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让历史街区讲“时间故事”
作者: 孙琰黎
以兰州市七里河区的金天观西侧历史文化街区恢复工程为例,整理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改造与更新、保护与更新、 保护与开发、商业化等方面的问题,构思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规划管理变革、规划的延续与重构。通过实例及多方面要点论述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保护多方面的联系,并通过相关性进一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作为历史古城的金城兰州,在千百年来留下了众多的古建筑遗迹,随着兰州市不断争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屡屡失败的实事面前,笔者发现兰州市的古建筑遗迹已经变得越来越少,更加缺乏的是能够提升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成片历史街区。
2009年兰州市政府确定七里河区金天观西侧和西固区河口村为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已规划编制完成。位于七里河区的金天观西侧历史文化街区总规划面积为23792.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190.96平方米。除了保护好现存的13座古建筑以外,还将恢复悬楼、店面房、四合院、雷坛河握桥,同时把区域内兰州市总工会家属楼改造为双坡硬山屋顶,使之与历史街区风格相协调。此外,为了使古建筑与街区相得益彰,将打通玉皇阁和西亭的挡墙护坡,建造一座木构虹桥,建廊坊将5组店面房连接起来,形成街区效果,将市区零星古建筑按照异地保护原则镶嵌到街区内。
金天观历史沿革
金天观建于明建文一年(1400年),在此之前,唐代为云峰寺,宋代为九阳观。后经过多次修整和重建,因地处城池正西,在五行中西方属金,故名金天观。当时的金天观是兰州最大的道观,宫殿高大巍峨,同廊连贯,观内汉柏唐槐,古木参天。有四大建筑群:东有元坛祠、洗心道院;中有雷坛;西有英武祠;北面九阳山上有玉皇阁、老子殿;以北有花园,叠石为山,称山字园。规划后的“金天观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雷坛河西岸,西依华林坪,南靠兰新铁路,北接西津路,形成一条具有明清时期兰州历史文化特征的街区。
金天观现状
概况。金天观历史文化街区现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路606号,临近兰州市城区主干道西津东路,1956年改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2013年5月,金天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金天观位于兰州市主城区较为繁华的地段,并且是两个核心区域的交汇处,且临近主干道,原本的金天观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混乱、公共设施稀少、旁有河道却水源缺乏、古树名木及碑刻等保护方式也十分有限,一直未能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景点。建成后的“金天观历史文化街区”,增加了旧时历史的体验感,重构了人们的童年记忆。
存在问题。历史街区的概念本身比较模糊,它最早是由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宪章》中有过论述,我国则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基于之前提出的“历史性传统街区”这一概念正式提出。直到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第一次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2008年颁布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有了明确定义。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当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发展和营造技艺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在改造过程中混淆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和保护方法。在认识上对“保护”所包含的内容不够明确导致实践过程中无法展现出丰厚底蕴和脉络发展。
历史街区的保护要有不同于以往的认知:首先要在概念中区分出保护文物古迹与保护历史街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物古迹是指百年以上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的历史遗迹。它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是一种传承。但与现代的关联是简洁的,甚至不相关的。而保护历史街区是在保护数量庞大的建筑群体,不光是简单地推倒重建或者改造修整。是在改善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变化更新,在发展中保护,同时在保护中发展,最大限度还原历史街区的建筑风貌,发挥出保护历史街区带给社会价值的同时带给人民群众直观的文化印记。模糊的界定及不恰当的论述,使历史街区失去了原有的街区肌理、历史遗存、风貌基调,更严重的是,整个街区原有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消失。
保护历史街区,应该从规划管理变革和街区延续与重构两方面入手。注意保存原有的街区肌理、历史遗存、风貌基调及街区原有的文化内涵。由于很多历史文化街区里单独的每一幢建筑都不够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但它们的整体却是对某一时期历史风貌最真实的还原,所以应进行分类保护,对于内部破败的建筑,应修缮原有外立面并对旧建筑内部进行改造。对于文物和历史建筑,尽可能维持原状。积极改善街道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在不改变原有道路结构的基础上,改造路面、增加休息区域、合理规划垃圾处理系统、规划功能分区,创造政府主导、居民参与、高质量改造的外部环境,最终达到新与旧相得益彰的感官效果。一些保存完好的院落可以作为民俗馆、纪念馆、博物馆等,起到更直观的宣传教育作用。重构的作用是为了更加全方位地展示历史文化街区,沉浸式展示“时间的故事”。很多比较成熟的历史文化街区中已经出现主题餐饮、主题纪念品商店、主题书店等模式,持续对历史文化街区中历史文化遗产多元化利用,引入社会化、商业化运营模式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品牌是近年来很多历史文化街区较为广泛的发展模式。但如何延续原有风貌,不过度商业化,保持文化特色,提高原住民居住品质等方面仍旧是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相应的专项规范及技术措施也应尽快跟进,大多现行的行业规范适用于现代建筑,刻板地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必将导致大拆大建。
方法及措施
参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式等相关规定(见表1)同时考虑到金天观历史文化街区的状况,针对金天观历史文化街区的现有状况和周边区位条件,对整个街区做出了五大造景方式:一为固本培元,将规划设计与历史环境相吻合,沿西津路的铺面房一层设计成为护坡形式,二层设计成为四合院形式,市内拆除的和需要保护的四合院都可在此异地保存起来;二为梳脉成络,沿华林路一侧设计将根据地形逐渐抬起,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街景,历史文化街区的主入口设在此;三为划区管控,将从历史街区的入口内开始恢复“牡丹园”,同时将玉皇阁和西亭处的挡墙护坡打通,架起一座木构虹桥;四为开辟空间,从华林山路绕工会家属楼开辟一条车行路,天龙水宫和锅炉房之间的空地将作为停车场使用;五为塑屋造景,对于街区中不能进行古建筑迁建的,将通过对其进行仿古街设计而提炼出兰州市古建筑和民居的传统文化符号。
表1 历史文化街区建、构筑物保护与整治方式
分类 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建筑 历史建筑 一般建(构)筑物
与历史风貌无冲突建(构)筑物 与历史风貌有冲突建(构)筑物
保护与整治方式 修缮 修缮 维修 改善 保留 修整 改造 拆除
资料来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2005年)。
对于金天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和改造,将通过划分12大主题展示区、两个展览馆、文化宫大殿、文化宫玉皇阁道教文化区几大区域初步定位。12大主题展示区分别为名人民俗文化区、丝路古建筑文化区、民间旅游产业文化区、传统戏曲文化演艺区、古树和桃林区、兰州物质文化区、精神文化区、饮食文化区等,两个展览馆为民俗展览馆、古建筑文化展览馆,集中展现兰州历史长河中人文等各方面的文化成果。
传承与创新
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在城市更新中存在并且是城市规划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保护与更新、改造与更新、保护与开发是历史街区规划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保护与更新。拥有文化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必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筑的门窗、墙体、房屋结构等需要经过统一规划,统一修复,通过加入新材料介入旧庭院,但又修旧如旧,重新布局整体空间秩序,划分功能区域,使空间布局与园林绿化相互协调,将比较分散的建筑互相关联,加入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元素,丰富文化内涵。加入一定的商业元素植入原始庭院,重塑商业空间,这个过程需要逐步细化,连接文化产业与商业,不显突兀。商业与街区之间既是独立个体又彼此联通,由空间连接,区域之间自由过渡,使游人在顺畅流线里,实现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商业利用内容是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重要方面,所占比重和质量特色都会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就金天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来说,商业业态规划必须纳入其中。因其地理位置因素及周边环境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与发展仿古商业化街区并存的建议是比较适合于现今发展需求的合理化建议。
改造与更新。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又是一项系统性强,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把遗留下的历史建筑群作为一个单独的区域规划看,新发展的建筑与古建筑风格相统一,不破坏历史建筑就可以了。让新建筑和历史建筑统一成为一条曲线。在原有的历史街道上加上新建的建筑。采取恰当的技术手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分类制定出改造与更新的具体方式,比如——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内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交通等各方面基础设施。针对建筑所存在的问题,对具体价值进行具体分析,把建筑分级。例如不可以改变其使用性质的建筑,继续利用,加强保护;有的建筑可以仅保存外立面完整,内部进行全面改造。依托历史文化街区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引入新型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加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在不改变原有居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引入新元素,增强创新观念,使历史和文明散发持续动力。
保护与开发。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之初并未明确文化要素,或者本身具备的文化要素较为单一,在定位核心价值时会更趋于现代商业化需求,从而忽略了改造本身的意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对城市历史的展示,如何适应现代城市规划又不失历史本真,既要使城市发展,又能完整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与发展共同进行,是城市更新过程中面临的复杂化、系统性问题。对于如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应在理论完备的前提下,把其看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协调的整体,创造出一种协调统一且具备动态平衡的美,各种元素相互适应,又具备变化。在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规划中,文化延续、选择具有时代特点和历史文化特点的进行局部保护、城市更新要注意适应历史街区的建筑和文化特点是三个应当注意的问题。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保护范围的方式,不仅是对街区范围内历史遗留建筑进行保护,还应对街巷精细划分,设计出景观节点、小品及道路铺装,增加街道层次感,避免设计突兀,没有整体意识。更新模式有很多,但需要遵循整体与统一的设计思路,通过改造、治理与保护等不同方式达到更新目的。在弄清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风貌特征、控制要求、保护标准后,进而提出相关街区尺度、建筑风貌、环境空间等规划,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具有可操作性。构建合理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留建筑的分类别和分层级保护体系。
意义
在城市更新中对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街区等有效规划,达到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以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如何对历史街区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是规划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重点对街区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延续、街区主题的打造、街区城市功能的完善、街区复兴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动态演化。随着我国城镇化趋势的增强,在新时代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不单单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更多体现出某一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在充分考虑地域性、差异性、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规划等多学科因素后,在全面、完整的保护措施下,合理、有效地进行,让每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焕发生机。
新旧协调。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中必须要注意的观点。城市发展本就是一个漫长动态发展的过程,长期和可持续是必然要素。在改造过程中首先明确划分保护范围和层次,实现新旧建筑有机融合,展示出历史文化的传承,保留传统建筑特色,修复传统建筑元素,维持建筑外立面风格、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在建筑材料上可加入新型材料,维持建筑本身结构,使得建筑内部多样化。建立稳定的建筑历史价值,达到创新与传承的平衡状态,实现街区自身的协调统一,与城市整体规划和谐共生。
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使得城市规划中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保护成为不少城市规划中必然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保护的关系也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历史的保护与开发是考验规划长期性与延续性的重要目标。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建设,城市在保护好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的同时,很好地处理改造与更新、保护与更新、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给城市建设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城市更新相协调。
(作者单位:兰州市五泉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