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思考:背景、框架与实施路径
作者: 海鹰 李信
【摘要】近年来,随着儿童性侵案件中受害者年龄的不断前移,幼儿园阶段的性健康教育逐渐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然而,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一整套涵盖幼儿园到高中阶段较为成熟的儿童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而言,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为此,我们有必要在立足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参考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并建设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涵盖身体与发育、卫生与健康、性别与文化、权利与保障、关系与幸福五大主题的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本研究提出,通过标准先行、技术加持、实践探索和争取合力等一系列举措和手段,切实保障该课程的顺利启动及有效实施。
【关键词】幼儿;性健康教育课程;人工智能;全面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1-0042-06
【作者简介】海鹰(1983-),男,湖南邵阳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博士;李信(1994-),女,湖南衡阳人,深圳市盐田区教科院幼儿园教研员,硕士。
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在十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指出,3~6岁是孩子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性教育卓有成效的时期[1]。美国“性信息和性道德”理事会主席玛丽·考尔德博士认为,性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时期是5岁之前[2]。可见,幼儿期接受系统、科学、有效的性健康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度过性意识的萌芽阶段,更好地应对即将面临的身体、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挑战,从而真正享有健康、安全和充实的生活。
一、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的背景分析
(一)悲剧事件频发凸显了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的紧迫性
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和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共同发布的2020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332起,受害人数845人,其中7岁以下受害人占比8.23%,受害者年龄最小的仅1岁;受害男童占比 9.76%;熟人作案占比74.04%,且该比例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最高时曾达到87.87%(2014年)。此外,校园、培训机构等儿童密集活动的场所是性侵案件的高发地。就整体而言,超九成的人认为有必要对未成年儿童进行性教育、防性侵教育,95.5%的人支持将未成年儿童性教育纳入常态化教学[3]。因此,我们亟须建设系统的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以切实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最大限度杜绝此类悲剧事件的发生。
(二)社会观念更新聚焦于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
相关研究显示,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儿童早期性健康教育对其一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性,纷纷赞同将科学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向前延伸至幼儿阶段[4][5][6],且家长学历越高,这一需求越强烈[7]。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也表达了幼儿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比家长更具前瞻性[8][9][10][11]。
尽管社会观念的更新为幼儿园开展性健康教育扫除了思想上的障碍,但落实到具体行动层面,家长和教师群体又都普遍表现出了对如何科学有效实施幼儿性健康教育的忧虑,“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性教育,希望获得系统的性教育知识”“自己觉得有些难以启齿,又不知该如何把握尺度”。这一现实困境,决定了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国际性教育的发展趋势更重视课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这一新的性教育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唯禁欲性教育而成为国际性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它主张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依托一套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帮助儿童和年轻人学习科学、全面、适宜的性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005年,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出台了《全面性教育框架》(Framework for Comprehensive Sexuality),力求通过全面性教育来促进青少年的性健康发展[12]。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发了《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其中更是明确倡导将全面性教育作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为所有儿童和青少年提供适用于当地文化的全面性教育课程及教学方案,保障其人权。由此可见,性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适宜性开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二、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框架设计
(一)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
1. 幼儿对性的好奇开始萌芽
幼儿很小就开始了对自己身体的探索,包括自己的生殖器,这是他们对自己进行认知的重要发展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3~6岁时会进入人格发展的性器期。这一阶段的幼儿由于逐渐认识到两性之间在解剖学上的差异和自己的性别,开始表现出对性的好奇和一系列与性有关的行为,如过家家、结婚、互看生殖器、拥抱、亲吻等。如果幼儿的这种好奇心从未被满足,势必会为其成年后的性心理异常和性犯罪埋下种子[13]。所以,认识身体应成为幼儿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幼儿对性的好奇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身体发育以及接收到的外界信息,他们的认知不断发展,会在不同阶段对不同方面表现出性好奇。小班幼儿对性别问题感兴趣;中班幼儿关注男女之间的差异;大班幼儿对性问题的关注点更抽象,偏向于生命起源[14]。据此,我们可将身体与发育进一步划分为认识身体、身体的感觉和生命孕育三个部分。
2. 幼儿的性别意识逐渐发展
随着幼儿大脑皮层细胞的持续分化,功能逐渐成熟,绝大部分的孩子在3岁左右会对自己的性别有稳定的理解和认同[15],并开始对不同性别的人产生兴趣。他们经常会问“为什么我是站着尿尿,而她是蹲着尿尿”“女孩为什么没有小鸡鸡,那女孩用什么尿尿”等关于性别的问题[16]。柯尔伯格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性别的同一性阶段(Gender Identity),2~3岁的儿童能够正确地指出自己的性别;性别的稳定性阶段(Gender Stability),3~5岁的儿童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是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性别的坚定性阶段(Gender Constancy),5~7岁的儿童认识到一个人的外貌或活动的变化与性别无关,即开始了解性别的本质区别[17]。
与此同时,在掌握性别概念的基础上,幼儿开始建立起对自身生理性别的认同,并不断习得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的期望,从而逐渐形成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特有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因此,幼儿的性别教育除了性别角色和性别平等外,还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规范。
3. 幼儿的道德发展不断深化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2~5岁的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分开,而是把外在环境看作自身的延伸。规则对其不具有约束力,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万事万物,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极其重要,遵规守范是幼儿性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遵规守范包括让幼儿了解常规的社会规则,学会遵守规则,树立规则意识等内容。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6岁以下的儿童处于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将行为的后果视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认为凡是受到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凡是可以避免批评、责罚的行为都是好的。幼儿心智才刚刚发育,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倾向于服从权威,依靠权威得到保护。幼儿非常听话,权威(成人)对其的说服一般都会产生效果[18]。换言之,幼儿极易相信他人,难以看清伪善谎言下的真实目的。因此,自我保护理应成为幼儿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现实要求——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来源
任何有关幼儿的课程设计都必须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满足幼儿需求为出发点,同时也不能脱离所处社会的现实要求。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体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因此幼儿性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所处社会对幼儿成长的期望。
一方面,非典(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登革热等都是人类常见的传染病,幼儿身体发育不完全,抵抗力较弱,极易感染病毒。因此,清洁卫生和常见病预防应成为幼儿园性健康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要求幼儿成为一个悦纳自我,尊重他人,拥有自信、自尊、同理心和责任心等优秀品质的人。因此,关系与幸福同样应该纳入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之中。首先,幼儿应该悦纳自我,学会欣赏自己,爱自己,自信快乐地生活,才有力量去感受爱,表达爱;其次,幼儿只有学会与他人相处,处理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亲密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最后,随着幼儿4岁后对婚姻相关话题感兴趣,父母及其亲朋好友和谐、幸福的婚姻关系将有助于孩子真切感受家庭和身边的这份美好,从而平稳而自然地度过该阶段。
(三)国际成熟经验——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参考
在性健康教育内容上,《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提出了关系;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理解社会性别;暴力和安全保障;健康与福祉技能;人体与发育;性与性行为;性与生殖健康等八个核心概念的性教育内容框架。其中,每个核心概念又被进一步拆分为2~5个主题,并且每个主题都包含了四个年龄段(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及以上)的要点以及关于知识、态度、技能的学习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出台的《欧洲性教育标准》更是向下延伸到了0~4岁和4~6岁两个年龄段,包含了身体发育、生殖健康、性权利等内容。2012年美国颁布的《国家性教育标准K-12核心内容与技能》涵盖了人体和生理结构;青春期和青少年的发育;自我认知;怀孕和生殖;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健康的人际关系;个人安全等七大主题,其中每个主题的内容都符合不断深化的八条健康教育标准(核心概念、分析影响、访问信息、人际沟通、决策制订、目标设置、自我管理、辩护),并且每个主题都涵盖四个年龄段(幼儿园到二年级、三年级到五年级、六年级到八年级、九年级到十二年级)。
在具体呈现方式上,《欧洲性教育标准》和《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均从知识、态度和技能三方面建构性教育框架,三个领域的结合对开展有效的全面性教育至关重要。此外,《欧洲性教育标准》在各个主题里还设置了基础内容和补充内容,并充分考虑了个体的差异。比如年龄段的重叠;后一个年龄段除了新增学习内容之外,还有前一个年龄段应掌握内容的巩固。《国家性教育标准K-12核心内容与技能》则在每个主题下提出了横向和纵向的要求,横向是八条健康教育标准不断深化的要求,纵向是针对某个主题的不同步骤、层面、阶段的要求。
(四)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框架的初步建构

综上所述,我国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涵盖身体与发育、卫生与健康、性别与文化、权利与保障、关系与幸福五大主题(详见表1),且每个主题分别从知识、技能、价值观三个层面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进行阐述,以“身体与发育”主题为例,详见表2。
三、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标准先行,指明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方向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性教育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稍有不慎就容易招致各种非议,特别是针对年幼儿童的性健康教育更是如此。为此,政府和幼儿园有必要从宏观的支持政策、中观的课程标准和微观的操作指南等层面为幼儿性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既要营造支持性的社会氛围,转变国人“谈性色变”“耻于谈性”的传统观念,又要保证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政府应在大力宣传幼儿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力量研究并制订一套科学的幼儿性健康教育标准,同时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和幼儿园先行开展课程试验,继而逐步向全国推广。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选拔并组建一支由园领导负责,全体教师和卫生保健人员参与,儿保科医生、发展心理学家、性科学领域专家、家长代表等担任顾问的课程团队,全权负责幼儿园性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