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遗产廊道旅游优化开发
作者: 左帅
遗产是旅游的重要资源,遗产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遗产旅游开发,不仅能优化旅游产业布局,还能加强遗产保护,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山东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是在近年来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保护不善、文化失真、体验不佳等现实问题,为山东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阻碍。文章在遗产廊道视阈下讨论遗产旅游的优化开发,旨在为旅游业的发展减少障碍。
遗产廊道这一概念源于美国的“绿道”,是一种对较大范围内的线性遗产区域的新兴保护方法。遗产廊道是较大尺度范围内的多元素空间,既具有观光游憩的旅游功能,也包含历史文化、美学资源、生态保护等要素。对遗产廊道的选择也有独有的标准,要考虑该廊道的历史、建筑工程、自然生态、经济四个方面。
山东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现状
山东东部地区位于海洋之滨,多个沿海遗产在该地区落地开花,如道教圣地崂山、人间仙境蓬莱阁景区等。东部地区的遗产旅游开发情况与山东省其他地方相比,突出问题是开发种类较为单一,以宗教遗产旅游资源为主。在山东省大力建设海疆历史文化廊道的背景下,结合宗教遗产大力发展水下遗产、工业遗产等特色遗产旅游项目,是该地区遗产旅游的发展方向。
山东中部地区是省内经济较为发达且旅游业较为兴旺之地,集结了泉城济南、中华泰山、齐长城以及曲阜三孔等旅游资源,在整个山东旅游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该地区拥有丰富的遗产旅游资源以及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加之政府较为重视,所以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深,且已打出较为知名的品牌。中部地区除了拥有热点遗产旅游目的地之外,还夹杂着很多冷门旅游地,未形成协同发展局面。
山东西部地区大致包括德州、聊城、菏泽等地。以聊城市为例,该市的兴国寺塔、海慧寺等遗产建筑历史悠久且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但知名度较低,政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目前,山东省打造的“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是该地区遗产旅游的主要闪光点。
山东遗产廊道旅游开发优势
山东拥有丰富的遗产廊道旅游资源。山东省文物局在“十三五”建设中提出的海疆历史文化廊道主要涉及山东沿海和近海区域,涵盖省内七个城市;这一廊道规划的提出,既有利于山东沿海历史文物的保护,也有利于沿海遗产廊道旅游的发展。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纵贯山东省西部,是山东省“鲁西南经济隆起带”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该长廊具有遗产监测、遗产保护、遗产展示等功能,促进了鲁西南城乡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和运河遗产保护的协调发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遗产廊道构建的目标是保护齐长城及沿线资源、突出其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延续和传承齐长城相关文化;目前,已形成了“长城村落带”和“长城齐韵非遗带”。
山东经济实力强劲。山东强大的经济实力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取得长足进步。优秀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便捷的旅游交通服务,稳定的旅游商业运作,都依赖于良好的经济条件。山东全域旅游业高效发展,给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
山东交通优势明显。山东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北与京津冀地区相连,南与江浙沪经济区毗邻,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也为包括遗产旅游在内的旅游业发展带来巨大优势。铁路方面,京沪高铁、京九铁路、环渤海高速铁路等途经山东省,铁路交通到达全省各地市,旅客乘高铁游山东成为时尚;航空方面,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烟台蓬莱国际机场等机场沟通了国内外主要航空枢纽,远途游客到达山东更加顺利;公路方面,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前列,基本解决了旅游活动中“最后一小时”的问题。根据《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35年)》,未来山东将继续大力发展高铁、航空、高速公路以及城市轨道等交通方式,为旅游开发、游客出行提供方便。
山东文化底蕴深厚。山东又称“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粹之地。孔子在这里诞生,老子在这里成长,儒家学说从这里走出,传统文化在这里绽放,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和代表的齐鲁文化为海内外游客所知晓。百花齐放的文化底蕴为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优势资源。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曲阜三孔,以齐风古韵为特色的齐长城,以宗教为色彩的洪家楼天主教堂,遗产旅游资源在山东大地展现别样风采。
山东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短板
山东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遗产旅游文化资源,但是对其重视程度仍需继续加强。以2018年9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例,方案中虽然涉及构建齐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和依托运河沿线世界遗产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但没有对遗产旅游这一重要旅游类型加以阐述。山东对泰山的宣传还是定位在“五岳独尊”“登泰山保平安”等方面,或许会使外地游客对山东形成“爬爬山、看看泉、拜拜孔子”的浅显刻板印象。
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立足自身的文化底蕴外,如何对其进行开发设计也是重中之重。目前,山东对遗产旅游的开发规划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各种类型的遗产旅游资源尚未进行有效整合。例如,鲁中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济南与泰安两地,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程度则较为暗淡,且质量参差不齐;在开发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重建设、轻保护的现象;开发团队专业素养不够,旅游专业人才队伍亟需壮大。
对优势特色的深入挖掘能为旅游开发提供新灵感,带来新形象。山东特色遗产旅游项目的发展仍有进步空间。例如,部分旅游景点存在人为添加历史遗迹的现象,刻意营造历史遗迹氛围;部分遗产文旅项目存在旅游发展模式陈旧、资源浪费以及游客流失等问题。目前,山东省内已经开发的个别遗产旅游项目大多停留在简单的观光层面,能赋予游客真正心灵体验、留下深刻印象的旅游体验活动较少。
山东遗产廊道旅游优化开发对策
一是要扩大渠道宣传,吸引八方游客。文旅部门应加强对省内遗产资源的宣传,吸引更多游客,为省内遗产资源的优化开发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加大高质量广告的投放力度,针对目标客户,做好市场营销;与携程、途牛、去哪儿、美团等主流OTA实现战略合作,通过电视频道、网络、手机客户端、短信等途径推广特色遗产旅游产品,并以电话预订、在线预订、团购等多渠道支持销售;以视频、图片、文字为主要载体,创作一批高品位、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山东遗产廊道旅游影像、文章和新闻报道;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时尚传播媒介进行宣传,使“互联网+旅游”成为实现廊道旅游资源优化开发的重要基础,将省内遗产廊道的名号打得更为响亮。
二是要重视研究交流,培育先进团队。当前社会飞速进步,大众对旅游的感知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为应对当代旅游发展潮流,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旅游的研究和交流。为此,开发人员要对山东省内遗产廊道资源进行精细排查,深入研究,了解新形势下遗产廊道旅游资源的特点。同时,切忌闭门造车,文旅部门应与遗产旅游强省多多交流,展开合作对话,学习先进经验。以2024年开展的山东省大学生互联网+康养旅游大赛为例,政府部门要组织开展更多的旅游开发创业赛事,为遗产廊道旅游的优化发展提供新创意。相关机构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的遗产文旅开发团队,打造遗产旅游齐鲁样板,为山东遗产廊道旅游资源的优化开发构建坚实的后备力量。
三是要加强遗产保护,打造特色项目。在对遗产廊道旅游资源进行管理与开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重视对遗产文物的保护。对于有形遗产,开发机构应派遣专业人员实地考察,为其优化开发和进一步保护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或打造当地特色的遗产博物馆,对其进行展示。这样既能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遗产旅游项目,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扬、传承;又能为遗产保护以及遗产旅游的优化开发提供资金来源。同时,摒弃旧有老套的发展模式,规划特色精品廊道遗产旅游路线,吸引旅游者参与到特色项目的开发中来,提供奇思妙想。山东省内城市联合,景点联动,文化连心,将特色遗产旅游景点联系起来,打造“齐鲁遗产文化之旅”;创新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开发具有齐鲁遗产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形成特色品牌。
综上所述,遗产与旅游关系密切,一方面遗产能够为旅游业提供丰富资源,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都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另一方面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为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山东作为旅游资源大省,遗产廊道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经济优越、交通便捷、文化底蕴深厚的开发优势,因此要注重遗产廊道旅游的优化开发,加大宣传工作,重视研究交流,打造特色项目,为旅游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作者单位: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旅游商贸分院;2.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