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畏难情绪
作者: 苏荣唯“这个太难了,我不学了”“我不会,你来帮帮我”,孩子碰到困难时会焦虑、恐惧,甚至哭闹,这些都被我们称为“畏难情绪”。畏难情绪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逃避、退缩或拖延等行为。孩子为什么会产生畏难情绪?如何帮助孩子战胜畏难情绪?希望通过以下几个案例,给大家一些启发。
案例1:害羞的轩轩
轩轩害怕与人接触。每次遇到妈妈的同事,他都一言不发地躲在妈妈身后,不敢打招呼;在社会交往方面,轩轩也总是不敢与刚认识的小伙伴接触,妈妈担心轩轩因为胆小而交不到朋友。
原因分析
轩轩的“畏难”情绪可能与他先天的气质性害羞特质有关。气质类似于我们通常说的性情、脾气,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无好坏之分的稳定特征。气质性害羞的孩子对他人和环境很敏感,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既想交朋友,又害怕主动社交。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变,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与支持,轩轩可以逐渐变得开朗,学会交往。
策略
●多肯定和表扬孩子。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表扬。家长需要给气质性害羞的孩子多一些鼓励,让他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另外,家长应客观具体地评价孩子,给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不给孩子贴“胆小鬼”之类的标签。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气质性害羞的孩子情感更加丰富细腻,家长应重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亲密和谐的家庭氛围。此外,父母也要学会自我成长。如果你是一位害羞的爸爸或妈妈,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胆小、害怕的情绪,要在自我接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勇气,与孩子共同成长。
●带领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家长可以利用郊游踏青、参观游览、公益活动等机会,让孩子接触集体,提高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平时,家庭中可以尝试玩合作游戏,如“两人三足”“捉迷藏”等,逐步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小伙伴来家里玩,帮助孩子建立友情。
●将注意力引导至任务本身。引导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生的事情上,而不是内心的焦虑或他人的反应上。当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本身,而不是自己身上时,就不会纠结自己是否会结结巴巴地说错话了。
案例2:怕失败的桐桐
幼儿园即将举办春季运动会,妈妈鼓励桐桐参加运动会,可桐桐却不愿意报名。她说:“我不想参加,上次运动会的时候,我想要的大奖杯被乐乐赢去了,我只得到了小红花,乐乐还笑我。”妈妈告诉桐桐:“你是最棒的,这次爸爸妈妈等着你拿一个大奖杯回家。”听完妈妈的话,桐桐大哭起来。
原因分析
桐桐妈妈“沉重”的期望,不但没有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反而加剧了孩子对失败的恐惧。因为在孩子听来,“你最棒”“等着你拿一个大奖杯回家”意味着如果没能拿到大奖杯,那么我就不够棒,爸爸妈妈会失望,这种压力让桐桐的情绪迅速爆发。
策略
●接纳情绪。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时,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及时给予安抚。父母也可以把自己失败的经历告诉孩子,让孩子了解到父母也会失败,认识到失败并不可怕,要坦然接纳失败。
●培养成长型思维。家长需要建立成长型思维,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努力克服期望的偏差。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注意力从胜败和他人的评价转移到自己的努力和改变上来,如让孩子想想这次比赛有哪些进步。同时,家长要认可孩子付出的努力。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面对挫折的机会。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引导孩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并从中获取有益经验,提高受挫能力。
案例3:不想学唱歌的美美
美美喜欢唱歌,妈妈给美美报了合唱班。每次下课,妈妈都会向老师询问美美的表现。如果老师表扬了美美,妈妈就会给她奖励;如果老师说美美表现不好,妈妈就会批评她,罚她回去加倍练。美美最近不喜欢唱歌了,她说:“我不想学唱歌了,太难了。”
原因分析
美美对唱歌很感兴趣,并能获得成就感,这与她的内部动机有关(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在案例中,妈妈将美美的内部动机“自己喜欢唱歌”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唱歌”,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
策略
●认可孩子的努力。学会放下“一定要学出成绩”的执念。案例中,妈妈如果能结合老师的反馈,认可美美付出的努力,回家练习时,再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建议,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在探索过程中找到感兴趣的事物。当孩子主动要求学习有兴趣的课程时,家长要告知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与孩子做好约定,遇到困难时要如何应对。
●适当休息,学会坚持。在制定任务时,家长要把握好任务量。任务完成到一个阶段,让孩子适当休息,劳逸结合。任务难度也应适中,有一定挑战性,但孩子能够通过努力完成。如果孩子只是因为暂时的困难而不感兴趣,家长可以通过沟通、互动等方式,帮助孩子摆正心态,引导孩子积极面对,学会坚持。
案例4:难捏的小狗
辰辰在家中玩橡皮泥,但没过一会儿,又玩起了积木。妈妈问道:“你怎么不玩橡皮泥了?”辰辰低下头说:“太难了,我不想玩了。”妈妈看了看辰辰丢在一旁的橡皮泥,被捏成一团,看不清形状。辰辰皱起眉头说:“我想捏汪汪队里的小狗毛毛,但怎么都捏不好!”
原因分析
因为“小狗毛毛”过于复杂,辰辰无法完成任务,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妈妈可以引导辰辰先做小狗的脑袋,之后再逐步完善其他部分。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先了解孩子的目标,帮助孩子分解和简化任务,支持孩子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策略
●设置合适的目标。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当孩子因害怕失败而退缩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孩子成功后,要及时强化成功的经验,再去完成下一个目标。
●拆分难度大的任务。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拆分任务,从每一个小步骤开始做起。在任务进行时,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互动,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通过任务分解,降低任务难度,帮助孩子建立我能做好的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