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文旅新路径

作者: 王丹 黄鹤

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文旅新路径 0

四姑娘山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与珍贵的地质遗迹。当地在打造“中国户外运动第一山”目标下,推进生态价值与文旅发展融合,由聚焦游客数量向提升游览质量转变,探索出一条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02年英国人Mick Fowler和Paul Ramsden凭借登顶四姑娘山(幺妹峰北壁路线)赢得金冰镐奖。该线路是获金冰镐奖的第一条中国线路,四姑娘山幺妹峰从此永载世界攀登史册,成为中国技术登山的高难度标杆,开启了中国顶尖攀登者的黄金时代。自此,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将户外运动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开创了我国多个高海拔户外运动“第一”,并成功举办了多项户外运动赛事,在赛事悠久性、参与广泛性、水平高端性上,均位居国内之首。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将各类赛事活动带来的“流量”转化为“留量”,持续为地方文旅市场繁荣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今年,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以打造“中国户外运动第一山”为目标对景区进行全面提升,由聚焦游客数量向提升游览质量转变,为自然保护地生态价值高质量实现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价值基础

独特的自然景观。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东部,区内标志性山峰四姑娘山由四座毗连的山峰组成,主峰幺妹峰海拔6247.8米,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四川第二高峰,横断山脉第三高峰。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地处我国地貌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横断山区东缘的极高山地区,其生态系统具有两大地貌单元的特点。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衍生了区域气候和资源的丰富性,也构成了景观的多样性。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内有雪山、冰川、峡谷、溪流、原始森林、高山草甸、高山湖泊、漫山野花、大草坝、瀑布、珍稀野生动物等众多景观,且四季景观风貌迥然不同,能够让人充分领略集雄、俏、秀、幽、俊于一身的高原山地多样化自然景观。

生物多样性。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处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的横断山区,其生物多样性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因地势高差悬殊,当地植被分布受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呈现出明显垂直带谱,并具有中国——喜马拉雅植被区的特点。截至目前,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内共记录脊椎动物26目58科145种,其中,哺乳类有7目20科47种,鸟类有14目28科75种,爬行类有1目4科11种,两栖类有2目3科5种,鱼类有2目3科7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5种,包括大熊猫、羚牛、川金丝猴、白唇鹿、雪豹、绿尾虹雉、小熊猫等。

珍贵的地质遗迹。四姑娘山是青藏高原东部极高山群的典型代表,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充分反映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机制,区域内广泛分布的“西康式”褶皱,是中国松潘-甘孜陆内造山带的突出例证,这两种地质遗迹都具有世界级的科学价值。今年年初,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确定将四姑娘山作为2024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项目。

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文旅高质量发展思路

“后疫情时代”,文旅消费的趋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健康、品质、人文关怀成为大众旅游的核心诉求,“体验经济+颜值经济+流量经济”成为旅游群体的消费主流,轻户外运动、自然研学、自然疗愈等成为市场热点。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区位条件优越,距离常住人口超2000万人的成都仅175公里,预计2027年通车的全国首条山地轨道—都四轨道的终点站,就设在四姑娘山镇。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内高海拔山峰众多,高等级大岩壁密集,冰瀑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和优越的地理区位,能够支持当地开发契合文旅消费新趋势的生态产品,如雪山户外运动产品,为游客提供健康、品质、具有人文关怀的文旅体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造“中国户外运动第一山”路径探索

发展目标。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要打造“中国户外运动第一山”,就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做到5个全国第一,也就是“雪山户外运动产品体系供给第一”“雪山户外运动参与人数第一”“雪山户外运动舒适度第一”“雪山户外运动品牌影响力第一”“雪山户外运动产业业态第一”。

现状短板。对照发展目标,目前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还存在以下明显短板。一是产品体系供给不全,雪山户外运动氛围不足;二是游客群体转化率较低,不足以支撑景区发展;三是体验舒适度欠佳,硬件配套设施不足,应急救援保障能力亟待提升;四是品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扩大;五是雪山户外运动产业链不完整,难以实现产业集聚效应。

提升路径。完善产品体系,提升设施质量,依托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丰富的生态资源,构建全龄段、全难度、全门类雪山户外运动产品体系,以专业户外雪山运动产品为引领,以休闲体验类雪山户外运动产品做支撑,同时全面提升设施质量。

休闲体验类产品体系主要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是提升景点质量:补齐短板,完善功能,营造户外运动氛围。

二是改造景区徒步道:以休闲徒步体验为目标改造现有徒步道,完善相应标识标牌功能,增强户外运动徒步趣味,贯通徒步栈道与旅游公路,做到重要景点全覆盖。

三是完善观景点布局:挖掘代表性景观观景点,设计不同难度徒步线路并与之串联,增强徒步线路的观赏性和特色性。完善相应标识标牌功能,培育自然教育氛围。丰富休闲体验类产品体系。

四是优化交通组织:解决人车混行问题,提升旅游公路质量,对视觉效果不佳的公路沿线开展生态修复。

五是加大功能设施配备:增加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完善配套功能,提供休憩、小卖、简单餐饮等服务;对重要景点和游客聚集区的旅游公厕进行升级改造,增加蹲位,根据游览线路新增旅游公厕;提升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电力设施、通信设施等基础工程设施的覆盖率;维护现有生态监控点,根据需求完善布局,修复区域内存在生态问题的区域。

六是新增冰雪体验项目:新增冰雪活动综合体验区,提高游客体验舒适度。

七是新增水上体验项目:新增漂流项目,完善相应配套设施。

八是新增自然教育项目:结合生物多样性及地质遗迹,开发全龄段自然教育项目。

九是新增文化体验项目:依托双桥村打造嘉绒藏族文化风情村,完善雪山下的音乐会展示场地,提供多种类嘉绒藏族文化体验项目。

专业技术类产品体系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是丰富雪山登山产品:依托雪山资源,提升现有登山线路质量,按照户外运动标准配备完善的标志系统,设计初级入门类、中级进阶类、高级挑战类和极限探险类等不同强度和难度的登山产品。

二是丰富专业徒步线路产品:以长坪沟和海子沟为依托,设计入门徒步线路、进阶徒步线路和高阶徒步线路等不同难度和强度的徒步线路,可根据游客实际情况定制徒步线路。

三是完善露营地布局:提升现有大峰、二峰营地质量,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依托现有牧屋改建或根据游览线路新增特色营地,高标准建设,做到最小干预,生态优先,功能完善。

四是增设自行车骑行道:依托现有旅游公路,形成环四姑娘山公路骑行线路,以适合大众人群体验及举办公路赛事;依托地形打造越野骑行环线,以适合具有越野骑行专业经验的人士参与及举办越野骑行赛事;完善相应骑行服务站点。

五是增设攀冰攀岩设施:布设可稳定开放的攀冰、攀岩点位,完善相应设施。

六是规划功能场所:按户外运动标准,配备功能齐全的避难所和补给站。

七是完善标志系统:按照户外运动标准配备完善的标志系统。

优化管理局治理效能。优化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治理效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是要推进应急救援能力现代化建设。具体措施包括:在游客集散的重要点位新建应急避难场所;在适当位置新建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完善区域内现有保护站功能,增设消防站;新增防火通道和林区消防供水设施;提升景区智慧系统运行能力,引进北斗跟踪救援系统,启用无人机载重救援;完善景区救援体系,开展救援培训。

二是要引进配套专业人才,扩充管理队伍。

三是要持续学习与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安全标准。组织管理人员参加行业会议、培训课程,重点围绕景区精细化管理和品牌塑造能力进行提升。跟踪最新管理理念和技术动态,促进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如建立运营企业等,实现业态孵化能力提升,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引入ISO或其他国际认可的服务与安全管理标准,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雪山户外运动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提高四姑娘山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和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旅游和体验。

四是要完善工作人员保障设施。完善现有保障设施功能,新建保障中心。

后疫情时代,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积极顺应文旅趋势转变,将生态价值与文旅发展相融合,在夯实生态安全根基的基础上,提升了自身价值实现能力。从追求游客数量的发展方向调整到聚焦游览质量的提升,在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的同时保证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在自然保护地生态价值高质量实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风景名胜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其他自然保护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