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 气

作者: 姚文冬

底 气0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写的是耶路撒冷吗?不是,写的是北京。小说中与耶路撒冷有关的文字,不过两三千,而为这两三千字,作家看了六十个小时的影像,文字资料不计其数。

徐则臣坦言,这些东西在小说中的用处并不大,但因为掌握了这些知识,在写到关于耶路撒冷的内容时,哪怕仅仅是写到“耶路撒冷”四个字,他都觉得特别有底气。

我有位朋友,自幼习武,还拜过师,他虽身怀绝技,却极少与人交手,更不恃强凌弱,甚至许多人不知道他会武功,他所从事的职业,也与武术风马牛不相及。

那么,练武对他的人生是不是无用?当然不是。因为有武功在身,他有一副好身板,加之武德外延的情操、正气、胆识,使他拥有了坦然处世的精气神。他对我调侃说:“我从不怕走夜路。”武如此,文亦然。有人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却从事着简单的体力劳动,但这些才艺使他的言谈举止透出一种贵气,令人不可小觑。

许多人寒窗数载,得以安身立命的,不一定是他所学的专业。比如一个人的历史、地理成绩好,但就业后所从事的是技术,这两科知识看上去毫无用处。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知识的滋养,构建了他深邃、开阔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他的人格底蕴。

常听人说,高等数学那么难,又一点也用不到,白学了。岂不知,任何一种知识,都会通过不同渠道,渗透到人的精神、骨骼,形成人的底气。所以,我常教育儿子要刻苦读书,不求考上所谓名校,只求这些知识能使他强大。

一个人认识上千人,交往过的也上百,而成为挚友的可能只有三两个,的确,知己贵精不在多,但若没有那成百上千的人的铺垫、烘托,非但交不到三五知己,恐怕自己也会成为有人格缺陷的孤家寡人。

阅人无数,是人际交往的底气。所谓人气,也是不可或缺的立身之本。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会,到别人的城市,会变得拘谨,与东道主的自如形成较大反差。东道主与我们不同的是,他拥有这座城市的底气。

我去过六次故宫,而在北京几十年的发小,只在搬到北京当年去过一次,后来又陪客人去过一次。然而,当他陪我再去故宫,去过六次的我依然拘谨,像个十足的客人,而他就如同走进了自家的院子。

作家余华说,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人一辈子忙忙碌碌,好像大多做了无用功,但是,谁又能精准选择百分百有用的生活去过呢?

日复一日的庸常,甚至包括那些不愿经受的挫折、煎熬、苦难,非但不是无用,甚而更能给人输精养气,就像一条路的路基下那些废弃的炉渣,如果没有它们,铺再好的柏油、石子、水泥,也早晚会塌陷。

所以,底气往往来自无用的东西。无用即大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