、人生”的高度概括,能起到“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巨大作用。因此,用名言警句导入,更能起到一语中的的作用。
(一)名言警句与设问相结合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节“认识自己”中,教师便可以借助名言警句“人贵自知”以及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由浅入深来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照片和其他同学的照片全部放在一起,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其次,要求学生将教师对自己的评语和对其他同学的评语放在一起,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属于自己的评语。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找自己的照片要比找自己的评语更简单?而此时这两句名言便能够给出最好的解释。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认识自己,回归到两句名言,通过对名言的解读来实现认识自己的目的。
(二)名言警句和接力游戏相结合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教学“学习伴成长”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名言警句的示例:学富五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再让学生进行“学”字开头的名言警句接力。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后,引入课题。用名言警句进行接力游戏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求知氛围,激发了其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深刻感知到学习的重要性。
(三)名言警句和视频相结合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教学“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时,可以先展示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以及“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诵读一遍,然后播放《战狼2》中吴京举着五星红旗经过交战区的电影片段。通过名言警句和视频相结合的导入,让学生理解教师所选取的名言警句,从而对本课题内容更感兴趣,具有初步的理解和感悟。在挑选视频时,最好能与时政热点相结合。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材料贴近生活,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四)名言警句和图片相结合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增强生命的韧性”时,利用“人生难免有挫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霍金说的“活着就有希望”的名言警句,再展示三组有关霍金、贝多芬、人们坚持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感人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这三句名言警句的内涵,教师引出课题就水到渠成,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名言警句和故事相结合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教学“诚实守信”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句名言警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诺千金”。教师讲述这个故事:汉朝人季布十分重视承诺,凡是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做到,因此在当地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乡亲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接着请学生表演一个生活小故事:小方与同学约好周日早上八点在校门集合,一起去参加志愿者活动。但是第二天小方睡过头了,妈妈来催他,小方却说:“没事,我不到,他们不会走的。”等小方到校门口时已经迟到了十分钟。让学生对比这两个小故事,谈谈感受,认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顺利引出课题。
故事以其独特的情节强烈地吸引着学生,让学生倍感亲切、乐于接受。教师在上课前讲一段或让学生表演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并与出示的名言警句相呼应,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专心致志地听、看故事中初步领会本节课的内容,这时结合名言警句的导入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总之,用好名言警句进行教学导入,既能上好思想品德课,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中运用名言警句顺应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赖华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名言警句的应用[J].学苑教育,2019(16).
[2]李强.初中思品课课堂导入的几点尝试[J].新校园(学习),2011(06).
[3]马志兰.思想品德教学中名言警句的处理[J].宁夏教育,201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