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南通开放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辉煌成就

作者: 弓楷

近代以来南通开放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辉煌成就0

从1895年至今,南通历经120多年的开放发展,已从封闭落后的江北小城到享誉中外的模范城又到光彩夺目的“扬子第一窗口”再到名副其实的“北上海”。南通经济从落后到繁荣、产业从单一到完整、交通从“难通”到“好通”,成就斐然。这为今后南通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奠定了强大信心和基础。

近代以来南通开放发展的历史脉络

晚清时期。1895年,张謇筹办大生纱厂,揭开了近代以来南通开放发展的序幕。

此时期,南通开放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外部资源。在设备上,张謇开办的大生纱厂从英国引进纺纱机;在技术上,他倡办的通海垦牧公司从美国引进陆地棉;在人才上,他兴办的通州师范学校聘请日本教员村忠治郎等人任教。二是主动发展贸易。为了振兴南通贸易和拓展贸易渠道,张謇积极参加世界贸易博览会,并展示各类南通产品。他先后参观日本大阪博览会,组织参加意大利米兰博览会,筹划举办南洋劝业会。在米兰博览会上,海门颐生酿造公司的颐生菌陈酒获金牌奖、吕四同仁泰盐业公司的精制盐获头等奖。他又在天生港开辟商埠,客商云集。三是打通交通阻隔。为了改变南通交通基础落后、运输不畅的局面,张謇系统规划交通运输事业。他筹建以南通为枢纽的交通运输企业,经营内河运输的大达小轮公司,经营码头业务和长江航运的大生轮船公司、上海大达轮步公司,经营长江木帆船运输的达通航业转运公司,设立管理运河和船闸的泽生水利、船闸公司。他还疏浚唐闸到天生港之间的运河,并筑成港闸路和城闸路。

民国时期。民国建立后,南通开放发展的速度有所加快。

此时期,南通开放发展仍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外部资源。在设备上,张謇创建的通燧火柴公司从日本、德国引进制梗机、制盒机,军山气象台从英国、法国和德国购入监测仪器;在人才上,张謇兴办的水利工程聘请荷兰水利专家亨利克·特莱克担任顾问,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聘请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任教,伶工学社聘请京剧大师梅兰芳、欧阳予倩分别担任名誉社长、学社主任,女工传习所聘请刺绣大师沈寿担任所长兼总教习。国内外知名学者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杜威等人也都受张謇邀请来南通讲学。张謇又选派刘渭清、宋希尚等优秀学生到上海等地、美国等国考察学习,学成后再为南通气象、水利等领域服务。二是主动发展贸易。张謇在南通设立绣织局、在上海设立海外贸易部、在美国纽约市设立分公司,把南通的绣织品、面粉、棉籽油等产品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为了提高南通知名度和扩大贸易经营,张謇还通过在《密勒氏评论报》刊登“中国模范城”的广告对南通进行宣传。至20世纪30年代初,南通进口货物以米、纸、糖、锡箔、蔴、西菸、疋豆等为主,出口货物则以棉花、土布及棉纱为主。三是推进交通建设。1921年,在张謇的规划下,南通基本形成三条干线、五条支线的公路网络,总里程288.4千米,占当时江苏公路总里程的66.5%。南通公共汽车公司、通如海长途汽车公司等汽车公司也相继成立,既利于交通运输又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共同推动下,南通开放发展稳步前进。

此时期,南通开放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引进外部资源。在技术上,三余棉花良种基地示范种植和推广国家农业部从美国引进的岱字棉种,全市棉田逐年增加。二是主动发展贸易。至20世纪70年代,南通进口货物以矿石、木材、化肥、石油等为主,出口货物则以猪鬃、皮张和棉花为主。这些货物起先须经过上海港或其他国内海港中转,随后逐步直接往来香港、新加坡、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三是优化交通设施。南通开挖疏浚通吕、通启、如海等河道,并兴建涵闸,使境内河道贯通江海。20世纪60年代初,南通港一号客运码头、二号货运码头又相继建成,分别为2000和3000吨级,促使南通港从地区性长江支流小港发展成为长江下游重要干流大港。至1966年,南通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60万吨,客运量达到64万人。四是打响建筑品牌。20世纪50年代,南通建筑工程公司派遣建筑工人参加首都十大建筑施工,以“政治挂帅、勤俭办企业”的“老八路”作风闻名全国,成为全国建设战线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南通开放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南通成为长三角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

此时期,南通开放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引进外部资源。在设备上,20世纪80年代,南通重点发展轻纺工业,并以技术改造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如南通第二棉纺织厂从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引进纺纱设备,建成现代化的棉纺和毛纺工厂;在外资上,南通从1982年开始利用外资,此后逐年扩大,2006年起每年均稳定在20亿美元以上。力王、海盟、英瑞、醋纤、川崎等一大批合资企业在南通建成投产,填补了南通部分工业行业的空白。二是主动发展贸易。南通在1985年增加了自行出口口岸,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张,至2012年进出口总值达263亿美元,建立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197个,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4357家。其中,出口商品以轻纺产品为主,出口空间则以日本、欧洲和美国为主。三是改善交通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通坚持走以港兴城之路,南通港实现了从地方小港向拥有万吨级、千万吨级和亿吨级大港的“三级跳”,形成了江海河联通、全天候的长江下游入海口的现代化港区。20世纪90年代,南通兴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辅助机场。进入21世纪,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相继建成通车,使南通与苏南、上海的交通距离拉近。四是擦亮建筑和家纺品牌。在南通各行业中,建筑业最先走向市场,并享有“南通铁军”称号。至2012年,南通市建筑队伍人数130万人,遍及22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纺业逐渐形成叠石桥和志浩两大家纺市场以及罗莱、梦洁、凯盛、水星等家纺品牌,产品远销南非、东欧、南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并赢得“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南通”的美誉。五是打造开放平台。南通于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设立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逐步形成海门、启东、如皋、如东和海安以及港闸、崇川等各级各类开发区组成的开放平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开放发展更进一步,积极建好江苏开放门户。

此时期,南通开放发展仍然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引进外部资源。在外资上,南通在“十三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27.69亿美元。金光纸业、招商局邮轮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2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南通新设或增资扩股。二是主动发展贸易。南通在“十三五”期间境外投资延伸至60多个国家(地区),逐步向新能源、船舶装备等新兴领域拓展。对外承包劳务也延伸至90多个国家(地区),逐步向设备安装、港口工程和污水处理等领域拓展。至2022年,南通外贸进出口总值约545亿美元,出口产品以化工品、新能源、集成电路和纺织品为主,出口市场则以欧盟、东盟、美国和日本为主。三是加快交通建设。南通在“十三五”期末共拥有4个一类水运口岸和南通兴东机场一类航空口岸,其中机场已开通10条国际(地区)客运航线和6条国际货运航线。至2022年,南通货物运输量达22749.7万吨,旅客运输量达1642.9万人次。随着沪苏通大桥建成通车以及张靖皋大桥、海太隧道、北沿江高铁三条过江通道开工建设,南通将进一步加快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步伐。四是做优建筑和家纺品牌。“十三五”期间,建筑业在高端建筑劳务市场取得突破,5家企业获得以色列建筑市场准入资格。至2022年,南通拥有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25家,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纺织业已形成涵盖“织、染、印、成品、研发、物流”的完整产业链,产品畅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高端家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在国际市场跻身世界“三大家纺中心”之列。近年来,江苏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又得以成立,并培育和打造“南通家纺”区域品牌。五是完善开放平台。南通在“十三五”期末已拥有16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17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和船舶海工、家纺、电动工具等4个国家级出口基地,并利用进博会、南通江海国际博览会等平台,扩大与海内外的经济合作。

近代以来南通开放发展的辉煌成就

经济:从落后到繁荣。南通在近代开放发展之前,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家庭纺织手工业为辅的小农生产方式。在自然经济的影响下,南通落后于已开埠的上海和苏州。城区荒冢累累,居民稀少,一片荒芜。唐闸是通扬运河之畔的乡野荒地,仅有数间茅屋和几户人家,一个很普通的自然村落。盐垦区更是一片荒漠,只有极少数煎盐灶屋。

晚清和民国时期,南通通过引进设备、技术和人才以及开展贸易和商业活动,促进自然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并在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资本额达2483万两白银的大生资本集团。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区商贾云集、文教昌隆,同时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唐闸则形成“五桥”“五街”“百店”的兴盛局面,盐垦区也逐渐兴起海复镇、三余镇和大豫镇等一批新市镇。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通积极发展生产,大力扶持原有工商企业的恢复建设。改革开放后,南通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现人均工业产值超万元。进入21世纪后,南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南通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个千亿级台阶,2020年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成为江苏省第四座“万亿之城”。其中,南通下辖的如皋、启东、海安、如东、崇川区、通州区和海门区等7个县(市、区)经济总量均突破千亿元。

产业:从单一到完整。南通地处江海平原,盛产棉花,手工纺织业因此十分兴盛。手工生产的土布凭借粗厚耐用的优势,在东北很受欢迎。清咸丰、同治年间,苏松土布受太平天国战火波及,外销不畅。于是,南通土布获得了更大的外销空间和更多的外销数量,进而形成了“关庄布”“县庄布”“京庄布”和“杭庄布”等业,声誉显赫。不过,外销的土布基本由山东、南京、上海、杭州等外地客商集散,南通本地人的经商意识则比较淡薄。这就导致南通在近代开放发展之前除了手工纺织业出名之外,其他产业则默默无闻。

晚清和民国时期,为扩大生产规模、解决生产原料、修理生产设备、综合利用下脚料、满足货运需求以及促进资金流通,南通逐步形成了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产业系统,并大力发展垦殖、冶铁、服务、食品、电力、通信、运输、商贸以及金融等产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通始终支持产业建设,纺织业和建筑业又走在前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突出创新转型。至2022年,南通产业发展布局调整为“5+3+3”,即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5大重点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5G、物联网和第三代半导体等3个未来产业,并致力于打造具有江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交通:从“难通”到“好通”。南通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东濒黄海,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这看似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近代开放发展之前,却是阻碍南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上要道只有通扬运河,往来船只以木质帆船为主;陆上要道只有一条驿道,即以通州为中心,东至海门,北往如皋、海安通往扬州。再加上境内港道浅窄、村镇道路狭小,形成南通交通困难的局面。

晚清和民国时期,南通一方面通过创办轮船公司、开辟江河航线、修筑码头,加强与上海、苏北之间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又通过兴修公路、疏浚河道、修建涵闸,改善市内城镇、乡村之间的交通状况。于是,原来闭塞的南通变成四通八达之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通持续投资港口建设,使得国内外航线增多,客货吞吐量提高。伴随着公路里程的扩展和机场的通航,南通逐渐拥有一个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进入21世纪以后,南通建成通车三条过江通道、正在建设三条过江通道和规划建设两条过江通道,将在未来形成“八龙过江”格局。这彻底结束了南通到上海和苏州之间只有水路没有公路和铁路的历史,并增强了上海和苏州对南通的辐射。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以来南通开放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经验启示研究”(项目编号:2023BNT017)。

(作者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严复与侯官文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