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而不拥”的年轻人
作者: 小凡1
2024年暑假,momo本来计划和朋友一起去旅游,但看到中意城市的机票和酒店价格全都“高攀不起”后,她决定待在家里躲避人群。
一直都喜欢打游戏的她,为了玩点儿新鲜的,找到了一家租赁游戏设备的网店,跟客服说了自己想玩的游戏和家里设备的情况,客服向她推荐了一款VR设备。这台设备的价格要几千块,但租起来便宜许多。
momo抱着尝试的心态,接受了客服的建议。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戴上VR头显,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做运动、打游戏、看电影……
我问她:“为什么不买一台呢?”
“买?不必啊。”在momo看来,使用它,但不必拥有它。之前,momo也买过很多新鲜东西,比如健身环和电子书阅读器,但大部分的归宿都是闲置后再低价卖出。但在租用产品的时间段内,她会物尽其用,绝不浪费。
“该省省、该花花”“不是太贵买不起,而是这样更有性价比”……这些热梗风靡全网的背后,是这届年轻人在消费方面的理智表现。平替测评、反向消费、二手热潮……在消费上,大家越来越精打细算,但同时越来越有创造力了。
这种“用而不拥”何尝不是理性消费方面的“细分赛道”?

理智消费的背后,其实是大众的消费关注点都回归了产品或体验本身。而“用而不拥”恰恰是用最少的成本,让年轻人得到更多的心理满足的方式。
向外探索世界,向内自我宠爱,一举两得。
2
说到自我宠爱,从2023年开始,社交媒体上就刮起了一股“重新养自己一次”的风潮。
有人在27岁给自己报了从小就喜欢却一直没有机会学习的舞蹈课程;有人给自己买了全套的化妆品,决定学习打扮自己;有人给自己买了人生的第一台游戏机,用游戏填补自己童年幸福感的缺失;有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自己买了第一个名牌包,借此摆脱自卑……
形形色色的产品与消费背后,是人生体验的填补,也是自我满足的需要。
可见,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抠搜、不舍得花钱,而是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得到更丰富的体验。
用momo的话说,一台相机要近万元,一个VR头显也得好几千元,买不起也可以租啊。靠租就能用上好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宠爱自己。
一位做租赁手机、电脑生意的创业者也以电子产品租赁的火热为例,分析了年轻人“用而不拥”的原因。一方面是现在的产品迭代速度太快,性能也随之提升,但想要追求高配置,不仅会让产品使用周期缩短,还会大大增加使用成本。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即时享受,及时获取。在“用而不拥”下,年轻人不用一次投入大量的金钱,也能享受同等的体验。
在一次次的“用而不拥”中,momo让自己变得更富足了。
同样这么富养自己的还有欣欣。上大学之前,欣欣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考试展开的,她的日常生活就是做题、背书,连假期都不能松懈。每次暑假,看着同学们都被爸妈带出去旅游,自己却要去上补习班,她十分羡慕。
26岁的她时常会心疼小时候的自己。去年,看到社交媒体上有人分享了“因为小时候没机会去动物园,长大后选择去非洲看野生动物”的经历,欣欣得到了启发,自己也要去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弥补小时候的遗憾。
她的第一站是新疆。她没有像以前一样上网购买那些低价的户外装备“打发”自己,而是找了位徒步爱好者租了一整套设备,这样既不会有太大的经济支出,又能增加自己的户外体验感。她穿着租来的装备,在赛里木湖骑行,在喀纳斯徒步,在琼库什台骑马……既沉浸感受了阳光和空气,也用心感受了自己。
3
在“拥有”这件事上,年轻人变得越来越松弛了,甚至少了许多执念。
前些日子,32岁的Rachel告诉我,她卖掉了自己在北京那套去市中心要近1小时的房子,并在自己一直想买的高端小区租了一套140平方米的2室2厅。楼下就是地铁,2000米内就有公园。
在出租屋里,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对于她来说,与其为了拥有而委曲求全,不如租来使用提前享受。
体验消费也好,兴趣消费也罢,放弃拥有所带来的松弛感的背后,是追求更多的可能性与新鲜感的冲动,而这些正是“用而不拥”中的关键一环。
对于爱旅行的子健来说也是这样。
在每一次说走就走的旅程中,他都会租一辆自己喜欢的车自驾。看着车窗外的山山水水,奔赴不同的目的地,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心意——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他获得了一种掌控感。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能让自己和当地形成一种更深刻的联结,创造出一段难忘的旅行记忆。
他租来的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更像是一扇可轻松打开的任意门——让他能穿梭在各种丰富的生活体验中,毫不费力地享受每一个瞬间。
“用而不拥”可以让他去享受,去感受,去过松弛的飞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