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上:非遗荟萃 民俗闪烁
作者: 林钦娟 梁沃平陆运河两岸有多彩的民风民俗,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运河的开发将进一步带活两岸的民间活动,带火北部湾乃至岭南的山水文化。沿着这些先辈的古老技艺,一件件陶坯,一记记烟火,一阵阵炮响,一声声乡音,把人们带到历史深处。
国家级非遗:古老而精湛
钦州是著名的“陶都”,钦州陶器的烧制技艺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烧制技艺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凝结了钦州祖祖辈辈陶艺人的才智和情感。100多年来,钦州坭兴陶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博览会,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其后40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家级金奖、银奖,20多个国家博物馆都珍藏有不同时期的钦州坭兴陶作品。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是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
“跳岭头”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至今已有470年的历史,是钦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跳岭头”是钦州汉、壮民族村寨为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祐村屯清吉而举行的以舞蹈形式表达祭祀祈祷的活动,是体现汉、壮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大团结的习俗活动。
自治区级非遗:经典而多姿
平陆运河沿岸,自治区级非遗也不少,包括钦州粤剧、灵山烟墩大鼓、钦州海歌、钦州采茶戏、灵山傩面具制作技艺、钦州造船技艺、黄氏草药疗骨法、冯子材传说、刘永福传说、钦州伏波庙会、钦州八扣拳、钦州传统蚝豉制作技艺、钦州大蚝烹饪技艺、灵山凉粉制作技艺、钦州瓜皮制作技艺、钦州咸海鸭蛋制作技艺、灵山大粽制作技艺、灵山龙凤礼饼制作技艺等近20项。
钦州粤剧,是清末年间从省港和湛江一带的粤剧传入钦州与八桂文化共同孕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风采。表演形式具有既热情如火,又缠绵悱恻,既慷慨高歌,又浅斟低唱的特点;既有火爆的南派武打,又有动人的生旦戏,绚丽多姿引人入胜,是中国戏曲百花园的一朵奇葩。
烟墩大鼓堪称华夏一绝,源自钦州灵山的民间传统习俗,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因其工艺独特、鼓声铿锵富有特色而久负盛名,以其振奋、喜庆吉祥的鼓乐成为民间节日的重头戏。每到过年,钦州人就欢聚一堂,举办“赛鼓”“拼鼓”等系列民俗娱乐活动,祈求新一年五谷丰登,人人平安。至今,“击鼓迎春”这一习俗还在传续着。
钦州采茶戏来自民间,最接地气。根据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编写出有人物、有时代特征、有故事情节的小戏,成为能登上大雅之堂的“百戏”之一,在乡间村屯尤为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钦州海歌,是钦州沿海地区流行的歌种,用当地海察话演唱,起源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钦州海歌源于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自娱自乐的哼唱,经过艺人改编和发展,形成具有独特表演方式和独具一格配乐的地方艺术形式。经过非遗传承人和民俗艺术家的创新,吸收其他民歌和戏曲的优点,融入地方人文精神,海歌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创造性地以海歌的艺术形式呈现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的故事,社会反响热烈,连续两届在广西戏剧展演中获桂花金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灵山大粽的制作技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逢年过节,灵山人民都会制作如枕大粽,是亲朋送礼和招待宾客的必备美食,最具地方特色。灵山大粽,稻米飘香、竹叶芬芳,饱含浓浓亲情,凝聚拳拳乡愁。钦州是著名的“中国大蚝之乡”。大蚝位列钦州四大名贵海产之首,素有“海中牛奶”之称。钦州人的传统造蚝豉、蚝油制作工艺悠远精良,至今有300多年历史,目前的烹饪工艺已达百种。
钦州的传统造船业可圈可点,至今也有600多年历史。据民国《钦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钦州尚无汽车,海运一度繁忙,造船业发展兴盛,在钦州至北海的航线上,常有大三桅帆船(称红单船)在龙门或沙井舶港。”钦州传统造船技艺是我国传统造船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钦州传统造船业的兴衰历程,为现代船舶建造提供借鉴。

在海边走走,如果幸运,你会看到儿童挥舞锦旗、舞狮队鸣锣开道、八音乐队伴随伏波将军马援塑像游行的“游神”活动。为纪念马援将军南征交阯的丰功伟绩,钦州横山伏波庙每年定期举行“游神”传统民俗活动,在外生活的人们纷纷返回家乡,并邀亲朋好友同参与,在各自的村寨里整齐摆放鸡肉、猪肉等祭品和炮阵,敲锣打鼓吹唢呐恭迎各尊神像的到来。
在这里你可以随处听到冯子材传说、刘永福故事,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冯子材抗法、爱国为民的精神永相传,影响至今已有120年;刘永福领导黑旗军抗法抗日、锄强扶弱的传奇,让你自豪让你感动。
市级非遗:纷繁与独特
钦州市市级非遗就更多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美食、饶有趣味的民间民俗,风情奇特,精彩纷呈。
你听过黄屋屯炒粉的故事吗?这是一道与爱情故事有关的地方美食,最早寓意男女两人感情恩爱,永不分离,后来演变成为黄屋屯年轻人相亲表达意愿的风俗。据说,当地人性格比较内敛,青年男女相亲就约去街边小摊吃炒粉,如果是意中人,就叮嘱老板烹饪加肉的炒粉;如果是点没肉的素炒粉,就表示对方不是意中人。这种风趣幽默的爱情表达方式让黄屋屯炒粉在美味中渐成佳话流传开去。
此外,还有“一碗猪脚粉,赛过活神仙”的钦州猪脚粉、钦州瓜皮、武利牛巴、伯劳水糕籺、灵山橹罟饭、小董酸嘢等传统地方美食,举不胜举。
玩的看的非遗民俗琳琅满目。灵山旧州端午节送狗儿布艺香囊,是为纪念屈原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已有千年历史,主要分布在灵山县旧州镇,这里的民众手工技术精湛,缝制的狗儿布艺形状美观,栩栩如生。节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就到野外采回艾草、黄茅和桃叶晒干碾碎掺入硫磺,用布包裹缝制成小狗、三角符、绣球、八卦、葫芦等香囊(香包),做好后给小孩挂在脖子上或挂在蚊帐挂钩上,意为祈福驱邪的灵符。端午送香囊是旧州民众用于祭祀、祝福、娱乐、体育竞技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形式。

另外还有编狮舞、舞青龙、唱鹩、麒麟舞、燕子节,以及朱千岁在灵山环秀桥故事、苏三娘故事、景公庙传说、灵山六峰山北帝诞等上百项非遗民俗和文化,让你一次看个够,品味品咂,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这众多关于故事传说、美食技艺的钦州非遗和民俗,体现了钦州人民传承先辈敢于开创的精神,反映当地民众勇敢的性格,在险境中披荆斩棘,在波涛中扬帆搏击。从播种到秋收,从荒芜到繁华,大自然真诚地回馈民众收获和财富,更体现出了钦州人民智慧生活,实干创新,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和热爱生活的美好品格。
曾经的历史和记忆,在新世纪的今天,以新的方式再次被激活。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将再次惊艳人间,闪烁北部湾海岸。我们通过史料收集、田野调查、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平陆运河沿线的民间风情、美食风俗、人文风物,讲好中国故事,谱写新时代华章,展现运河两岸人民的美好新生活。非遗传承人、非遗研究人,将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感情,挖掘弘扬优秀的民俗和文化,让世人领略钦州的美和趣。文
(林钦娟系钦州市二级巡视员;梁沃系广西作协会员,钦州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