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数字技术的互动传播策略

作者: 张锁翠

5G时代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数字技术的互动传播策略0

伴随5G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地都陆续开展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数字技术的互动传播工作,对文物进行客观、真实与全面的数据记录,并将数据完整保存,转化为可供检索、学习、传播与展示的数字资源。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工程设计环节中,不仅对文物的记录修复有重现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利用新兴技术手段与理念,以全新模式迎接新的机遇与发展。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数字技术互动传播,对文物进行可视化呈现,有利于用户对文物的理解。文章注重梳理与归纳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数字技术的互动传播策略,为后续文物保护工程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我国对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数字技术的互动传播持重视态度。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基础上,提出针对文物数字化保护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分类采集梳理文化遗产数据”,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提升文物的保护力度,在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中,融入数字技术,发展文物数字化保护。

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现实创造技术互动传播

VR/AR 技术常被应用于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中的文物数字化呈现环节中,尤其是对于遗失或者残缺的文化遗产重现本身具有天然性优势,适用于虚实融合的实地展现与体验。MR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产物,通过将现实场景信息带入虚拟环境中,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与用户之间构建起交互反馈信息桥梁,进一步增强用户情感的真实感。

比如在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中,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构建以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智能交互为特征的新型智慧形态。文化遗产保护整体解决方案在科技保护、科技管理、创新服务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应用实践。该方案实现从“内”到“外”精准检测文物状态,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深度与力度,最大程度减少馆内闭环管理工作中的人工参与,确保管理工作中的智能化、无死角、高精度,始终以多维展现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文物交互的高度完美融合。通过VR、AR等新兴技术,让观众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并从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多个维度感知文物中隐藏的知识,探讨其中的奥妙。此外,将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建模,利用VR、AR等新兴技术,“搬”到世界各地去展出与体验,让更多观众近距离观看与触摸,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移动终端平台互动传播

文物保护工程移动终端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在移动终端上完成数字化文物展现的目标,让希望了解文物信息的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针对数字化文物保护需要,随时随地展示,也可以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实现基于苹果系统或者安卓系统的数字化呈现,方便快捷。

现有的移动终端平台主要有:故宫博物院小程序,这是最全的故宫游览攻略,故宫历史文化知识,互动游戏,线上云游,线下导览的总入口全在这里。云游敦煌小程序则是用音乐、游戏、文创产品等形式,结合数字科技融合线上线下,让古老的敦煌文化释放新的活力,让文物“活”起来。还有云游长城小程序,是以长城保护为主线,通过丰富的体验手段,带用户了解长城保护知识。通过一部手机,带你在线“爬长城”和“修长城”;云长城河北小程序,可阅读长城数字云平台,最全的河北长城文旅知识汇聚应用。

此外,还有云上中轴小程序,中轴线的科普传播互动体验平台,通过互动游戏,带你更好地了解中轴线的历史发展。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主要展示大运河历史沿革、文化资源分类与空间布局、文物与文化资源点古今风貌、沿线重点地段720°全景、景区虚拟漫游等。

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数字动画互动传播

数字动画的产生促使动画从过去的绘画方式、传统作品形式走向数字艺术,并融入多媒体环境中以艺术手法为终端感官传递提供服务,极大地扩展了动画对于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力。动画与多种艺术门类交叉运用,尤其是在文物保护工程设计的开发应用中展现了数字动画的魅力,对于文物传承与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例如《秘宝之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作为首部新国风文物拟人动画IP,制作精良,大胆创新,将创作镜头对准“文物+二次元”,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演绎形式,将古老的文物通过现代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秘宝之国》讲述数据界修复师与秘灵合力修复文物、寻找失落记忆的故事。主人公钟子信和编钟少女崇音,怀揣着修复秘灵记忆的信仰上路,一边修复秘宝,一边带领秘灵们与遗忘病毒对抗。故事中有很多充满了“反差萌”的文物秘灵,分别对应了现实中重要的文物,比如国之重器曾侯乙编钟、薄如蝉翼的金缕玉衣、闻名遐迩的越王勾践剑。这一作品凭借其独具特色的题材和奇幻的风格,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和好评。《秘宝之国》在展现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遗忘”和“找寻”为切入点,建立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所拥有的短暂记忆随着朝代更替悄然流逝,但在时间洪流中保存下来,能够证明那段历史的唯一证据就是文物。文物背后,蕴藏着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百世的匠人精神。

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数字交互互动传播

数字交互不仅可以让群众对文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以激发群众了解文物的积极性,使其有更强的互动感、参与感与体验感。针对不同文物进行创意设计,创设如投影互动、体感互动等数字交互互动模式,针对传统展示设备枯燥单调问题,利用互动装置强化观众体验,建立文物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可使博物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多种技术赋予文物生动性、互动性,让观众有更直观、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增强观众的文化体验感,也能够让历史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例如莫高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实现虚拟穿越体验,257窟的虚实融合体验,采用了厘米级3D地图,高精度空间计算,AI 3D物体识别,虚实光影追踪等技术来解析敦煌文化。实现了虚拟数字内容与真实的物理世界实时融合在一起,游客在莫高窟可以利用华为AR地图体验洞窟虚拟穿越,如同参观真实洞窟一样,只需要通过移动手机,就可以细细品味高清的壁画,所展示的画面线条清晰,画中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近在眼前,移动即可做到远近调节,不放过壁画任何细节,不需要亲临现场,也能够参观游览洞窟,给游客不一样的游览体验。

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虚拟修复互动传播

文物保护工程设计的虚拟修复往往是利用前期数据采集阶段所获取的数据,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在进行建模匹配贴图等工序后完成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三维模型,为后续浏览展示、场景模拟提供便利,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项目中。

例如在陕西九成宫醴泉石碑的修复过程中,就可以使用虚拟修复的方式进行修复。在第一个环节,需要先完成对醴泉石碑隐形、弱性的内部信息的采集,也给预防性保护和虚拟修复工作打下了基础。虚拟修复是石碑数字化修复的重点,这能最大限度地对石碑缺失信息进行修复,使石碑重现昔日风采,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展示修复后的石碑原貌,为实际修复提供参考,为展示利用提供素材。

而在虚拟修复环节中,由于石碑本身有一定的磨损,又经历时代变迁,资料有所缺失,导致无法通过已知信息对缺失部分进行判断。因此尝试在虚拟环境中,根据石碑轴心对称性、连贯性等规律,对有严重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全。除此以外,还要对石碑表面的缝隙或者是孔洞进行提取,统计各个部分的实际情况,通过虚拟修复的方式,对石碑进行修复,这样一来,就能够对石碑的缝隙以及大面积的脱落进行补全,也能够保留早期痕迹,并为现实中石碑的修复提供参考。

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全景摄影互动传播

全景摄影主要是通过对场景或者对象进行现场的实地拍摄,利用所得到的实景照片建立虚拟环境,完整性记录并还原真实场景。具体针对遗址的复原、博物馆导航和藏品介绍以及互联网访问等,真实再现遗址动画展示、路线导航图以及相关文物数据等,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实景浏览,通过鼠标与键盘控制环境的方向,自动进行环视,在不同方位控制观看。

例如洛阳博物馆有别于传统文博需要线上预约,线下逛展的模式,数字化创新以“文化资源+3D技术”为切入点,凭借混合云承载“3D展品+实景or虚拟的场景”,让博物馆可以在PC、iOS、Android等多端可见。优化3D数字展厅的游览体验,如“沉睡”静态文物资源的动态活化,增加沉浸式互动体验,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和内容变得更富有趣味。从“人与3D展厅”到“人与3D展会”,3D云展通过5G、3D等新技术,以数字化为核心快速构成沉浸式3D展厅、3D展馆,通过“轻启动+快速看”的模式满足用户足不出户就能观展、逛展的需求,拉近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网上虚拟文物3D展示将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重建,在虚拟世界中进行360度虚拟展示,并融合VR虚拟现实技术,支持手指/键盘鼠标/VR手柄进行任意移动、缩放。控制场景中的音视频解说,三维立体化的场景带来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综上所述,5G时代的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数字技术为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提供了助力,数字技术的加入让文物保护工程设计变得更加顺利,展现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与数字技术互动传播将会以更为精细化的数据、更为广泛的传播与更加多样化的手段,全方位呈现文物的价值,实现文物资源长久保存与文化传承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