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巳节的记载管窥中华传统文化演变

作者: 罗秀连 黄予淑

上巳节,现叫三月三,起源于先秦时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

所谓上巳,源自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天干即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地支即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天干依次和地支相配,如甲子、乙丑以此类推,用来记录时间。在干支纪日法中,每十二天出现一个巳日,一个月有2~3个巳日。“上”有表“第一个”之意,故“上巳”意为第一个巳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多为巳日,所以古人把三月三这一天称为上巳日。

上巳节(三月三)起源

关于上巳节的起源,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上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祓禊畔浴祈福祭祀活动。

我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自古人们便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在春播秋收之际都要举行相应的祈福活动,以祈求来年的农作物丰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其中有一首记述贵族劝农的祈福农事诗《小也·莆田》。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诗的第一章写农田劳作、第二章写迎田祖祈福、第三章写周王在仪式后亲自督耕、第四章写丰收景象及美好祝福。由此可见,我国农忙祭祀习俗古已有之,也说明我国祭祀祈福风俗文化也早已有之。

《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是月也……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说的是在春天播种之前(立春之日)会举行籍田礼——天子亲自带领三公、九卿等群臣百官到田间象征性亲耕犁地,并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代祭祀祈福风俗自上而下盛行。

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若王后吊,则与祝前。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

这是出自先秦《周礼·春官》的诗文。郑玄对其注解:“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意思是女巫在每年一定的时节主持举行水边斋戒沐浴的祓禊祭祀活动以去除疾病、驱邪避凶,用香草煮水给众人洗浴以祈求健康和福气。如果发生旱灾,女巫就会为雩祭(求雨的祭祀)而跳舞。如果王后外出吊唁,女巫就与女祝走在王后前面为王后除去凶邪之气。凡王国遇有大灾,女巫就会唱歌或哭泣来请求神灵消灾。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禊》有曰:“巳者,祉也。”《说文》对“祉”解释为“祉,福也”,即幸福、吉祥之意。故上巳日是“除旧病,求福祉”的好日子。古人挑选上巳这一天来举行祭祀祈福活动。

在此之后,其他诗词典籍均有上巳节祓禊畔浴的相关内容。

比如,南朝宋时期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北宋王禹偁《祓禊歌》载:“昨日暮春春服成,韨珉珮玉相璁琤。今朝水滨修祓禊,祓除不净祈休征。太常乐部无新谱,法曲依稀传旧声。一百五日兴未已,红螺翠醑倾如倾。”

综上,笔者认为上巳节起源于祓禊畔浴的祭祀活动是比较令人信服的。

上巳节(三月三)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巳节的文化内涵从最初的祓禊畔浴不断扩展,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八桂大地各族人民同欢共庆的官方重大节日。

上巳节(三月三)新增踏青游玩的文化内涵,轻松的欢聚气氛融进庄严的仪式之中。《诗经·郑风·溱洧》有言:“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这首诗表达的是青年男女到溱水和洧水边采摘兰草、踏青游玩。

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有祓禊祭祀之后举行吟诗作对文雅欢聚的情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们在举行祓禊祭祀活动之后,在水渠旁边按流觞曲水的饮宴风俗传酒、吟诗作对,欢聚在山水之间,无比惬意。

上巳节确定在三月三这一天,在南北朝时期便有见证。梁朝宗懔编撰记录古代楚地人民在不同节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书籍《荆楚岁时记》中有相关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在三月三这一天,楚国举国上下外出汇聚于江河湖边踏青及举行流觞曲水的饮宴聚会。可见,在先秦时期上巳节已是举国欢庆的节日,时间就在三月初三这天。

从上巳节的记载管窥中华传统文化演变0

上巳节(三月三)新增唱歌求偶的文化内涵。明朝邝露(广东人)在游历广西期间迷恋桂林山水,深入当地各民族生活,编著民间文学作品《赤雅·卷一》。文学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这部作品记录了广西民族风情、山川地貌、古迹名胜、珍禽异兽和趣事轶闻,影响甚远。其中有记载:“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文中的“峒”在明代指称广西壮族,此文是对壮族青年男女在对歌中勇敢追求爱情的写照。由此可见,在明朝上巳节(三月三)已初显如今广西三月三男女对歌寄情的节日内涵。

“三月三日染五色饭、割牲烹酒,男妇咸出拜墓,以石灰涂塚,以纸挂树,饮食而归。”这是清朝羊复礼于1892年纂修的《镇安府志》内容节选。《镇安府志》是记述镇安府(今广西德保县)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志书。上述内容节选讲述的是:在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会制作五色饭,宰杀牲畜并烹制美酒。男女老少都会外出扫墓,他们用石灰涂抹在坟墓上,将纸钱挂在树上,然后享用食物后回家。可见,此时的上巳节(三月三)又新增了制作五色糯米饭、祭祖、聚餐的文化内涵,愈加接近当今广西三月三的节庆风俗。

至民国时期,上巳节(三月三)新增插柳的文化内涵。“三月初三日为上巳节令,各家均以柳枝或枫叶插于门口,并蒸五色糯饭以供家先。”这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版《同正县志》(同正县为今扶绥县)的节选。三月三这天,各家把柳枝或枫叶插到门口上,并制作五色糯米饭祭祀供奉先人。

笔者根据文献、诗词等记述信息汇总制作上巳节(三月三)文化内涵发展历程表,详见表1。

从上巳节的记载管窥中华传统文化演变1

根据历史学和民族学理论分析,三月三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祓禊畔浴祭祀活动,其文化内涵不断扩展,逐渐演变为一个民间节庆日。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985年起,每年三月初三广西在武鸣县(今武鸣区)举行“壮族三月三”歌节。2006年5月,国务院把壮族歌圩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X-46。2014年11月,国务院把“壮族三月三”列入我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X-12。目前,“广西三月三”已发展成一个集美食、祭祀、歌圩、寄情、文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

为了不断焕发节日的文化魅力,自2014年起,每年三月三,八桂大地上的壮族儿女隆重举行三月三嘉年华欢庆活动,与区内各民族同胞同欢共庆三月三,并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三月三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和谐在八桂”“桂风壮韵浓”“民族体育炫”“相约游广西”“e网喜乐购”等主题活动。这个传统民族节庆已演变为广西各族人民共享共乐的官方节日盛会和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广西作为国家民族团结示范区,以三月三节日为抓手,传承并发展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八桂儿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进区内12个世居民族的了解和友谊,谱写民族团结的华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了祖国南疆的稳定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巳节(三月三)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到了唐代,上巳节已变成全国的重要节日,每年此日,举国同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均要举行祈福仪式,或设宴踏春。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记载了三月三日皇帝与群臣协同出行举办斋祭、祓禊活动,然后举行盛大宴会同庆的场景:

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

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

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

仙籞龙媒下,神皋凤跸留。

从今亿万岁,天宝纪春秋。

王维在诗文中记述,上巳节这天,皇帝要亲自斋祭,百官千吏在上林苑奉迎皇帝,前往曲水中流之地举行祓禊的盛大华贵气派的活动场面。诗中充满歌功颂德之辞。王维还有其他三首以三月三日(上巳日)君王同游同庆节日活动场景为主题的诗歌,即《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场面热闹非凡、喜庆祥和,再次印证三月三日(上巳日)在唐王维所处的时期是个君王臣子齐欢共庆高规格的盛大节庆日。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阖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从上巳节的记载管窥中华传统文化演变2

这是杜甫写的诗《丽人行》。整首诗描写了杨氏兄妹三月三曲江踏青游玩的奢华场景,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全诗“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这种腐败现象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了他对家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关切,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诗情已由王维君王和谐同庆盛会的歌功颂德之情转变为杜甫悲怆激愤的忧国之思。

宋代才女李清照在南渡后,借由上巳日意境抒情作词《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感怀: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这首词是李清照于某年三月初三上巳节亲族设宴聚会有感而作。漫长美好的春夜酒宴,未能给她带来欢快和消愁,反而灯火阑珊的酒宴愁绪更涌,一句“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和再言“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道出词人南渡后满心间的怀昔伤今。一个“空”字,两字“认取”,顷刻展现出词人对故国的深沉思念和旧家难归的惆怅。“春色好”“宜相照”“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表达如今的春色和往年一样好,但眼下时局却已不是从前,南渡寄人篱下的愁思不言而喻,委婉隐晦地表达出李清照的忧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慨以及旧家难归的惆怅,寄寓词人对家国社稷的赤子之情。

一春无况懒游山,风景依然三月三。

十里杨花深似雪,马蹄无路入江南。

这是宋代仇远写的诗《上巳感怀》。这首诗的大意是:整个春天和往年没什么两样,我闲来无事去游山却因忧虑国事而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和过去的三月三一样,漫山遍野的杨柳就像飞扬的雪花,落在地上好似深深的积雪,我骑着马儿找不到回江南的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