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的我,搭子群里找陪伴
作者: 路上霜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是可以选择回家的,有两个选择摆在面前,一是回老家县城工作,二是去省会工作。那时候的我很年轻,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座省会城市,从此开启了独居生活。
每次一个人走路或者吃饭的时候,看到旁边的一家几口或者朋友三五成群,就会无比孤独与焦虑。打开聊天对话框,从第一个翻到最后一个,不知道该给谁发消息,想说的话不知道跟谁说,想做的事情没人陪我做。我仿佛就是一只离群的大雁,无声地鸣叫着。这样压抑的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我感觉到自己身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死感。直到有一天,我的同事为我打开了思路,我重新活了过来。
这是一个单身女同事,她也是外地人,住在自己买的公寓里面。但我发现她的朋友圈总是热热闹闹的,一群人去爬山,一群人去骑行,一群人去吃饭……总之,她从来不是一个人。在一次食堂的攀谈中,我聊到了她最近发的爬武功山的朋友圈:“这个季节,武功山上的风景好美呀,你们居然看到云海了。我也喜欢户外活动,下次有这种活动叫上我呀!”她莞尔一笑:“我是跟着一个户外活动的搭子群去的,我可以拉你入群呀,不过要交一年的会费,五十元。”出于对同事的信任,一向比较谨慎的我加入了这个登山组织。
一进群,我扫了一眼群里的头像,感觉里面的人年龄差距蛮大的。这一周的周末恰好有一个登山活动,我刚好有空,就接龙了。这一次活动彻底刷新了我对这种活动的认知,里面的人,各行各业都有,各个年龄段都有,基本上都是互不认识的。好多人跟我一样,是第一次来。虽然大家都不认识,但是在一起也是有说有笑的,甚至有大哥从自己家的烘焙店带来了两个大蛋糕分给我们。
队伍里有一个领队和一个负责扫尾的人,所以也不用担心掉队或者迷路。比起和朋友一起爬山,这种爬山活动效率非常高,想去就去,不用花费精力协商时间,不用等迟到的人,也不用迁就别人的习惯。原本孤孤单单躺在家里追剧的我,那个周末跟着大部队,穿行在大山里面,感受着自然风光,听着别人的故事。什么孤独寂寞冷呀,什么焦虑烦恼呀,都抛在脑后。但活动结束后,我们都会回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里,不再有什么联系。
这种“日抛型”的社交,对我这个高敏感的人来说,轻松了不少,我不用太在意别人的想法,我们只是短暂地互相陪伴一下。我们只是在这样短暂的一天,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到了一起,仅此而已。我们没有继续深交,浅尝辄止,随性而搭,开始于共同兴趣,止步于活动结束。不用花费心力去刻意维护彼此之间的友谊,真的轻松自如。
后来,这个户外群里面有人问有没有羽毛球爱好者,意外地发现很多人喜欢打羽毛球,于是又组了个羽毛球群。群里有几个热心的大哥大姐组织了一周三次的羽毛球活动,一起到羽毛球馆拼场打球。继我的周末丰富起来后,我的夜晚也变得丰富,每次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我都会在群里接龙去打羽毛球。每次去打羽毛球,我都能体会到跟上班截然不同的轻松氛围。组织者总是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哪怕他们压根不认识我,在这里,我们不再用真名,都是用网名互相称呼。每个人都可以短暂地忘记真实工作生活中的困境,我们只是打羽毛球的爱好者,仅此而已。有人陪着我做我喜欢的事情了,即使每次都是不同的人,但我的孤独感被大大地削弱了。
除了这两个搭子群,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我还进了“拍照搭子群”和“写作搭子群”。每次自己需要陪伴,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都能找到搭子。我发现,喜欢美食有“饭搭子”,陪你尝遍各种美味;喜欢唱歌有“歌搭子”,陪你一展歌喉;喜欢逛街有“逛街搭子”,陪你走遍大街小巷……万事皆可“搭”。无论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大众或者小众,都能找到一帮志同道合的人,都有属于你们的搭子群。最近“火”出圈的“离异人群带娃搭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搭子社交在当下社会的流行。搭子社交,不仅是一种陪伴,更是一种心灵层面的契合。在这里,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纯粹的共同爱好。
我就这样,不断地在这些搭子群里寻找陪伴。可我也清醒地知道,寻找搭子只是网络时代下走出房间,寻找亲密和归属感的第一步。找搭子也存在风险,搭子对象多是不了解或者了解较少的陌生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辨别真假信息,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心和保护意识。同时,也要理性思考,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所左右。像我有一次参加爬山活动,就遇到了一个刻意搭讪的大叔,聊了几句感觉不对劲后,我就刻意跟他保持距离,牢牢跟在领队后面。直到活动结束,跟领队反馈后,确认他已经离开了,我才松了口气。为了安全,领队还安排了一个一起爬山的姐姐捎带我回家。不可否认,这种搭子社交确实更需要我们增强防范意识。
更重要的是,在借助共同兴趣和需求结识新同伴,发展新友谊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主动去建立一段具有更丰富的精神联系的社交关系,秉持尊重,认真对待和经营,从而获得一份更深层次的稳定的关系,增强我们的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