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我想要不一样》
作者: 胡朋蕾深度阅读是师幼、亲子共读绘本的重要方式,往往能起到“深读一本书,胜过泛读百本书”的效果。本期,我们以绘本《我想要不一样》为例,从提问、解读图画细节及评价环节入手,向家长传递一种深度阅读的方式。
内容简介
《我想要不一样》讲述了一只叫汉斯·嘎啦嘎啦的兔子总想着怎样才能出名的故事。他想到特立独行的办法,先是游泳,幸运的是他被水流推上岸而没有淹死。接着是飞,他从高高的树上跳下来,幸运的是掉到了柔软的苔藓上而没有摔死。其他兔子都把他当成既会游泳又会飞的超级兔子。为了出名,他还把耳朵打了结,因此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最后却被一只狐狸轻松地吃掉了。
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好的问题能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让幼儿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回答。当幼儿的回答浮于表面时,教师需要层层引导;当幼儿的回答偏离问题时,教师需要重申问题或举出反例。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师幼互动来解释如何在提问与回应中进行深度阅读。
教师:兔子从树上跳了下来,会不会摔死呢?
乐乐:不会,他是主角,后面的故事还长呢!
教师:你是从角色的角度来说的,但没有说出他为什么没有摔死。
朵朵:因为他会跳。
教师:但是太高了啊!
笑笑:下面是草坪。
教师:是比草坪更柔软的苔藓。
教师:当别人说他会飞的时候,他是什么表情?
幼儿齐声说:惊讶!
教师:他刚才飞了吗?
乐乐:没有,他只是跳了一下。
教师:是的,他只是跳了一下,但是别人却认为他会飞,所以他才觉得很……
乐乐:惊讶!
教师:对,他只是幸运地掉在了苔藓上,才没有摔死。
设计问题,是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不断深化对主角的认识。在师幼互动中我们发现,对一些稍难的问题,虽然幼儿没有一开始就回答正确,但是教师并未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和启发,促进幼儿思考。这也提醒家长,在亲子阅读时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思考,通过思考获得答案。
关注图画中的细节
绘本中的图画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幼儿能从图画中提取到足够的信息,说明他们有很强的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面对绘本中动物们的笑,幼儿能够理解笑容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吗?先来听听孩子的解读。
教师:兔子把耳朵打了一个大大的结,旁边的动物们都笑了。你们觉得,这是友好的笑还是不友好的笑呢?
涵涵:不友好。傻笑。
教师:因为他做的事很傻,所以动物们才傻笑,是吗?
涵涵:是的。
教师:还可以用更合适的词来形容吗?
暖暖:嘲笑。
教师:嘲笑这个词用得非常好。看到他做傻事,大家就笑话他,这就是嘲笑。
教师:兔子们也在笑,为什么呢?这个笑跟其他动物的笑一样吗?
涵涵:不一样。他们在想,哇!我们兔子出名啦!
教师:这是自豪的笑。我们看他们的动作,就像啦啦队一样,他们在干什么?
幼儿大声说:欢呼!
教师: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乐乐:这是我们的超级兔子,我们兔子出名啦!
教师:这个时候,熊和鹿没有笑,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表情吗?
轩轩:不开心。
诺诺:怀疑。他们想,耳朵打了结还能听见吗?
从图画中解读人物心理,也是深度阅读的方式,让幼儿学会观察图画,并能根据不同动物的立场,解释他们不同表现的原因。了解这些后,幼儿才真正读懂了图画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认识到同样是笑,猪的笑是嘲笑,兔子们的笑是欢呼、庆祝,鹿是冷静的旁观者,熊是疑惑、嫉妒甚至还有可能想吃掉兔子。欣慰的是,幼儿几乎都能回答出来,这说明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发展。这也提醒家长,在亲子阅读时不要只读文字,而忽略对图画的解读。关注图画及图画背后的含义,能够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绘本。
不可忽视的评价
故事性的绘本往往会浓墨重彩地刻画主角,使主角的形象立体而丰富。如果是有争议的人物,对其评价就更需要通过多角度才能全面认识。评价能力随着孩子的年龄上升而提高,3岁左右的幼儿会用概括性的语言评价,比如他是好人或坏人,5岁左右的幼儿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我们从大班幼儿对角色的评价,来看看他们如何在评价中做到深度阅读。
教师:评价一下汉斯·嘎啦嘎啦,哪些词适合他呢?
闹闹:他是一只勇敢的兔子,会飞、会游泳。
教师:他会飞、会游泳吗?
妙妙:他不会飞,只是假装会飞。
涵涵:他是一只厉害的兔子,能够倒立吃胡萝卜。
笑笑:他是一只很幸运的兔子。
教师:他前面是幸运的,后面还幸运吗?
笑笑:有点幸运,但最终是不幸运的。
芊芊:他是一只傻兔子,他把耳朵打了结,就听不见声音了。
茜茜:我有两个想法:1.他是一只幸运又倒霉的兔子;2.他自作自受,为了出名,将自己的耳朵打结,打结后听不见声音,最后被吃掉了。
轩轩:我害怕有很多兔子模仿他把耳朵打结,害怕更多的兔子被吃掉。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评价词语很丰富,有的词语其实就是对人物特点的高度提炼。他们不仅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吸收、借鉴别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看法,他们的评价角度是多维的。评价是深度阅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提醒家长,亲子阅读后可以加入评价环节,和孩子一起探讨角色,这是锻炼孩子概括、分析和总结能力的好时机。
阅读延伸
绘本不要共读一遍就束之高阁,要经常读、反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在共读时,家长和孩子可以将周围发生的事与故事情节联系起来,这样绘本就不再是脱离生活的故事,而是架构生活经验和理解生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