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童年智慧之境:儿童哲学的教育价值
我从哪里来?什么是时间?为什么会下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并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寻找答案。面对孩子的各种提问和不停追问,很多时候,大人未必知道确切的答案。
当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地探索和感知世界,哲学就存在于儿童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基于此,我们应如何理解儿童哲学?怎样在亲子对话中激发儿童爱思考的天性?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如何发现儿童的哲学?本期,我们一起漫游童年智慧之境,倾听儿童思考的声音。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传统儿童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幼龄时期,儿童是无法进行抽象思考的。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其中2-7岁年龄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明显的具体性,无法进行高难度的抽象运算思维。比如,他们不会在“所有”和“有些”两种类型的逻辑判断之间作出区分,也无法掌握一般的类别概念等。在他看来,儿童在思考自然、心灵与事物本源等问题时,其思想总是不连贯、前后缺乏有机联系的,他们不会试图将自己的思考编织成一个体系。因此,儿童实际上并不会从事哲学意义上的活动。
当代儿童心理学研究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儿童精神世界的新画卷。如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宝宝也是哲学家》《园丁与木匠》等书中明确指出,在出生后不久,孩子就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抽象思考活动。相比于成人,幼童更善于思考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们的头脑中充满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假装、假扮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游戏。而在哲学家看来,这种虚构或假装的世界就是一个相对抽象的“反事实世界”,能够对种种基于经验而又超越经验的现象或事件进行思考,即意味着儿童的思维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当代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则通过回顾自己的育儿经历及幼儿园的带教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儿童自小进行哲学思考活动的鲜活素材和证据。透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直观地感知到,儿童完全能够并且已经在思考不同类型和领域的哲学问题,如道德和伦理议题、心理议题、社区和社会议题、艺术议题,乃至形而上的议题等,并且能够生成他们自己的精彩观念,许多儿童所构想出的思想世界甚至与东西方早期成人哲学家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儿童也能与同伴、与成人开展围绕哲学议题的对话,如果我们能够创设足够安全的氛围并艺术性地做好引导,他们的对话就能持续较长时间,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儿童哲学的多重内涵
儿童哲学首先是一种哲学,它旨在恢复哲学最初的意义与形态,重新回归哲学的本义。在西方历史上,哲学起源于好奇或惊讶,它的本质是“爱智慧”。哲学不完全是理性的代名词,它因感性而发,并且总是体现于一种强烈的情感。正如《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贾德所言,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有好奇心,而儿童天然就具有好奇心,因此,哲学家终其一生都需要像小孩子那样好奇。而在中国,哲学则与“爱人”“好学”等概念密不可分,中国的哲学家同样强调成为“大人”“圣人”,必须保持“赤子之心”,要“复归于婴儿”。此外,早期东西方的哲学家都强调要将哲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开展的哲学探究活动基本都是从生活中衍生而来。由此可见,儿童哲学的第一层内涵,就是要顺应和遵从儿童好奇的天性,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与他们共同探讨哲学的议题。
其次,儿童哲学是一种“儿童的哲学”。哲学在当代的形态主要体现为学术意义上的、限于象牙塔内的“大哲学”,这是一种高度抽象和凝练并且成体系化的成人哲学,因而只针对少数人。但儿童哲学所强调的哲学,却是一种基于儿童生活经验或体验的、关心儿童所关心之问题的、以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进行探究的,并且是为了促进儿童精神世界发展的“小哲学”或“具体哲学”。因此,在形态上,儿童哲学可以表现为书面或口头的语言、艺术作品(如绘画)、戏剧表演与模仿秀、思维游戏、手工制作与设计等种种儿童在生活中乐于表现自己思想的方式。这是儿童哲学的第二层内涵。
再者,儿童哲学并不是对儿童进行哲学概念、哲学史知识、哲学命题或哲学人物的灌输,它不是要儿童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哲学家从哪些角度叙说了什么哲学道理,形成了什么哲学理论体系,相互之间是如何批驳的,等等。我们不应以传统的学科思维为参照来考量儿童哲学本身,而应当将儿童哲学理解为一种对儿童的思维教育和智慧启蒙教育,一种综合性的应用哲学或人文活动。由此而言,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主动创设探究环境,提供思考工具和方法,帮助儿童实现思维进步和观念提升。这便构成儿童哲学的第三层内涵。
儿童哲学的教育价值
儿童哲学作为一种旨在培养儿童思考力的教育项目,其核心意义或价值在于发展儿童批判、创造、关怀、协作与文化的高阶思维素养。比如,儿童哲学的基础就是逻辑,而逻辑作为思考的规则和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对于厘清问题的全貌,分析推论过程中的合理性及其谬误所在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一旦掌握逻辑的“利器”,就能逐步学会理性分析自己的言行,将自己的所思所行建立在可靠的逻辑基础上,使自己成为一名良好的思考者。
儿童哲学也能充分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和想象力,使儿童的创造力和思考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亲子之间、师幼之间和同伴之间的哲思对话,能够激励儿童进行概念的理解与跳跃、观点的链接与生成、思想的聚合与发散,这些都为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构建了极好的条件。而在哲学探究过程中,各类艺术材料的引入以及艺术活动的开展,也为进一步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多元表达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借助哲学探究共同体的力量,儿童哲学还能促进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养成相互关怀的心态,从而推动自身更加健康地成长。在哲学活动中,了解他人的思想观念是相互沟通的前提,儿童须时刻保持倾听和观察的姿态,才能够合理地发表对他人观点的评论。儿童哲学也力图创设一个理智和情感安全的心理氛围,帮助儿童逐步养成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意识与习惯,获得对他人同情、理解和宽容的品格。
总之,儿童哲学于儿童而言,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他们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只有采取直面和正视的态度,养成相互协作的意识,构建儿童友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才能为儿童精神世界的发展与智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