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轮的北非故事
作者: 李皙寅 吴雨航在摩洛哥沿海的盖尼特拉,一座工厂正悄然改变非洲汽车工业的格局。
盖尼特拉是摩洛哥重要的工业和港口城市。棕榈树与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勾勒出了浓郁的北非风情,在工业园区里,有一片现代化的工厂,物料由自动驾驶小车配送,机械臂灵活作业,成排的铝车轮、铝铸件进入流水线。
戴着安全帽的工序负责人介绍,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每个生产的零部件都有一个看不见的身份证,全流程可追溯;每个生产工序在后台也都有一套数智化的管控系统,能够实时反馈调优……
数千公里之外的中国秦皇岛,这是宁静的度假胜地,也是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戴卡)总部所在地,正支撑着这条中摩合作的脉络。
中信戴卡的故事始于1987年的一间小厂房,通过自主研发和工艺改进,克服了初期依赖进口设备、成品率低的问题。1993年,中信戴卡进入整车配套市场,迈向国际化。从中国大陆第一只铝合金车轮到如今全球领先,中信戴卡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铝车轮和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
回望过去,这并非易事。受当时的外部环境影响,在中国制造业内流传着这么一句:“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时过境迁,当初试图用市场规模或者干脆付钱买进技术的企业,成为令人扼腕的对象,自力更生啃硬骨头的企业,成为新的翘楚。
别小看这一只只车轮,要知道车轮车胎占整车风阻的两到三成,决定着车辆的能耗,在如今智能网联技术重塑汽车产业的时候,轻量化尤为重要,头部车企在重量上“锱铢必较”。
2025年1月14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了最新一批17个“灯塔工厂”,中信集团旗下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成功入选,这是非洲的首家“灯塔工厂”,也是中信集团打造的第三家“灯塔工厂”。
在秦皇岛,中信戴卡打造了全球铝车轮行业的首家“灯塔工厂”。“灯塔工厂”是世界经济论坛组织评选的具有榜样意义的“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示范者,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中信戴卡将中信先进智造的经验带到了摩洛哥。
非洲首家“灯塔工厂”申请负责人王辉介绍称,在盖尼特拉当地的工厂里,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部署了40多项数字用例,旨在实现高精度柔性生产和对材料的高效利用,借助自动检测系统结合AI技术,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当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得益于这些举措,该工厂的设备综合效率提高了17%,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7%,产品缺陷减少了31.1%。
正如2023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所言,“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携手构建发展共同体,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掉队。”
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是2016年中摩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的最大投资项目,是中信集团实业板块在海外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被称为中摩友谊桥梁。
这个名片级项目,既是中国产业出海的样板,也是中信智造在海外开枝散叶的又一体现,更是中国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经验探索。
零的突破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摩洛哥的汽车工业从几乎空白跃升为非洲之最。
据《中国投资》报道称,摩洛哥已成为非洲第二大汽车生产国,2023年摩洛哥汽车产量达70万辆,出口额达50亿美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5%。
摩洛哥工厂投产之后,戴卡的产品不用再从中国生产远渡重洋,摩洛哥也实现了铝合金热加工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万事开头难,当项目组初到当地考察时,发现困难不小。当时全城没有一辆符合标准的叉车,当地也缺少工业配套,螺丝、扳手等五金件供给也十分紧张,调集型号往往要跨城乃至进口。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副总裁张世琪曾接触过多个海外项目,初到当地的他依然感受到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不小压力。
落地挑战不小,增长潜力很大。当地雇员缺乏铝车轮生产的专业知识,因此公司决定将他们送往中国培训。项目初期,由于供应链配套不足,许多物料需要从中国运输。中信戴卡决定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邀请上游企业加入建设,这一策略有效促进了产业链本地化。
摩洛哥谚语:耐心是打开困境之门的钥匙。
2019年6月,铝车轮一期项目在摩中双方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从启动到正式投产仅用时九个月,在盖尼特拉的工厂流水线上,非洲通过“中国能力、中国速度”有了自己生产的第一只铝车轮。
这离不开中方的智慧,当地官方语言是法语,本地人用阿拉伯语或者方言,会英语的很少,为了提高交流效率,中方引入了各种智能语言翻译设备。这也离不开摩洛哥各界的支持,特大设备尺寸远超公路的宽度,当地政府专车清场开道、让大卡车稳速慢行,这一项目至今是当地运输公司销售人员最爱的例子。
不仅是快,该工厂的布局设计、建设方案、核心装备、制造工艺和管理模式均由中信戴卡整体输出,布局设计更加连贯顺畅,自主集成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全球领先,七成核心装备由中信戴卡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并首次全线式输出至海外工厂,为助力摩洛哥完善汽车工业体系、提升制造能力提供了中信方案。
2020年12月,摩洛哥工厂建成铝车轮二期项目,与一期项目协同形成了600万件产能规模;2022年12月,摩洛哥工厂铝铸件项目投产,年产500万件铝铸件。
摩洛哥工厂的智能化程度很高,机械手臂在视觉模型的支持下灵活工作,基于铝金属缺陷数据库的AI检测技术,确保每一个产品的精度和质量。这种技术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当地工业注入了绿色、智能制造的理念,为摩洛哥和非洲地区提供了新工业的样板。
智能不是说说而已,它不容易实现,但效果却立竿见影。中信戴卡数智化制造研究院院长刘双勇举了个例子,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如果能降低每一只车轮的公差,就能节省下巨额成本;同样,工业加工时模具自然会有损耗,会导致车轮逐渐变重,成本增多,但流水线停产更换就有成本。这就需要数字化技术,计算出一个合适的时间节点来停产换模具,从而保证质量、产量并控制成本。
这不仅是降本这么简单的事儿,这背后体现了中信戴卡极高的管理精度。在罗兰贝格高级合伙人、亚太区大工业业务总裁许季刚看来,生产企业需要将管理环节逐层拆解,掌握每个能受到管理能力影响的关键控制点。同一门类的龙头企业与第二、三名企业的毛利率可以相差10个百分点,其中至少有6个-7个百分点的差异来自企业管理精细度的不同。传统上大家认为这是技术问题,其实根本在于管理。在重要目标下明确其可容忍的上下幅度,幅度定义越窄,精准度越高。管理精度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素质,背后映射的是企业的文化基因。
不只是造产品,手握黑科技的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开始为当地输出管理标准和范式。作为非洲首家获得必维国际检验集团授予PAS 2060碳中和认证的工厂,已经携手摩洛哥标准化研究所(IMANOR),共同编制了绿色供应链与零碳工厂建设的摩洛哥国家标准。
工厂与社区
“到现场的那一刻,我们吓了一跳。”中信戴卡宣传科科长熊玮至今记得工厂开幕仪式前一天的场景,整个场地布置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大块绸布搭配。当地伙伴在截止日前卡点交付的舞台,以及背后的法式审美,让“文化差异”一下子变得具象化,并变成了迫在眉睫的挑战。这一重大项目马虎不得,为了保障顺利,他们跑遍了全城、包圆了红布,对冲了原有色调,看起来倒也和谐。
国际化是一种双向的动作,对于出海企业来说既要“走出去”,也要能“走进去”,也就是要谋求一种平衡,在文化上入乡随俗,在品质上四海皆准。
中信戴卡信息管理部部长段志强介绍称,摩洛哥工厂成立了“中文工坊”,以便培养“懂中文、精技能、善交流”的当地员工,提高其中文理解交流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公司高质量发展要求。
“月饼,好吃!中秋,快乐!”如今若有中国游客在八月十五来到当地,遇到当地人如此顺溜地送祝福,那大概率就是中信戴卡的摩洛哥员工。每年中秋节,摩洛哥工厂会举办特别的庆祝活动,中国员工手把手教当地同事制作月饼,文化的交融让节日更加特别。每逢节假日,工厂里的中外员工一起休假,这不仅体现公平,也是互相交流文化的契机。
入乡随俗,是一种对当地的尊重,将心比心。无论是职工食堂里丰富的当地美食,还是基于当地宗教习俗设置的祷告室,摩洛哥工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座工厂给当地带来的不只是简单的增长数字。至今,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为当地提供就业超过1800人。不仅如此,通过辐射周边产业,间接创造了近万个就业机会。一些曾经在市郊的农民,靠天吃饭,生活不易。加入中信戴卡后,不仅学习了新的技能,还能通过工作积蓄让孩子上学,让家庭迎来生活转变。
每当工厂的摩洛哥员工喜结连理,他们会特地邀请中国同事参加婚礼,婚礼上两国文化交融,其乐融融。“在我们当地有句顺口溜,好工作是找对象的敲门砖,我们把这个特质发扬到了摩洛哥,”中信戴卡海外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吴国瑞介绍,“当地人认为中信戴卡的工厂是一份体面的工作。”
一座现代化的工厂更需要专精的技术人员以及熟稔当地营商环境的优质管理者。在摩洛哥,这样的人才需要花时间培养,更需要花心思留住。
对于出海企业来说,做好高效的国际化组织和人才管理,并不容易。领英中国区总经理王茜拿人才融入为例解释称,文化冲突导致当地员工无法融入的现象,已成为海外本土人才管理面临的首要挑战。文化冲突不仅会导致管理上的割裂,更容易引起员工加入后的“闪离”,从而使招聘端需要继续填补缺口,形成恶性循环。

摩洛哥工厂通过组织各类技能授课、现场实操、手把手教导、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方式,先后为当地培养了几百名设备操作、管理和技术人员。还通过为摩方人才设置管理职位和高级技术岗位,通过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的各项历练,增强了摩方员工的参与感、荣誉感和认可度。
摩洛哥人巴德是现任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负责人,他依然记得几年前作为工厂高级经理,初次参观中信戴卡总部智能制造工厂时的感受:“车间里,机器人忙碌在智能化生产一线,每个产品的生产周期都可追溯,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太快了!”他如此感慨,每次培训时他都很努力地尽量多学一些知识和技能。
摩洛哥工厂员工塞亚说:“公司提供了许多培训学习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我非常热爱这份工作。”
第一批加入项目的八位摩洛哥经理全部在岗,没人能挖走。张世琪透露了他的“秘诀”——给予中摩员工同样的尊重感,让大家感觉被看到、被尊重,生活是有盼头的。
培养人才靠机制,留住人才要靠文化。中信戴卡积极践行中信集团“诚信、创新、凝聚、融合、奉献、卓越”价值理念,将“同一个戴卡,同一个团队”文化价值观带到了摩洛哥工厂。通过举办各类丰富的跨文化融合活动,中信戴卡深度融入当地社区,进一步打造了富有感召力的中摩两国员工都认可的企业文化。
摩洛哥工厂质管经理陶菲克表示,希望工厂能够成为中摩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疫情期间,面对摩洛哥防疫物资紧缺,中信集团启动紧急援助计划,向摩洛哥捐赠了检测试剂和仪器;2023年,摩洛哥西南部城市发生严重地震,中信集团和中信戴卡第一时间发起捐赠,支持赈灾救援和灾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