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王茜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包含8处11项遗产,在2010年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价值载体为8处11项遗产、周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无形的价值要素。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由来
国内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是在国际世界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197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第29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国在按照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确定的日期和方式向该组织大会递交的报告中,应提供有关它们为实施公约所通过的法律、行政规定以及采取的其他行动的情况,并详述在这方面获得的经验。这条规定是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基础。1994年监测工作成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职责之一,此后,我国文物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制度、机制和技术规范,从国家层面上规范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监测工作现状
首先,保护管理机构现状。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保护管理机构和人员也有一定的调整。但总体来说,各个单位所履行的职能基本保持不变。目前,在市级层面上,监测工作由郑州市文物局的二级机构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具体负责。在登封遗产地层面上,监测工作由登封市文物局的二级机构登封市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站具体负责。这两个单位根据郑州市文物局下发的相关文件共同监管监测工作。同时,在登封市层面上,部分遗产点如中岳庙(如图1所示)、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由文物部门和宗教部门共同管理。
其次,遗产监测工作历程。文物部门对遗产的保护管理从未松懈。随着预防性保护监测概念的提出,特别是2012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监测试点单位之后,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2015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开始建设,并于次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起初,郑州市并未过多介入监测工作,从2018年开始郑州市组建专业团队对建筑群进行每年两次的监测巡视,具体工作为采集现场本体照片,用无人机采集空中鸟瞰影像,用三维激光扫描采集三阙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出具监测巡视报告。登封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站每月对遗产巡视一次,确保遗产本体安全,并查看遗产周边环境,确保遗产周边环境与遗产相协调。
最后,遗产监测的具体实施。一是做好世界遗产定期监测巡视评估,高标准填写年度监测报告,以守护好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了更好地守护世界文化遗产,定期掌握遗产最新状态,郑州市根据近年来世界遗产现场勘察、病害调查成果,组建专业团队,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技术、无人机航拍摄影技术,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8处11项遗产进行每年两次的监测巡视。其监测内容以遗产本体整体保存状况、勘察成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部位为主,着重关注遗产周边的建设活动、周边传统历史风貌、遗产整体格局、遗产使用功能变化情况和遗产维修工程前中后对比等中国世界文化监测预警总平台监测指标中所关注的能现场搜集的指标项。这样可以在固定周期搜集遗产监测数据,为后续开展遗产保护工作以及定期监测报告和监测年报的编写奠定基础。近年来郑州市和登封市采取两级联动监测工作机制,克服了数据分散、协调难度大、数据量大、分析难度大等重重困难,结合定期监测巡视评估成果,联合填报世界遗产年度监测报告,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该项工作。二是委托专业团队,做好古建筑群世界遗产监测总体规划。首先,在本体勘察成果、监测评估成果以及近几年的监测巡视成果积累的基础上,郑州市委托专业团队对建筑群做了总体监测方案规划。该方案首先对整个建筑群的价值要点进行了梳理,在通用性监测指标的基础上,根据价值载体特点,提出需要重点关注的监测点,如空间关系和历史格局等内容。其次,从遗产保存现状、保护管理、监测和信息化工作、展示利用等方面对遗产保护管理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指明工作努力方向。最后,从监测指标体系、业务流程与职责分工、监测数据利用、基础数据与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要求和保障措施建议等方面对建筑群的整体监测工作做了详细、具体、专业的谋划,为进一步开展古建筑群的监测工作指明了方向。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监测重难点分析
首先,遗产点分布分散。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遗产点分布分散对于整体监测和保护管理工作来说是不小的阻力。历史建筑群8处11项遗产散落分布在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的登封市嵩山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地区。遗产点与遗产点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其中最远的要数观星台,它位于离登封市区16公里的告成镇上。这些因素都不利于集中管理和监测,为监测工作增加了难度。再加上实际管理遗产点的文管所的单位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监测工作水平良莠不齐。
其次,遗产数量多、类型丰富。在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遗产构成中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属于石质文物;嵩岳寺塔、塔林和观星台属于砖石建筑;初祖庵、会善寺、嵩阳书院、少林寺和中岳庙是以院落形式存在的古建筑,这些建筑数量多且体量较大。再加上每处遗产点都拥有大量的附属文物。这都为遗产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更多挑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更多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以便更好地开展监测工作。
再者,遗产点管理部门情况复杂。遗产点中的中岳庙(如图2所示)和少林寺由宗教部门管理,票务由嵩管委管理,其他遗产点由登封市文物局管理。各遗产点分散,又分别归属各个管理所管理。因此在监测过程中,监测设备的布设和监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协调不同的管理单位,工作难度较大。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监测管理部门的高效沟通、协调。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制定出合理的协作机制,以便促进监测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
最后,管理机构研究力量薄弱。登封市文物局成立了专门的监测机构,能够适应日常管理和监测巡查工作。郑州市文物局的二级机构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也设置有专门的部门来开展日常巡查工作。但是,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遗产本体病害监测数据指标的制定、监测数据的收集以及监测数据的分析都需要专业技术力量来完成。而相对于国内一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而言,如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保护管理机构研究力量薄弱,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不足,难以对现有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因此,在必要情况下,需要借助国内古建筑及相关领域顶尖的专家团队来指导相关工作开展。
关于遗产监测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一是制定详细的监测协作机制和监测规程来规范监测工作。面对遗产点管理部门多且分散的现实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遗产地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积极调动遗产地各部门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在监测实际操作中,监测工作小组可以根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制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基础数据规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监测报告体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监测数据规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工作指南》等文件,结合《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总体监测方案》,制定符合遗产地实际的、便于实际操作的监测规程来规范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遗产监测工作。
二是与专业团队合作,探索专项监测模式、方法。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遗产类型丰富,包含石质文物、砖塔(如图3所示)、古建筑及其附属文物、古树名木、碑刻、铁人等多种类型。因此,专项监测需要与专业团队合作研究探索遗产保护及监测的新模式、新方法。如,石质文物病害的发病机理及处理方式需要专业团队进行勘察和操作,对病害的状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判断,对需要处理的现状病害的维护给出合理的建议及措施;白蚁是古建筑群中常见的病害,其残蚀的是古建筑中结构性构建柱子,对古建筑的危害性极大,这就需要委托专业团队对白蚁进行彻底的排查和处理,真正做到防治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体病害专项监测的监测指标,结合数年的数据积累和探索研究,提出专项监测的预警值。当然,这个预警值的提出是有特别大的难度的,属于探索性的尝试,也很有可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为了更加科学地保护管理遗产,我们要有积极努力探索的勇气。
三是定期常规巡查遗产,实时掌握遗产状态。对遗产的日常监测便于我们定期掌握遗产的实时动态,了解遗产本体及周边影响因素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保护遗产提供历史数据支撑。继续施行市县两级巡视监测机制,做好遗产日常巡查监测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遗产本体来说,根据遗产本体勘察成果,重点关注遗产本体病害较严重的部位,现场定点拍照(人工采集不到的部位可以采用无人机拍照的方式)保存巡查时的状态,并记录采集人员、采集时间、采集地点及采集遗产的详细部位,以便与历史数据对比分析,查看病害发展趋势,客观真实地描述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及建议;对于遗产周边环境,采用无人机固定采集航线的方式在巡查时鸟瞰拍摄遗产周边环境俯视图,对于无人机采集不到的更大范围内的遥感影像图可以采取向相关部门申请或者购买的方式来定期获得(可以每年或者每两年购买一次),以便更加全面地掌握遗产周边环境状态,对影响遗产周边环境的因素提出处理建议。同时,根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监测数据规范》中的数据指标要求,需同时关注现场能够观测收集到的相关指标,如遗产总体格局、遗产使用功能、保养与维护工程、保护展示与环境整治工程等详细的指标。
监测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内也很难见到成效,但是我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