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特征在秦氏支祠中的表现

作者: 吴冠林 林清清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特征在秦氏支祠中的表现0

受儒家文化影响,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非常看重血缘和姓氏的观念,并为此建立了家庙,以祭祀自己的祖先,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族人的凝聚力。这种家庙一般被称为“祠堂”。祠堂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当用开放的视角和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遗存时,祠堂已经越来越少,因此研究它们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秦氏支祠建成于1925年,为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是天一阁三个祠堂建筑群中形制规格最高,装饰、色彩最为华丽的一座,在整个宁波城中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祠堂之一。现主要通过对秦氏支祠的考察分析,从其建筑布局、功能分区、建筑装饰等方面来一窥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特征在其中的体现。

秦氏支祠为秦君安之子秦际藩、秦际瀚、秦际浩为其父所建。自其父秦君安以上皆在宗祠祭祀。秦君安年幼丧父,十二岁起在外学习经商,并逐渐成为浙东有名的富商。其从商发家后,多行善举,常赈灾济贫,任宁波商务总会协理。其子秦际瀚,为了纪念父亲,购地于月湖旁建祠。秦祠始建于1923年夏正四月,建成于1925年夏正十一月,花费白银20余万,占地近2000平方米。落成时还请清代状元张謇为之撰写了《秦氏支祠记》。同时,秦氏支祠也是全国少见的男女共祠的祠堂。

选址布局——规整有序的秩序美

建筑选址的风水秩序

风水堪舆一学在中国源远流长,人们往往将宗族兴衰、人世凶吉与祠堂风水的好坏联系起来。我国古代建筑受礼制的影响很深,而“礼”又可以用“阴阳五行”的内容来解释。《礼记》有“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的说法。以这样的思想为基础,从“阴阳五行”中发展而来的“堪舆学”,虽然充斥着迷信色彩,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环境与人”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美学思想,同时其也影响着建筑的营建过程。“堪舆学”讲究建筑的选址要通过对自然地貌的观察来从中寻找蕴藏生气之所,总结了一个风水宝地的理想环境模型——大致应是一个背山面水、左围右护、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

根据这个选址理想环境模型,从1914年的宁波城厢图看秦祠的选址,彼时秦祠尚未建设,但其东边已有两座祠堂。秦祠选址位于月湖西侧的芙蓉洲之上,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南临马眼漕,地势开阔,北临范氏天一阁,西面是城墙,东面有月湖水系,建筑坐北朝南,临水而居,基本符合该模型描述的环境。

建筑布局的主次秩序

中国传统建筑一般不刻意追求建筑高度,而是在地平面上向四周有序铺展。中国传统建筑以院落为组成单元,围绕着院落组织建筑空间。根据建筑群规模的大小,采取纵向、横向或者纵向横向都展开的方式构成建筑组群。这种铺展不是随意的,是受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封建秩序和尊卑高下的等级观念影响的,是以层次分明的主次关系相互组合的。这样的传统建筑组群平面布局设有中轴线,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并向中轴线纵深方向铺展,形成一进或若干进院落。抑或根据宅地范围,在中轴线旁另设次轴,组团、对称布置院落,形成主次空间。

根据《鄞县秦氏支谱》内记录的秦氏支祠基地图,可知整个秦祠地基方正,布局规则整齐,主次分明。首先,整个祠堂分为主、次两个区块,主区域为祠堂的仪式区域,以祭祀功能为主;次区域为附属服务用房。主、次两个区块中的建筑布局也各有主次之分。

主区块呈东西对称,从南至北,由照壁、门厅、戏台、正厅、后殿依次排开,前后共三进院落,建筑坐北朝南,两侧均设有寝楼(厢房)。门厅为三开间,两侧连接厢房,每开间设板门一对,明间开间门扇最宽,只有在祭祀或重大活动时才会打开。戏台与门厅后檐相接,并通过甬道与正厅相接。正厅是整个秦氏支祠中最重要的建筑,虽然其开间数与后殿相同,但是其高度和进深均大于后殿。

次区域由五个院落组成,以“男客厅”(犹存堂)院落为中心,按南北方向对称各布置两个坐西向东的院落。次区域的主要建筑是“男客厅”(犹存堂),该建筑与正厅共用山墙,坐北朝南布局。

建筑格局的尺度秩序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传统建筑也更注重人在其中的感受,追求舒适的尺度感。根据建筑主人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形制和规模,这种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出现,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如唐代的《营缮令》、宋代的《营造法式》等。从林徽因、梁思成开始,就不断有学者对中国古建筑的比例进行研究,如陈明达先生的《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中国古代结构建筑技术》,傅熹年院士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王南老师的《规矩方圆,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学者们将古代城市和建筑高度统一的特定比例关系总结为两种基本的方圆作图比例,一个是比例,一个是3/比例。古代匠人常以“方五斜七”来命名比例。3/比例在宋代《营造法式》一书中被表述为“六棱径八十有七,每面五十,其斜一百”,这一比例接近于整数比6:7或7:8。

以秦氏支祠平面布局为例进行比例分析,可以发现其也遵循这一尺度秩序。

建筑结构装饰——精致华丽的工艺美

秦氏支祠建筑群规模宏大,工艺精湛,用材考究,集民间各类传统建筑工艺之大成,于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木作

秦氏支祠木作形式多样,建筑梁架结构采用了抬梁式、穿斗式和抬梁穿斗混合式三种,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以正厅建筑最具代表性。秦祠正厅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正贴梁架为抬梁式(可以有效减少房屋中间的柱子,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在视觉效果和空间尺度上满足了正厅明间供奉先祖牌位的需求),其余各贴均为穿斗式。正贴廊柱上置廊檩,檩下施连机、雀替。前廊柱与步柱间以轩梁连接,上依次施荷包梁、轩檩、轩椽。后廊柱与步柱间以双步连接,双步下施双步夹底,上依次置斗、连机、川檩。步柱上依次置连机、下步檩,与金柱间设轩,依次置轩檩、轩椽。金柱上依次置金机、下金檩,金柱间架大梁,梁下设随梁枋,梁上依次置斗、金机、上金檩,斗间架山界梁,梁上依次置脊机、脊檩。脊檩与上金檩间铺头停椽,北侧上金檩与下金檩间铺上花架椽,下金檩与步檩间铺中花架椽,步檩与川檩间铺下花架椽,川檩与廊檩间铺出檐椽,均为圆椽;南侧下金檩与步檩间铺下花架椽,步檩与廊檩间铺出檐椽、飞椽。边贴廊柱与步柱做法与正贴相同,仅在山面增设山垫板。

秦氏支祠戏台藻井也别具特色。戏台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建筑平面近方形,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檐柱上置木枋、斗盘枋,木枋下设挂落,四面做法相同,上承斗栱及繁复藻井。藻井由16条拱昂层叠呈螺旋状盘索至宝镜揭顶而成穹隆式结构,抬头仰视藻井如入幻境。

雕刻、灰塑装饰

秦氏支祠通过大量的木雕、砖雕、灰塑工艺,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吉祥图案,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图案多取自民间神话传说、戏曲、历史故事、仙禽瑞兽等,表现在戏台、雀替、美人靠、梁枋等建筑部位。

匠人采用浮雕、透雕、镂雕和线刻的方式,刻画出如凤凰牡丹、雀梅报春、蝙蝠祥云等立体纹样。如正厅两侧砖雕的“郭子仪拜寿”图案,表达了家庭和睦、多子多福、子孙品瑞等寓意;石雕柱础上的“如意花草纹”吉祥图案,寓意吉祥、美好。

秦祠的灰塑工艺主要表现在屋脊部位。如照壁屋脊上的“福、禄、寿三星高照”吉祥图案,寓意长寿、富贵、祥瑞;戏台屋面正脊的魁星和文曲星像,寓意子孙高中,独占鳌头。

油漆彩画

中国传统建筑的油漆彩绘最开始是为了保护建筑木构件免受日光、风雨的侵蚀。《论语·公冶长》中有“山节藻棁”一语,表明至迟在春秋时,建筑上已有彩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艺术。宋代《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均有关于彩画作、油作的内容规定。受封建制度影响,一般只有宫殿、坛庙和皇家建筑才能使用金碧辉煌的色彩(如赤色、黄色、绿色、青色等);一般民居则多采用白色、灰色,栗色、黑色等颜色装饰,形成秀丽雅淡、舒适平静的格调。

秦氏支祠建造于民国时期,又是民间祭祀建筑,彼时封建礼制对建筑的制约较小,故秦祠建筑在色彩运用上比较大胆。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朱金漆和生漆工艺。秦祠是宁波市现存生漆、朱金漆木雕艺术最集中、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生漆工艺工序复杂,施工成本高,一般多用于家具、器物等,在民间建筑上如此大规模地使用传统生漆实属难得。要使用生漆工艺,木材需要经过打磨、清理,填2—3道腻子,再进行打磨,然后上色粉(不同部位的色粉配比不同,可以体现色彩的层次),待色粉干透后再上生漆2—3道,每道生漆之间还需进行打磨晾干方可。之后,匠人们再在木雕上加以朱漆、贴金,在阳光的照射下,便造就出了秦祠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

楹联匾额——立德立言的文字美

楹联匾额是祠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以楹联匾额为载体,对文字以词性、结构、平仄相呼应排列,将丰富的内涵蕴藏于概括性的言语之中,既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还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囊括其中。

匾额一般悬挂于建筑门屏之上或装饰于建筑屋檐下,居正中放置,文学形式简短精练,可用于反映建筑物名称或表达义理、情感。楹联即“对联”,根据其在建筑的位置可以分门联、柱联和壁联。楹联根据汉字一字一音一义的特点,组成上、下联对称对应的形式,用以概括宗族历史,表达对先祖的推崇赞扬之情以及对道德文化精神的弘扬。

秦祠内匾额最多的地方是正厅,其明间高挂“慈善为怀”匾额,用以表彰秦氏善举;东西次间上方对称悬挂“显承启佑”“以兴嗣岁”匾额,以表达对家族兴旺繁盛的美好祝愿。

秦祠正厅、后殿檐柱上均刻有柱联,正厅南立面柱联“荷前朝北阙酬庸荣膺雀服,俾后世西湖承祀群效骏奔”“系出雄封驷铁车邻存旧俗,祥征异政麟游凤集缅前贤”和正厅北立面柱联“家庙有碑颜真卿详述祖德,祠堂作记严先生永著高风”“黍非馨稷非馨知神依有在,轮焉美奂焉颂族聚于斯”,都表达了对先祖的歌颂和对建祠立祀的赞扬;秦氏支祠是少有的男女共祠祠堂,后殿用于供奉女性先祖牌位,后殿柱联刻有“千载仰徽音永作母仪妇范,四时隆袷祭籍分女席男坛”“谨盘匜潃瀡之仪礼详内则,修筐筥藻萍而祭诗美有齐”,以表达对家族女性的赞美。

民间宗祠建筑的建造过程始终贯穿着传统文化审美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建筑的选址、布局、结构、装饰及其匾额楹联的文字艺术充分展示出来,以具象和抽象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后代,使祠堂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场所。秦氏支祠是宁波民国时期祭祀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宁波近代商业经济发展、“宁波帮”价值观念的物化反映,希望文保人能够前仆后继,为保护这样的优秀历史建筑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雷颖,刘勇勤.赣南古名居祠堂楹联、匾额美学诗学价值[J].中国民族博览,2016(07):93-94+193.

[2]袁牧.王南与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规矩方圆,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的重要发现[J].学术评论,2020(03):77-83.

[3]史原.传统审美特征在民间宗祠建筑中的体现[J].包装世界,2009(04):83-85.

[4]刘定坤.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J].华中建筑,1989(04):3-11.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