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数学作业布置新思路

作者: 黄景泉

摘 要: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利用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功能,在减量的基础上提高作业质量,从而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其健康成长。文章探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新思路,从作业量、内容设计两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作业布置策略,旨在减轻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丰富数学作业内涵,达到提质增效目的。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作业布置

为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和实现学生的成长,“双减”政策立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质要求,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作业布置工作指明方向。在“双减”政策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回归校园,如何减轻作业负担,成了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学习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当围绕“提质增效”主题设计、优化作业内容,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完成作业,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控制作业总量

小学阶段的课程门类相对较多,各科作业存在一定差异。“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将作业中的机械、无效、重复的内容予以剔除,确保一、二年级学生在校内进行巩固练习,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与此同时,可以将作业进行细分,按照基础、分层、主题作业进行分别布置,严格根据课程目标要求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数学题目,避免作业难度高低起伏。

二、优化作业设计

(一)基础作业,保证校内学足学好

基础作业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知识掌握情况,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作业,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基础例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进位加法运算的技能。

例①:一个登山队原来有10人,另有7人加入队伍,现在总共有多少人?

作业分析:此题采用20以内数相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进位加法的意义。学生需要求解“10+7=17人”才可以得到“登山队现在总共有17人”的结论。

为了突出数学作业的基础性,教师可以布置判断类型习题作业,让学生能够在能力范围之内自主解决问题。具体作业设计如下:

例②:判断“9+6=14、9+8=17”对错。

作业分析:此题是一道“20以内进位加法”判断题,其中考查了学生对进位加法的算理把握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或“查一查”的方式,利用不同的教学用具计算“9+6=15、9+8=17”,再通过对比发现例②中“9+6=14”的计算结果不正确,在检验、排查的过程中,发现题中“两数相加未进位”的错误,由此验证自我判断的准确性。

(二)分层作业,兼顾学生共同发展

分层作业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应当结合实际学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群体并区别对待,布置基础、进阶类作业,兼顾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随堂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口算“12-9=、15-9=、10-9=”等习题,根据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性,将其分成先进生和后进生两个群体。然后,针对后进生,教师要布置巩固性作业。如:“探索‘计算15-9=’的不同方法”,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再进行尝试:

方法一:以动笔画图的方式,先画出15个圆圈,再画出9个圆圈。通过对比观察发现“9比15少6”,得出“15-9=6”。

方法二:想象“9+6=15”,反推出“15-9=6”。

方法三:先算“10-5=5”,再算“5-4=1”,最后算“5+1=6”。

通过对比计算方法,学生能够再次历经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过程,从而在类推迁移中发现计算规律,巩固课上所学的减法知识,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最后,教师要布置挑战性作业。如:“有13条鱼,其中3条黑鱼,6条金鱼,请问白鱼有多少条?白鱼和黑鱼数量存在怎样的关系?”让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动笔计算“13-3-6=4(条)”,得出“白鱼有4条、数量比黑鱼多”结论,再通过计算“4-3=1(条)”,得出“白鱼比黑鱼多1条”结论,使之在完成具有挑战性作业的同时,学会举一反三。

(三)主题作业,促进学习回归校园

主题作业能够围绕不同的学习主题,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周期较长的系列主题作业,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对特定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习重难点来布置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观察物体(一)”一课为例,教师应该明确该部分知识中的重难点内容,围绕“不同视角下的物体”设计作业,科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首先,要呈现学生喜爱的冬奥吉祥物“冰墩墩”,让学生从“冰墩墩”的正面、左面、右面、后面进行观察,描述自己看到的形象,由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正确观察立体物体。然后,布置“看物绘画”主题作业,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不同立体物品,尝试从四个角度来画出自己看到的物品外形,由此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意识,使之能够通过完成作业,了解全方位观察事物的必要性,从而发展自我立体思维,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最后,教师利用课上时间总结学生的主题作业完成情况,集中解决其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传授学生解决方程问题的技巧,让学生掌握正确观察物体的方法,从而学会换位观察、建立表象,为后续的学习积累宝贵经验。

(四)探究作业,培养良好探究意识

探究作业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之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教师应该在设计作业内容时,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物,坚持“学生本位”原则,设计不同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之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部动机。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学生对“除法余数”部分的掌握不够理想,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如下探究性问题,优化作业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积极性。

例③:将7颗草莓按照“两颗一盘”进行摆放,可以摆几盘?剩余几颗?

作业分析:此题要围绕“除法余数”引导学生计算,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其通过计算,得出“7÷2=3盘……1颗”。经过探究后,学生得到“可以摆盘,剩余1颗”结论,由此懂得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算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印象,在内部动机的驱使下,形成良好的研究意识。

“双减”政策下教师还可以在缩减作业总量的基础上,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作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具体作业设计如下:

例④:修改两算式中计算不正确之处“49÷6=8、36÷7=4……8”。

作业分析:此题具有一定难度,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之集思广益,回顾所学知识,通过“列竖式”计算两道有余数的除法题,得到正确答案并补上第一道算式中缺少的“余数”,使之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布置,需要做到“减量减负不减质”。“双减”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双减”政策的要求,立足实际学情来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内容,不断利用基础作业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布置分层作业消除“两极分化”现象,利用主题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之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灵活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体育锻炼和其他活动,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纠错能力[J].中国新通信,2020(16).

[2]汪继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几点思考[J].科技风,2020(18).

[3]张晓兰.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设计初探[J].华夏教师,2020(18).

[4]王建民.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18).

[5]吴丽娜.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2020(0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