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作者: 孟红

在辽宁省沈阳市,活跃着一批认识和了解雷锋、与雷锋有着深厚感情、终生颂扬雷锋精神的老作家、老记者、老艺术家。他们不但用毕生的精力写雷锋、说雷锋、画雷锋、演雷锋,而且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如第一个书写雷锋故事的陈广生,第一个描绘雷锋画像的杨宝威,第一个把雷锋形象搬上舞台的张玉敏,第一个说唱雷锋的朱光斗……

陈广生:首位书写雷锋的军旅作家

著名军旅作家陈广生与雷锋有着不解之缘。

陈广生是雷锋生前的战友,是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的重要见证人。从1960年1月8日雷锋入伍的第一天起,作为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俱乐部主任的陈广生就看上了雷锋这棵好苗子。雷锋入伍7个月时成为团里的节约标兵,陈广生开始写雷锋事迹。从雷锋牺牲到成为闻名全国的典型直至现在,陈广生先后创作出版《伟大的战士》《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雷锋的故事》《雷锋轶事》等13部书籍。

雷锋入伍第一天,陈广生便与他交上朋友。当时团里在操场召开欢迎新兵入伍大会,俱乐部主任陈广生主持会议。一个新兵代表上台刚说一句话,一阵风就把他手中的讲稿吹乱,怎么也展不平,陈广生担心他讲砸,想上去帮一把,不料,那个小战士把发言稿一把塞进衣袋,即兴发言,而且一点没卡壳。那时,陈广生便暗暗记住这个个头不高但嗓音洪亮的小战士——雷锋。大会一散,陈广生就拽住雷锋,和他聊起来……

新兵下连时,团里要成立战士业余文艺队,陈广生第一个选上雷锋,让他参加群口快板节目表演。

同年7月,雷锋所在团准备授予雷锋“节约标兵”称号。经过采访雷锋本人,陈广生写出《雷锋同志模范事迹》材料。雷锋看后却摇摇头,随即用笔把“模范事迹”4个字划掉,写上“解放后我才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两行字。很快,这份材料经团领导审查,以团政治处的名义加按语,下发到团属各连队,学习雷锋的热潮首先在雷锋所在的团迅速展开。

雷锋精神的传播者与践行者0

为了把稿子写得有深度且真实感人,陈广生两度深入雷锋入伍前工作过的鞍钢化工总厂和弓长岭铁矿采访,经过数十个日夜的苦战,完成4万多字的《向阳坡上长劲苗》的初稿。

1962年8月15日,正当陈广生修改、完善作品时,突然接到雷锋因公牺牲的电话,这个不幸的消息如五雷轰顶,他不顾一切急忙乘坐火车奔赴抚顺。

闷头投入雷锋丧事中的陈广生亲眼看到送葬路上数以万计的人群涌上街头,这一切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灵。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雷锋事迹写好,让全国甚至普天下的人都知道雷锋,学习雷锋。几经修改,陈广生终于完成5万余字的报告文学,很快连载在《抚顺日报》上,又陆续发表在《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上。

1963年3月5日,首都各大报纸发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这时,陈广生深深意识到,他还应为弘扬雷锋精神做些什么。为此,陈广生从1964年秋到1996年春,先后11次赴雷锋的家乡湖南省望城县,多次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诸如鞍山、营口、抚顺等地调查,最长的一次达半年之久,细致地采访了雷锋的老师、同学、亲戚、邻居30多人,掌握了大量有关雷锋生平第一手资料。随后,他写出《雷锋的故事》《雷锋轶事》两本书,分别受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沈阳军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表彰和奖励。

陈广生退休后虽然身体不好,但一听说让他讲雷锋,二话不说有请必到,有时一天连续做几场报告,他说是雷锋精神给了他神奇的力量。他不辞辛劳去实地挖掘和考察雷锋事迹材料,潜心研究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学雷锋的发展轨迹,成为东北乃至全国宣传雷锋的知名人士和权威人物。

2002年,年逾古稀的陈广生毅然决定,再把雷锋的事迹精心编创推出。一年后,《雷锋》这部电视剧本和长篇纪实报告文学诞生了。

杨宝威:为雷锋画传神像的第一人

雷锋的画像有很多,但有一幅著名速写《雷锋在补衣》却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幅画像。该画的作者是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俱乐部主任杨宝威。

1960年1月,雷锋入伍来到沈阳部队某工兵团,与杨宝威所在团是兄弟部队。当年11月,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决定进一步宣传雷锋的先进事迹,将宣传骨干陈广生、杨宝威、季道魁等3人抽调到沈阳,同雷锋一起住进工程兵招待所。他们与雷锋同住一屋,共同生活,朝夕相处,以便能够更细致深入、全面感性地了解雷锋。白天,雷锋外出作报告,他们是忠实听众;晚上,他们和雷锋一起用餐,一起散步交谈。

其间,杨宝威格外留意雷锋的一举一动,十分细心地观察和捕捉其可贵的闪光点,深信“细微之处见精神”。

一天晚上,雷锋正在灯下全神贯注地缝补自己的白衬衣。杨宝威看到这个动人情景,心中为之一动,立即激起他的创作灵感。他取来纸和笔,迅速专心致志地一阵勾画……这就是《雷锋在补衣》速写的诞生。

杨宝威和陈广生还深入雷锋工作过的工厂、部队,不停地认真采访与挖掘,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

在10多天寻踪采访后,杨宝威到北京参加《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幻灯片的绘制。

后来,杨宝威又创作国画《雷锋》,这是我国第一张画雷锋的国画。

这幅国画问世不久,1962年8月15日,传来雷锋因公殉职的消息。杨宝威为失去这么一位好同志深感惋惜和悲痛,与雷锋相处的一幕幕、所熟知的感人事迹的一桩桩不时地在脑海中回旋。

虽然雷锋不幸牺牲了,但是,杨宝威的画笔并没有停下,而是情不自禁地一辈子难忘雷锋、热爱雷锋,继续致力于雷锋的宣传画作,先后创作弘扬雷锋精神的年画《听故事》、速写《训练场上的雷锋班》、国画《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等。他用画笔宣传雷锋、纪念雷锋的那份执著令人感动。

季增与张峻:给雷锋留影最多的摄影师

2012年3月,《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雷锋事迹大型原创摄影作品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推出,引起轰动。展出的200多幅照片中,有八成是季增与张峻当年拍摄的。当见到有人把看展览当作过生日、有老太太让保姆用轮椅推着从郊区赶来观展、有小学生把《雷锋日记》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时,季增十分兴奋。展览期间,上级领导同志曾亲临现场,拉着季增和张峻的手,拍着他们的肩膀说:“我是特意来看你们的!你们立了大功了,给孩子们留下了学习的榜样,给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啊!”

雷锋精神的传播者与践行者1

季增是与雷锋接触最多、给雷锋拍照片最多的摄影师。雷锋从入伍到牺牲的953天里,季增平均3.8天就给他拍摄1张照片,共拍摄约250幅照片,这些照片真实而生动,广为传播,成就了中国人像摄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忠实地记录了雷锋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足迹。

雷锋入伍后,季增是第一个为他拍照的人。季增回忆说,1957年他入伍到沈阳军区原工程兵第三三一七部队,在运输连开过车。因为有初中文化程度,在部队里算学历比较高的,所以很快就调到团政治处工作。半年后,有个搞摄影的老兵退伍,他就接替了这个老兵的工作,这为他后来给雷锋拍照片提供了条件。1960年1月8日,辽宁营口火车站广场,季增所在部队在这里举行欢迎新战友入伍的大会。一位身材不高却充满青春活力的新战士,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在台上发言。凛冽的寒风几次把他的讲稿吹乱,他干脆脱开讲稿,向大家表达决心:“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定要很好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练好杀敌本领,为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当个像样的兵,决心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那份对祖国、对部队的热爱和激情,深深地感动了季增。季增挤上前去,情不自禁地按动快门,拍摄下新兵那情绪激昂的感人镜头。这位新兵正是雷锋。

正是季增为雷锋入伍后拍摄的这第一张照片,开启了他与雷锋结成亲密战友的交往序幕。

雷锋成名后,被拍摄的机会很多。最初面对镜头时,他有些羞涩,忸怩着,不知如何是好。作报告的场合越来越多,照相越来越密集,雷锋也越来越懂得照相,他知道如何按照季增等的意图去摆出姿势。

入伍后进行的新兵训练,由于个头矮、力气小,雷锋在训练扔手榴弹时不及格。雷锋急了,天天加练,早上起来练,晚上别人睡觉了也偷偷爬起来练。一次,季增在操场上看见雷锋正练得大汗淋漓,便跑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小雷,干吗这么玩命呀?”雷锋肩膀不由自主地一缩,笑着说:“实弹考核的时间就要到了,我不能拉全班的成绩呀!再说,我决心当兵,杀敌保国,这手榴弹都投不远,怎么杀伤敌人呢?”在一边辅导雷锋练手榴弹的老战士对季增说:“别拍他肩膀了,他这阵子不分白天黑夜地练,肩膀、胳膊都肿了。”季增怀着敬意拍下老战士惠连生教雷锋投手榴弹的照片。苦练一个星期后,雷锋扔手榴弹不仅没丢远,反而更近,因为他把胳膊练肿了,没劲可使了。这个时候,他的班长、战友们就告诉他,手榴弹投不远,主要是臂力不足,当然还需要身上各部位力量配合。为此,雷锋在业余时间成了运动场上的活跃分子。篮球、跳高、木马他都试试,单杠、双杠他也练练。他的臂力渐渐增强,在实弹考核时获得优秀的成绩。随后,季增又拍摄一组雷锋练单杠和双杠的照片,发表在当时的《新体育》杂志上,其中有张雷锋练习双杠的照片十分传神。照片中的雷锋在双杠上使劲荡起来,脚高高地伸向天空,动感十足。

雷锋精神的传播者与践行者2

雷锋是汽车兵,开车是他的主要工作,所以,季增拍摄雷锋与车有关的照片特别多。雷锋擦拭“解放”牌汽车的照片流传很广,给人印象很深。照片拍摄于1960年底。季增回忆说,《解放军画报》记者吴加昌来采访雷锋,回去后写信说缺少一张破题的照片,让他拍一张能表现雷锋热爱党、热爱毛泽东主席和雷锋职业特点的照片,于是他就反复在想该怎么拍。那天上午阳光灿烂,季增同雷锋一起来到运输连的停车场。部队刚刚从第一汽车制造厂接来一辆“解放”牌拉水车,副连长白福祖正将车开进车场。季增便请雷锋调整好汽车方向,用高光打在车头“解放”二字上,并让他在画面中居显著位置。雷锋抬头远望,用那只曾被地主婆砍过三刀的手擦拭“解放”二字,体现出只有解放才有他今天的意境。光这一个场景季增就接连拍了好几张。1961年3月,《解放军画报》以《苦孩子,好战士》为题将这张照片发表。事隔一年,季增又与张峻一起重拍一次相关主题的彩色照片,发表在《中国摄影》杂志上。雷锋为革命钻研技术,精益求精,爱护车辆和一切公共财物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为了适应实战需要,雷锋坚持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爬到车下去维修车辆,季增为了拍好这张照片,手冻僵了,快门也冻得失灵过。

雷锋在外面做了好事从不透露姓名。每次季增采访他时,总是一面半开玩笑,一面反复追问,实在没法子了,雷锋才说。季增不失时机地拍下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照片。在闲暇时间季增也注意询问雷锋有什么想法和打算,并在运输连交了几个知心的小通讯员,他们一知道雷锋有新打算或行动时,就马上跑到宣传股告诉季增,这也让季增抓拍了不少珍贵的镜头。一次,季增去雷锋的宿舍,正巧遇见他在补一双线袜子。季增知道他每年领新军装时,总是少领一套,为国家节约。不仅如此,雷锋平时还习惯将刚发的新袜子送给战友穿。而眼前他补的这双线袜子破烂不堪,打满了补丁,已经看不出原来袜子的模样,可他仍旧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补着。季增见状,眼睛一热,立即拿起照相机,把这一幕永远留在胶片上。

张峻曾经是雷锋的战友、一位军旅摄影师。在张峻家客厅的一角有一个四层的小柜,每一层都是满满的关于雷锋的相册和底片。雷锋牺牲后,他一直坚持宣传雷锋精神。

当年,张峻在沈阳军区任宣传报道助理员,因而有了为雷锋拍照的机遇。其时,雷锋已被评为“节约标兵”。张峻听到雷锋的先进事迹后,就下到连队采访。有天午休时间,张峻听到营房门前敲锣打鼓,喊着口号“感谢人民解放军”,只见一支送感谢信的职工队伍已经来到营房院内。原来,雷锋到卫生队看病,路过抚顺市第二建筑公司工地时,被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场面所感动,他顾不得肚子痛,推起一辆小推车,就加入运砖行列。就是在这一天,张峻抓拍了雷锋背着钢枪的那张照片。

随后,张峻多次陪同雷锋到部队和外地做忆苦思甜报告,跟踪采访。随着雷锋事迹的不断丰富、荣誉的不断增多,张峻给雷锋摄影的次数也越多。后来雷锋入党,荣立二等功,参加军区首届团代会,被选为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评为优秀校外辅导员等,这期间,张峻先后7次和雷锋生活在一起,随他到过营区、训练场、会场、学校、工地、车站、城镇、山区、村庄……有人说,张峻成了雷锋的影子,雷锋走到哪里,他跟到哪里,雷锋的好事做到哪里,他就把照相机背到哪里。张峻最早在《解放军画报》上刊出的《苦孩子,好战士》《五好战士和红领巾》两组雷锋专题照片,就是这样跟踪拍摄出来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