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作者: 李妮雪
江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众多红色文化资源中,方志敏精神是最为璀璨的明珠。当前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成为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发展方向。基于此,文章以方志敏精神为例,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包括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途径,以期为方志敏精神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参考,并有效促进江西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发展。
在数字化时代中,借助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收集、精准修复以及生动再现,是最直接有效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手段。基于此,对于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方志敏精神,相关单位可通过数字化赋能的方式,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大众可以聆听红色之声,目睹红色影像,感受红色文化的具体形态。如此方可使基于方志敏精神的江西红色文化在大众视野中真正“活”起来,并在数字化支持下实现高效能、高质量的交叉融合与传播。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
在对以方志敏精神为代表的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数字化保护模式下,通过智能媒体的多维融合,可将数字艺术的创造力和江西红色文化价值有机整合,让观众从方志敏留存的大量手稿、信件中深度感受江西红色文化精神,从而实现红色文化与视觉形象的全面统一。二是将方志敏精神作为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开发以方志敏革命故事为蓝本的沉浸式互动游戏,让玩家在虚拟场景中体验方志敏面临的艰难抉择与不屈抗争。或创作出生动有趣的方志敏英勇事迹动画作品,让青少年在轻松娱乐的氛围里全面了解基于方志敏精神的江西红色文化。如此便可使方志敏精神与江西红色文化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根植于人们心中,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三是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分享和研究以方志敏精神为代表的江西红色文化,且其传播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影像资料、历史照片以及相关文献等。如此便可有效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让人们可以从更多维度深入挖掘江西红色文化的内涵,以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保护条件较差。首先是资金短缺导致相关资源维护滞后。与方志敏相关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如弋阳方志敏故居等)均因资金有限而难以定期进行全面修缮与维护。建筑墙体剥落、木质结构腐朽等情况十分常见,且部分珍贵文物因缺乏专业保护设备而面临损坏风险。有限的资金使得文物保护科技手段难以更新,无法有效应对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其次是专业人才匮乏影响保护质量。目前从事方志敏文化资源保护的专业人员很少,在文物修复、遗址保护规划等方面,都缺乏具备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的人才。同时,由于基层保护单位的专业指导不足,使相关工作人员难以精准执行保护措施,导致保护效果不佳。
宣传方式单一。首先是传统宣传渠道的受众有限。目前方志敏红色文化的宣传多依赖纪念馆、烈士陵园实地展览,以及本地报纸、电视台报道等形式。这些传统宣传方式覆盖面较窄,仅能吸引到本地部分游客和居民,难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其次是新媒体运用不足。在互联网时代,方志敏红色文化的线上宣传缺乏创新。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的内容更新不及时,形式单一,多为文字和图片展示,缺少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等更具吸引力的内容。这使得方志敏红色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受限,难以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创新建设滞后。首先是文化产品缺乏创意。以方志敏精神为代表的江西红色文化产品大多局限于传统的书籍、明信片、纪念章等,形式陈旧,缺乏创意和实用性,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其次是缺乏沉浸式体验项目。在方志敏故居、纪念馆等场所,游客的体验方式主要是参观展览和听讲解,缺乏创新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并未得到合理应用,无法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方志敏的革命历程,从而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开发利用程度较低。首先是旅游资源整合不足。与方志敏相关的红色旅游景点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整合,如弋阳方志敏故居周边的自然景观和其他人文景点均与方志敏红色文化旅游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吸引力强的旅游线路,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消费带动作用不明显。其次是文化价值挖掘不深。在方志敏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相关单位并未对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教育意义进行深入挖掘,也并未将方志敏的革命精神与当代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开发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文化教育产品,使得方志敏红色文化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路径
红色文化遗迹的数字化修复与再现。对于以方志敏精神为代表的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具体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红色文化遗迹的数字化修复与再现是其首要的创新路径。针对与方志敏相关的受损文物、历史遗迹等,相关单位可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数字化修复。对于方志敏曾经使用过的物品,若有部分损坏缺失,相关单位可利用3D建模、图像修复算法等数字化技术,根据历史资料和相似物品进行合理推测与修复,从而在虚拟环境中重现其完整形态。对于方志敏战斗和生活过的重要场所,如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等历史遗迹,相关单位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等技术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构建高精度的3D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的革命环境,仿佛置身于根据地的战斗场景中,直观地了解方志敏领导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从而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如此便可使基于方志敏精神的江西红色文化得到良好的数字化保护,并为其今后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红色文化宣传方式的数字化拓展。在基于方志敏精神的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宣传方式的数字化拓展也是重要的创新途径。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单位首先应全面梳理与方志敏相关的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手稿、信件、照片、遗物以及与他的革命事迹相关的文献资料等。然后借助数字化技术,建立一个庞大且系统的方志敏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对每一份资料进行高清扫描、文字识别与数字化存档,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例如,将方志敏在狱中撰写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珍贵手稿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处理。如此不仅能永久保存手稿内容,还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清晰呈现手稿中的修改痕迹、字迹特点等细节,为研究者提供更丰富的研究素材。同时,通过数据库的分类检索功能,也可为相关学者、学生以及广大民众快速查询所需信息提供足够便利,促进方志敏红色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
红色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创新建设。在对基于方志敏精神的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要加强红色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创新建设。在此过程中,相关单位应采取以下策略:一是深入挖掘方志敏红色文化中的独特视觉元素,如方志敏的形象特征、革命时期的旗帜符号、根据地的建筑风格、战斗场景等。将这些元素进行提取、提炼与再创作,运用到数字化绘本作品中。二是设计关于方志敏事迹的动画或线上互动游戏。以方志敏坚定的眼神、挺拔的身姿为原型来设计其动漫形象,并将根据地的特色建筑作为动画或游戏场景的主要元素,使受众在接触这些数字化作品时,能够迅速识别并联想到方志敏的红色文化精神。同时应利用光影特效、色彩搭配等现代数字艺术手法,强化这些视觉元素的表现力,打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数字化展示内容,提升方志敏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效果(如图2所示)。
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针对基于方志敏精神的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具体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要注重数字化开发与利用。相关单位应从旅游资源和文化价值两方面入手,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对基于方志敏精神的江西红色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首先应大力推进红色文旅产业链数字化改造,结合“科技+文创”的双轮驱动产业优势,对革命英雄、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化符号进行数字赋能,开发与其相关的数字化旅游产业,包括基于方志敏精神的江西红色文化数字化旅游平台、红色文化旅游数字化衍生产品等,以满足人们对于江西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参观需求,使其在沉浸式的数字化旅游模式下充分感受方志敏精神与江西红色文化。其次注重红色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播,相关单位可成立革命文物资源大数据中心,运用SaaS(软件运营服务)、空间虚拟成像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全省一体化的革命文物数据资源集群,并以此为依据,对红色教育、文艺、文创、文旅等市场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依托革命文物资源进行红色文化数字场景开发与运营(如图3所示)。
如此便可使基于方志敏精神的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得到良好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为其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