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都是从“被选择”开始的
作者: 陈鲁豫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和我的团队运营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我的工作是在每个星期三回复观众、听众或读者的来信。三年里,我看了几千封信,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都不孤独。我发现,在每一个城市或乡镇,都有那么多似曾相识的灵魂。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各种各样的苦恼、困惑、迷茫,总结下来,这些痛苦都是关于爱情、婚姻、家庭、学业、职业、未来、理想……每个人都会在长长的来信末尾问一个相同的问题:“鲁豫姐,我该怎么办?”好像我有一切问题的答案。
其实,我所拥有的只是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为数不多的人生体验或血淋淋的经验与教训。但是,你如果以为自己预知了这些经验和教训,就能规避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沟沟坎坎,那是异想天开。因为我发现,在这一生之中,你该流的眼泪、该摔的跟头,一点儿都不会少。
那么该怎么办呢?
曾经有一个名叫“扑街的小鸟”的网友给我来过一封很长的信。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卑微、弱小。给我写信那一年,她已经二十八岁了,内心无比焦虑。她的高考成绩很不好,上了一所特别不理想的大学,所读的专业也是父母帮她选的,自己并不喜欢。大学毕业之后,她开始工作了,为了养活自己、不再向父母伸手要钱,她工作、辞职、求职、再工作,五年之内换了二十多份工作。辞职的原因各种各样:工作太难,胜任不了;工作太简单,没有任何成就感;工作单位太远;领导管得太多,与自己的理念不同;父母不喜欢,不同意……直到后来,她再写求职信,发现自己每次写到“工作经历”这一栏的时候,内心都会特别忐忑,因为实在太多了。所以她来问我:“我该怎么办?到底什么工作才适合我呢?”
“什么工作才适合我呢?”这个问题我被无数的人问过无数遍。2019年夏天,我在福州和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有过一次交流,当时有个男孩也问过一模一样的问题。他谈到自己有一位学长,一年之内换了四十份工作。当时我都傻了:按照这个频率,如果不算求职时间,他在每一个岗位上就职的时间平均在一星期左右。
其实,我的答案很简单。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谁有选择权呢?我们都是从被选择开始的。最初,与其问“什么工作适合我”,我们不如问问自己:“我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我可以胜任什么样的工作?”

大学还没有毕业的那一年,我在中央电视台主持一档节目,两周一期,一个月两期,劳务费是每期300元,这意味着我走上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月薪是600元。其实我很满意。
我们的制片主任是一个特别善良的大姐,她很坦诚地告诉我:“其实这份工作每期节目的劳务费是600元,但因为你是个学生,我们商量了一下,每期给你300元。”
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对钱也没有特别的概念,就同意了,没有任何的据理力争。虽然心里有那么一丝的不爽,但是我明白:我还是个小孩儿,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和每月少收的600元相比,上场的机会对我无比重要,只要能让我上场,给我一个舞台,与未来更多的可能性相比,现在失去的600元真的不算什么。
有一个很大的求职网站,他们根据网上登记的15万名用户的公开资料进行了一个大数据的梳理,得出了很多与职场相关的结论。其中有一项关于“70后”“80后”及“95后”等不同年龄段人群第一份职业在职时间长短的数据。时间最长的是“70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时间长达51个月;时间最短的是“95后”,平均只有7个月。
他们分析出两个原因:第一,理想跟现实的差距;第二,“95后”比他们的前辈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这两个原因分析得挺对的,可是如今很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现实,也许第一份工作就是个“急就章”,但是我们要先生存下来,先安身立命,这是无比重要的。
任何一个年代的年轻人在人生刚刚起步的阶段,的确没有太多的选择权。特别是我们在十八岁以前,几乎所有的人生选择都不是自己决定的,无论是上哪一所学校,还是学什么样的专业,或许多半是由父母或老师决定的。
我很幸运,从小到大,每一个关键的升学时刻,所有志愿都是我自己决定的。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当时一心想考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外语系国际新闻专业,我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除了北京广播学院,其他志愿一律不填。唯有那一次,我爸爸谨慎地表示了自己的否定意见,我内心无比挣扎,老大不愿意,最后想了半天,稍微清醒了一点,就在“本科”那一栏多填了一所上海的学校,在“大专”那一栏也填了一所学校。还好,我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